當陽市農機局 羅春雷
強基礎補短板添舉措推進秸稈還田和水稻全程機械化發(fā)展
當陽市農機局 羅春雷
當陽市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建設示范縣(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湖北省主要糧油生產大縣(市),2015年糧食總產量54.7萬t。全市農機總動力66.49萬kW,拖拉機擁有量43 993臺,聯(lián)合收割機1 753臺,水稻插秧機458臺(其中乘座式57臺),拖拉機、聯(lián)合收割機擁有量約占宜昌市總擁有量的“半壁河山”,稻麥油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75.5%,是全國油菜生產機械化示范縣(市)、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市)。
近年來,當陽市注重示范引導,強化機藝融合和技術服務,有力推進了水稻、油菜、玉米、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fā)展。2015年,全市稻(麥)機耕、機收水平均達98%以上、水稻機械插秧占播種面積的33.5%,全市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率達70%以上,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建年收儲能力1萬t的秸稈收儲站2個。
結合本地實際,切實履職盡責,擔當作為,通過示范引領、主體帶動、技術推動、政策驅動,補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秸稈綜合利用短板。
2.1 政策引導,多措并舉,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上新臺階
一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在市農機局設立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辦公室,成立工作專班,層層落實責任;二是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當陽農業(yè)信息網(wǎng)、“農業(yè)110”報、編印宣傳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廣造聲勢,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對于資源節(jié)約、保障糧食安全、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技術措施。努力在全市營造“綜合利用利國利民,資源節(jié)約保護環(huán)境”的濃厚輿論氛圍;三是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圍繞秸稈還田肥料化利用這個重點,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新機具、新技術運用力度,同時針對不同作物,探索免耕播種、深耕作業(yè)等不同耕種方式,適應秸稈還田要求。一方面建立農作物收獲機械準入制。在主要農作物收割季節(jié),要求聯(lián)合收割機必須安裝使用秸稈切碎裝置,否則不予享受農機購置補貼并禁止下田作業(yè),另一方面嚴格執(zhí)行秸稈還田作業(yè)質量標準,切實提高秸稈機械還田質量。嚴格控制秸稈留茬高度,同時在玉米、小麥、水稻、油菜主產區(qū)大力辦好秸稈還田技術示范樣板,引導農民廣泛運用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四是實行資金扶持,獎懲兌現(xiàn)。充分利用市政府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專項經費的推動作用,與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緊密結合,凡是購買聯(lián)合收割機、打捆機等綜合利用機械申請補貼的用戶優(yōu)先納入補貼對象,并爭取資金給予收儲機械10%~20%的疊加補貼。通過以上措施,確保當陽市2016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以上,其中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率達到75%以上。
2.2 以點帶面,補齊短板,推進水稻機械插秧上新水平
一是建基地,促示范。落實各鎮(zhèn)(處)農業(yè)中心責任,每個鎮(zhèn)(處)建立500畝(1hm2=15畝)水稻機插秧示范基地;同時建立5 000畝市級水稻機插秧核心示范基地;二是抓主體,促帶動。以朝陽、晶穗、愛田、弘楊等專業(yè)合作社為依托,在河溶、育溪、玉泉等鎮(zhèn)(處)建立中稻機械化育插秧基地20 000畝,實行統(tǒng)一集中育秧、統(tǒng)一機插、統(tǒng)一機械植保、統(tǒng)一田間管理、統(tǒng)一機械收獲烘干等一條龍服務;三是重扶持,促推廣。對購買插秧機的用戶實行敞開補貼,對市級示范基地給予每畝10~20元的作業(yè)補貼,強化農機農藝融合,將10 000畝水稻機插秧示范基地納入農業(yè)水稻高產創(chuàng)建項目;四是強宣傳,促服務。充分利用農業(yè)110報紙等各種宣傳媒體,大力宣傳機械插秧與人工插(拋)秧對比的優(yōu)越性,成立農機農藝相結合的市鎮(zhèn)兩級技術專班,加強技術指導與全程技術服務,并舉辦各類機械育插秧現(xiàn)場會不低于30場次,同時,通過各類培訓,培訓農民20 000人次以上。努力使當陽市2016年新增插秧機50臺,機械插秧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機械插秧水平達到45%以上,推進當陽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fā)展。
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