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宋伯航
美味馬齒莧
新疆/宋伯航
盛夏時節(jié),在我鄉(xiāng)下老家,無論是田間地頭,或是路旁河邊,都能看到一種青翠欲滴的生草本植物,葉莖肥厚嫩實,蔥郁繁茂生長,人們稱之為馬齒莧,也有人叫螞蚱菜、五行草、酸米菜、豬母草、酸味菜、胖娃娃草等。
記得小時候,那是大集體的年代,谷糧緊缺,生活過得緊張,每家每戶拿馬齒莧作為補食充饑。每個清晨或午后,大人出工下地干活時,順便帶上自家的孩子,提上竹籃,拿把鐮刀,到田野上挖馬齒莧。
夏日的驕陽,火辣辣的毒,大地就像一個火爐,烤得莊稼葉子都卷曲了,而田埂上一簇簇的馬齒莧,卻依然水汪汪的脆生,青湛湛的碧綠。熱浪襲人,小伙伴們沒急著挖馬齒莧,先脫去汗兜短褲,一頭扎進小河里,盡情地享受著清涼。
伙伴們在水中歡暢地嬉戲,有的向對方身上抹泥巴,有的朝對方臉上沖水花,打鬧成一團,笑聲一片。玩膩了涼水,干脆爬到岸邊,捉蜻蜓,逮青蛙,摸螃蝦,有時會為得到一只小蝦或螃蟹,爭得面紅耳赤;也有時貪玩過頭,竟忘記挖馬齒莧。
眼看大人們都快收工了,可地上的竹籃空空。于是,大家急忙挖起馬齒莧,隨處可見的馬齒莧,不用尋找,便隨手可挖,不一會工夫,裝滿了一籃。小伙伴們汗流浹背地挎著菜籃,迎著如火驕陽,一路笑聲笑語,和著一路歌謠,興高采烈地回家。
母親將鮮嫩的馬齒莧莖葉摘下,用清水洗凈,放在開水中焯許,再用涼水擇后,加些蒜泥、香油、醋等調料,一道涼拌馬齒莧便新鮮裝盆;或將馬齒莧與苞谷面攙拌在一起,放在鍋里籠蒸,吃起來清香可口。
馬齒莧是民間名副其實的填肚野菜,幾乎每家每天都吃,有時家里挖的過多,母親把馬齒莧曬干,收藏起來過冬吃。直到我讀大學,才了解到,進食馬齒莧清熱祛火、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利濕等,且富含大量維生素,是夏季降溫下火、調理胃口的絕妙農(nóng)家小菜。
馬齒莧除了食用,還有藥用價值,能治療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疬,小兒白禿,腳氣浮腫,腹中白蟲,風齒腫痛,耳內外惡瘡,疔瘡腫毒,積年惡瘡。內服或搗汁外敷,有治癰腫、子宮出血、產(chǎn)后血痢、收縮子宮、小便不通、肚臍腹痛、便血止血等作用。
如今,作物大量使用農(nóng)藥和除草劑,自然環(huán)境也已受到污染,鄉(xiāng)下老家的馬齒莧也越來越少。在我生活的城市,菜市場上偶爾能看到有人賣馬齒莧,一小把五元,買回家中,吃上一次鮮,兒時的馬齒莧味道在心里久久回味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