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秦方奇主編的《〈豫報〉〈河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
焦紅濤
(平頂山學院 文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99)
?
文化場、現(xiàn)代性與近代期刊的價值
——評秦方奇主編的《〈豫報〉〈河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
焦紅濤
(平頂山學院 文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99)
摘要:秦方奇主編的《〈豫報〉〈河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一書作為期刊研究的新成果,具有三個方面的價值。一是史料完備、考證詳實,填補了兩刊研究的學術空白;二是對文學、文化研究具有獨特的借鑒意義;三是佐證了近代期刊及留學群體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現(xiàn)代性起源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秦方奇;《〈豫報〉〈河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期刊價值;現(xiàn)代性
期刊研究是近年來學界的熱點,相應的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xiàn),似乎已成洋洋大觀之勢。秦方奇教授主編的《〈豫報〉〈河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下文簡稱“秦書”)一書可以看作是他的團隊向這一領域奉獻的最新成果?!对蟆贰逗幽稀纷鳛榻幽蟽煞N有價值的期刊,對于近代河南的思想文化建設曾經(jīng)起到過巨大的引領作用。但苦于年代久遠,史料不備,而且長期以來受某些偏見的影響,致使其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恰當?shù)臍v史評價。因此,“秦書”的研究在諸多方面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
一、“史料是會說話的”
史料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它本身是“會說話的”。報刊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料的重要載體”[1]87,不能不受到學界的特別重視。“秦書”以《豫報》《河南》作為研究對象,首要的貢獻就是對現(xiàn)代文學史料學的貢獻。在該書“后記”中,主編曾談及該書的研究初衷以及對史料的尋訪過程:“與《豫報》《河南》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思想史的獨特貢獻相比,學術界對它們的研究顯得極其薄弱。除了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在編纂《魯迅全集》時對《河南》偶有涉及之外,學術界至今尚缺乏對兩個刊物全面系統(tǒng)的專門研究?!薄拔覀冊噲D在查閱國內各種版本的《豫報》《河南》原刊(或影印、復印本)的基礎上,通過‘還原’‘去蔽’的艱難爬梳,全面把握刊物的基本情況?!盵2]261看似平淡的敘述口氣并不能使人真正體會出“秦書”史料收集、梳理工作的困難。對于讀者而言,主編等人多次往返北京、上海、河南等各地的圖書館收集、整理、復制、翻印原刊的艱辛,只能在字里行間感受了。
文獻學當然不是僅僅資料的搜集或者堆砌,更重要的是對史料的整理與考辨。“秦書”在史料方面主要做了如下的工作。
第一,對兩刊創(chuàng)辦前后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史料的搜集研究。譬如對《豫報》《河南》創(chuàng)辦時期的留日學生群體相關史料的詳細研究。由于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留日學生群體與兩刊關系密切,因此這一研究就非常必要。“秦書”從歷年的留學人數(shù)、籍貫來源、學校分布、學科特點等方面一一進行詳細稽考,從而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第二,對河南同盟會會員、兩刊的編輯隊伍等也進行了詳細的考證,這些也同樣對兩刊的研究意義重大。如果我們不了解河南同盟會會員與《河南》的密切關系,可能對于期刊本身的意義就無法完整地理解。
第三,對某些與兩刊相關的歷史細節(jié)的考證研究。這其中包括了容易為人所忽視的刊期、出版時間、編輯等問題。譬如,“秦書”研究指出:近代文學期刊往往“期”“號”不分,《河南》雜志除第一、二期標注為“號”外,其余皆用“期”[2]57。關于主編問題,秦書論證指出“劉師培說”不成立,“程(克)朱(丹)說”也不成立,它真正的主編是河南人劉積學[2]67。
正是有了上述這些扎實細致的史料工作,史料本身才有了“開口說話”的可能性。它向我們提供了從前所未能發(fā)現(xiàn)的那些歷史、文學、文化、社會政治的紛繁復雜的歷史細節(jié),并使我們信服地接受“秦書”后文的論斷。
二、鏡鑒:從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
期刊研究為文學界的學者所看重,不僅僅是它能夠提供一些未曾發(fā)現(xiàn)的史料,更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借助期刊媒介的幫助,能夠使研究者“回到”歷史現(xiàn)場,去清理那些長期以來作為論述基礎或知識立場的東西,以此激活僵化的思維,擴展狹隘的文學視野,最終使文學研究跳出傳統(tǒng)的、越來越缺乏生產(chǎn)性的“作家—作品—批評家—文學史家”的狹隘格局。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曾經(jīng)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所謂“文化場”的概念,其思路有助于拓展我們對期刊研究的認識。譬如,在場域的分析的意義上,“秦書”敏銳地發(fā)現(xiàn)兩刊中“文苑”“小說”“新聞”“論說”“實業(yè)”“生理衛(wèi)生”等欄目并置的現(xiàn)象,并敏銳地意識到這一現(xiàn)象的意義所在:“文苑”是對歷史上的“文”觀念的繼承(以古典詩詞為中心),蘊含著一代讀書人的某種揮之不去的文化情結;“小說”則不同,它是現(xiàn)代觀念的產(chǎn)物。小說不僅在形式上使用了帶口語色彩的白話文,在內容上也往往以翻譯西洋小說、介紹西洋的生活方式為對象,其政治性的意圖昭然若揭——即是為了梁啟超所謂“新民”的目的而生產(chǎn)的。對于中國文化語境來說,這是新的創(chuàng)造物[2]207-208。經(jīng)由這一審視,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興起與民族國家觀念之間的直接關聯(lián)就獲得了具體地呈現(xiàn)。
在一個較為宏觀的層面上,“秦書”亦發(fā)現(xiàn)了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文學界逐漸形成的事實,這對于文學研究的意義同樣是重大的。因為只有隨著文學界的形成,作為其必然構成的文學成規(guī)才會隨之誕生。報刊在這個過程中的意義在于,它以自己的運行機制把讀者、寫作者和批評者凝聚在一個圈子之中——只有在這個圈子之中,才能形成普遍的文化共同體。李歐梵曾論證指出,“報刊文人”以及他們那創(chuàng)新而獨特的通商口岸文學報刊的流行與文學界、文學形態(tài)之間形成密切的關系[3]6。在這種意義上,“秦書”不僅研究了兩刊資金的來源、發(fā)行的范圍、影響的廣度等問題,而且較為深入地論證了文人的聚集(作者群體)、各類報刊文章的分類及具體內容。在這種紛繁復雜、看似凌亂的史料的挖掘與考證中,一個生動的文化場域被具體地呈現(xiàn)了。魯迅、周作人、許壽裳、劉師培、蘇曼殊等現(xiàn)代文學文化名人,這一個個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文化史上閃光的名字,通過《豫報》《河南》這一載體,實現(xiàn)了有機的聯(lián)系。他們的文化活動與具體文本(文學作品、圖畫、論述)不再是孤立的文學個案與枯燥的史料,而是被置于復雜、動態(tài)的文化場域之中的現(xiàn)象學的案例,需要研究者換一個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
近年來,溫儒敏教授大力提倡類似場域研究的“文學生活”的概念,這一概念關注的重點是“文學生產(chǎn)、傳播、閱讀、消費、接受、影響等等”[4]。筆者認為,這一概念的價值在于有意識地對文學研究的空間進行擴大,進而從類似亞文化群的角度來理解普通國人的文化生活。這一研究思路迎合了近年來文學邊緣化、文化研究興起的文化趨勢,它能使研究者不斷增加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參與感,避免文學研究不斷內縮、愈來愈精英化的趨勢。溫儒敏的概念顯然更強調圍繞大眾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生活”,以此作為窺探一個時代文化生態(tài)的有效路徑。從這一學術思路來看,近代期刊研究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在這樣的意義上,“秦書”同樣彰顯了自己的價值,它為讀者提供了了解近代中國河南文化、政治生活的一幅幅生動的信息圖譜,敘述了近代啟蒙文化如何一步步塑造中國政治文化格局的曲折歷程。它并未盲從傳統(tǒng)的“革命”一元論視角,輕言《河南》實績高于《豫報》,而是指出了在近代社會民族存續(xù)的緊急關頭,無論《豫報》還是《河南》,都提供了各種民族振興的具體思路。尤其就《豫報》來說,它的話語是“眾聲喧嘩”的,思想是“百科全書”的[2]222。通過“秦書”對兩刊尤其是《豫報》的研究,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豫省民眾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仍然能夠真誠、熱情地投入民族解放事業(yè)之中。這對當代社會無疑是有啟示意義的。
三、“脫域”與現(xiàn)代性的發(fā)生學
文學并不是兩刊的全部,也不是“秦書”研究內容的全部。這部著作之所以選擇《豫報》《河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正如書名所提示的那樣,它更大的抱負在于借助期刊這一載體,對中國的現(xiàn)代性問題展開新的討論。在這一方面,“秦書”亦有自己的新意。
現(xiàn)代文化作為一個抽象的問題可能是包羅萬象的,但在“秦書”中,主要的關切點集中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上?!艾F(xiàn)代性”的起源問題是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可能也是一個難點問題。作為一個宏大而又抽象的概念,它涉及到近代中國從改良到啟蒙、從啟蒙到革命的時代轉型、中國社會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等問題。因此,面對這一研究對象,一般學者可能有無從著力之感?!扒貢眲t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從近代期刊這一物質載體入手進行研究。近代期刊作為近現(xiàn)代文化重要命題的載體或交點,構成一個復雜而新穎的問題域。當我們從期刊的角度去重新打量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個個宏大而抽象的問題就獲得了具體生動的呈現(xiàn),思想史的問題就獲得堅實的論述基礎。“秦書”從兩刊的作者群體和文本內容著手,具體地討論了從“鄉(xiāng)黨意識”“業(yè)界意識”到民族國家觀念的逐步形成這樣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正是在這樣的曲折中,現(xiàn)代性伴隨著民族國家意識的出現(xiàn)而破土萌生。在討論“鄉(xiāng)黨意識”向“業(yè)界意識”的轉變時,作者詳細地對兩刊不同時期的作者籍貫進行了考證,結合文章內容本身,不僅具體地呈現(xiàn)出作者群體從河南(留日學生)向省外地域不斷擴大,而且還看到他們的視野由豫省為主逐步向全國擴展的現(xiàn)實。在論證民族國家意識的逐步出現(xiàn)時,“秦書”以“想象的共同體”作為出發(fā)點,從刊物“圖畫”“論說”等要素上指認民族國家意識是如何被具體想象的,同時也從刊物的發(fā)行、閱讀、影響等外在方面進行了社會學的研究。當我們把上述研究成果與近代以來的留日學生潮流相結合之時,中國現(xiàn)代民族國家觀念就在想象中誕生的事實就令人信服了。
“秦書”的這一論證之所以有說服力,是因為它將自己的論述建立在詳實的期刊資料的基礎之上,契合了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具體經(jīng)驗,不是抽象的理論虛構可以比擬的。譬如,就“鄉(xiāng)黨意識”向“業(yè)界意識”的轉變,進而形成民族國家觀念這一線性進程來看,它的一步步的論述都是基于中國的現(xiàn)實而展開的。“秦書”論證指出,在傳統(tǒng)社會之中,中國人一直缺乏較為明確的國家意識,原因既與中國地域廣大因而對國家缺乏認同感有關,也與文化習俗的差異有關。作者群體的變遷(由豫省向全國轉變)、作者關注對象的變化(由關心豫省到關注中國)、發(fā)行范圍的擴展(由豫省向全國輻射),不僅證實了“業(yè)界意識”的出現(xiàn)(上文所述的“文學界”即是其中之一),而且證明了現(xiàn)代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事實。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性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之中伴隨著救亡的危機意識而產(chǎn)生的。
這里有一個需要厘清的問題: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意識”之間的具體關系問題?!扒貢睂@一點未能充分地論述。對此,似可借用吉登斯的現(xiàn)代性理論進行解釋。吉登斯看到了現(xiàn)代性的生成與“時間—空間”轉換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皶r—空分離及其標準化了的、‘虛化’尺度的形成鑿通了社會活動與其‘嵌入’到在場情景的特殊性之間的關節(jié)點。被脫域了的制度極大地擴展了時間與空間的相互協(xié)調。這種現(xiàn)象,通過沖破地方習俗和實踐的限制,開啟了變遷的多種可能性?!盵5]17“脫域”是吉登斯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為“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關聯(lián)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lián)中‘脫離出來’”[5]18。也就是說,現(xiàn)代性的發(fā)生必須以某種社會關系的“虛化”——進而能夠移植為條件。這樣看來,文化期刊及其留學作者群體在其中的作用功莫大焉。正是因為留日學生群體的介入與推動,以及他們的雜志在宣傳方面的效力使得“脫域”成為可能。因為離開故國,所以能夠獲得新的眼光和嶄新的認識,它為現(xiàn)代社會的合理化組織提供了運行機制。用吉登斯的話來說,就是使“時間”與“空間”的分離成為可能,進而承認、接受日本等域外國家的現(xiàn)代價值尺度。這當然也不能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決定論的否定。筆者以為它們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強調的重點不同。馬克思側重于經(jīng)濟的宏觀格局,而吉登斯更強調經(jīng)濟原因之外的社會歷史條件?;蛘哒f,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經(jīng)濟條件提供了現(xiàn)代性的可能性,而吉登斯則思考了現(xiàn)代性的政治、歷史與文化的可能性。
吉登斯的現(xiàn)代性論述為期刊及相關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更深入一步的理論依據(jù)。具體到與“秦書”相關的期刊研究來說,筆者以為應該關注具體的“脫域”現(xiàn)象是如何形成的,譬如留日學生對日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學習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被“譯介”到中國,并被“合理”地接受的。期刊承載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自然也提供了這種研究可行性,盡管這是個繁難的問題。近年來,關于中國現(xiàn)代性起源的學說層出不窮,或曰中國現(xiàn)代性的自發(fā)性,或曰現(xiàn)代性的輸入性。無論哪種學說,似乎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進行了不恰當?shù)暮喕??!扒貢睕]有在諸多學說之外獨辟蹊徑、另立新說,或許僅僅是對“刺激—反應”的現(xiàn)代性模式的重復(當然“秦書”也仍然有進一步充實提升的空間),但它所提供的這些宏觀性的結論,不是抽象的邏輯演繹,而是建立在具體而微的一個個史實之上的,因而盡管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但其意義仍然是不容被忽視的。
參考文獻:
[1] 劉增杰.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料學[M]. 上海:中西書局,2012.
[2] 秦方奇. 《豫報》《河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后記[M]//秦方奇. 《豫報》《河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3] 李歐梵. 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浪漫一代[M].王宏志,等,譯.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 溫儒敏. 關注普通國民的“文學生活”[J].北京大學學報,2013(3):56-59.
[5] 安東尼·吉登斯. 現(xiàn)代性的后果[M]. 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王菊芹)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簡介:焦紅濤(1973—),男,河南宜陽人,平頂山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44(2016)02—0127—03
Cultural Field, Modernity and the Value of Modern Periodicals——On Qin Fangqi’sYubao,HenanandModernChineseCulture
JIAO Hongtao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99, China)
Abstract:The book Yubao, Henan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written by Qin Fangqi is the newest achievement of periodical research. The book is valuable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complet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fill the gap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two periodicals. Secondly, it has uniqu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irdly, the study prov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 periodicals and overseas students for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nation-state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ity.
Key words:Qin Fangqi; Yubao,Henan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period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culture research; moder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