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伊朗的邊緣化身份與外交行為

        2016-03-06 07:18:19趙煒
        理論月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邊緣化體系

        □趙煒

        (復旦大學發(fā)展研究院,上海 200433)

        伊朗的邊緣化身份與外交行為

        □趙煒

        (復旦大學發(fā)展研究院,上海 200433)

        在與西方世界主導下的體系長期敵對過程中,伊朗因自尊遭遇羞辱、榮譽遭到貶低、文化傳統(tǒng)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安全遭到威脅,形成了關于自我的邊緣化身份認知,由此對體系產(chǎn)生恐懼與憤怒,引發(fā)了伊朗發(fā)展核力量為主的持續(xù)的國家反體系運動以克服內(nèi)心的恐懼與不安。西方主導下的國際體系則通過遏制或戰(zhàn)爭威脅來應對伊朗沖擊現(xiàn)有的國際體系規(guī)則、精神與秩序的邊緣化行為,沖突在雙方遏制與突破、威懾與反威懾的行為互動中持續(xù)發(fā)生。由于邊緣化身份引發(fā)的沖突是基于霍布斯式的敵意文化結(jié)構(gòu),而文化是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是抵制變化的,[1](P272)這意味著基于文化屬性而不是權力屬性的邊緣化身份所引發(fā)的沖突是長期性的、結(jié)構(gòu)性的。

        邊緣化身份;反體系行為;伊朗外交

        伊朗在伊斯蘭革命之后與西方世界處于長期的敵對狀態(tài),美國將伊朗當成主要敵人,指責伊朗發(fā)展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反對中東和平、支持并參與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于是美國不僅把伊朗排除在所有的中東事務之外,并帶頭推動對伊朗的國際制裁。[2](P296)美國及西方世界對伊朗實行長期的遏制、打壓與孤立政策,并在伊朗周邊等多個國家進行軍事戰(zhàn)爭或軍事干預,這一系列外交與軍事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惡化了伊朗的外部環(huán)境,伊朗面臨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伊朗為改善外部環(huán)境,打破西方世界的封鎖與制裁,緩解孤立無援的外交困境:一方面選擇邊緣行為方式來增強國家的經(jīng)濟與軍事實力,提升國內(nèi)政治凝聚力;另一方面則積極適應全球化的形勢,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機會來發(fā)展經(jīng)濟,其主要方式是通過與中國、俄羅斯等非西方世界的大國進行經(jīng)貿(mào)、軍事武器、能源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伊朗這些行動有利緩解了因地緣政治權力衰弱、以及文化與宗教信仰遭遇羞辱引發(fā)的邊緣化身份認知所導致的恐懼、焦慮與不安等情緒。

        1 引發(fā)伊朗邊緣化身份認知的因素

        伊朗對自我的邊緣化身份認知主要來自其與西方世界互動的兩個方面,即地緣政治權力的衰弱、文明上的歧視導致的國家榮譽與尊嚴遭遇的挫折與羞辱。其中,前一種屬于權力因素,它奠定了伊朗邊緣化身份的基礎;后一個方面屬于文化因素,促成了伊朗與西方世界之間敵對與沖突文化的形成。

        1.1 權力因素:地緣政治權力的衰弱

        地緣政治權力的衰弱是伊朗邊緣化最直接的體現(xiàn)。驅(qū)使伊斯蘭狂熱的是對衰弱的恐懼,這是一種影響著所有文明、帝國、民族和文化的情感,但它有著不同的時機和強度。[3](P58-P59)伊斯蘭對衰弱的概念,始于17世紀歐洲世界的覺醒與擴張,并在20世紀西方世界主導全球體系的時刻達到新的低點。伊斯蘭與西方世界之間的沖突與紛爭也從早期的經(jīng)濟或政治領域更多地集中于文化和道德方面,這一地區(qū)逐漸成為貧窮、混亂、沖突與殺戮的代名詞,同時也成為當前體系中最邊緣化的地區(qū)之一??梢哉f,“伊斯蘭世界的主導力量現(xiàn)在無關緊要了,塑造他們生命的是西方的影響力。給予他們選擇的是西方的敵對性。”[4]伊斯蘭文化中的羞辱感根源,正是來自這種長達近四百年的歷史衰弱感的體驗。伊朗對自身衰弱認知的最近標志性事件要追溯到1953年,發(fā)生在這一年的政變一直被伊朗視為國家衰弱的恥辱,首相穆罕默德·摩薩臺被美國指揮下的政變驅(qū)逐下臺。美國推翻伊朗民選政府轉(zhuǎn)而扶持親美獨裁政權的行為,使美國在中東伊斯蘭世界的聲譽受到重創(chuàng),導致伊朗國內(nèi)的反美情緒持續(xù)高漲并延續(xù)至今,這一事件對引發(fā)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有直接影響,并對此后美伊間30多年的沖突關系奠定了基礎。2009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開羅發(fā)表演講時提及美伊關系,曾談及1953年的伊朗政變事件:該事件是導致美國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關系緊張的源頭。多年來伊朗的反美旗幟鮮明,我們之間的歷史動蕩不安。[5]

        二戰(zhàn)后,隨著整體局勢趨于穩(wěn)定,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更多的國家在全球化中受益,并開啟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的轉(zhuǎn)型。但在一些非西方世界或地區(qū),全球化所帶來的變革卻加速了它們的邊緣化地位。伊斯蘭世界正是全球化過程中的失落者,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獲益遠不及其所遭遇的挫折感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羞辱感。伊斯蘭世界透過全球化廣泛的接觸,痛苦地意識到西方與亞洲借助于全球化運動獲得的成功與它自己未能利用全球化而遭致失敗之間的巨大反差。從教育投入與研究經(jīng)費的不足,到缺少經(jīng)濟核心競爭力;從糟糕的人權狀況,缺少民主進步,到日益加深的不平等。所有這些領域的表現(xiàn)都強化了伊朗等伊斯蘭世界國家“被遺棄”的感覺。全球化雖然在世界較大范圍內(nèi)實現(xiàn)了整體性的經(jīng)濟發(fā)展,貧困化問題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解決,原先諸多處于邊緣地位的第三世界國家開始融入西方主導下的現(xiàn)有國際體系。但那些與美國處于敵對關系,遭遇美國及西方世界制裁與孤立,反而在全球化過程遭遇挫折與失敗處于相對力量衰弱的國家則處境更加惡化,成為體系中最邊緣化的成員。伊朗政權本身的特點及其在伊斯蘭革命后的遭遇,使得伊朗與西方之間的關系處于典型的霍布斯狀態(tài)。在事關伊朗國家安全的波斯灣地區(qū)國際秩序與安全機制中伊朗被刻意忽視,美國長達30年的經(jīng)濟制裁與孤立更是將伊朗排除在全球化的經(jīng)貿(mào)活動之外,因此,伊朗的邊緣化地位十分突出。伊朗對自身安全狀況的恐懼與焦慮,以及遭遇西方的羞辱等體驗也隨之增加,由此極大引發(fā)了伊朗對自我的邊緣化身份認知。

        1.2 文明因素: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對抗

        第一,伊斯蘭教作為一種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對廣大穆斯林的影響根深蒂固,以西方化為主導的全球化活動正持續(xù)遭遇伊斯蘭世界的抵制與反抗。伊斯蘭教如今遍布全球,正以充滿活力的方式進行擴張,全世界的伊斯蘭朝拜者人數(shù),包括北美和歐洲,正在穩(wěn)步增長。相比之下,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其核心區(qū)域歐洲,則是一種持續(xù)呈現(xiàn)衰退的宗教。但這并不表明伊斯蘭世界的復興與基督教世界的衰退,事實與之相反,伊斯蘭教的崛起并沒有伴隨著令人滿意的經(jīng)濟、政治或社會進步,伊斯蘭內(nèi)部卻日益呈現(xiàn)出分裂、混亂、貧窮與失落。越來越多的信教人口不但沒能消除穆斯林的羞辱感與恐懼感,反而在這種日益衰弱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更多的挫折、失望與憤怒,這種情緒又進一步刺激伊斯蘭世界的人們尋求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力量,這勢必引發(fā)與西方之間的沖突與緊張關系,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fā)生的。

        第二,西方人的世俗化與伊斯蘭世界的越來越宗教化造成了雙方之間持續(xù)的緊張關系。西方人指責這些國家或組織尋求傳統(tǒng)宗教,特別是回歸宗教原教旨主義的伊朗不合時宜,甚至是邪惡的,穆斯林則將西方人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視為道德淪喪、貪婪自私的。面臨西方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軍事輻射與滲透,伊斯蘭世界難以捍衛(wèi)自己的價值觀與信仰,除了激烈的言行表達憤怒與反抗之外,很少能以有效方式來反擊西方文化的沖擊。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訴諸伊斯蘭教教義,其中包括極端宗教原教旨主義?!斑@些觀念不僅在阿拉伯人和伊斯蘭國家的窮困無產(chǎn)者之間得到共鳴,而且在社會、經(jīng)濟與教育地位相對較高的人群中得到回應。事實上,當前伊斯蘭世界中的很多恐怖分子,并不是在最窮的人群中招募的。他們通常在財富和受教育程度方面處在社會的平均水平上。這表明羞辱已影響到伊斯蘭社會中從最窮的人到最富有、最西方化的人的所有階層。”[3](P77)這也是最令人失望的進展,伊斯蘭世界通過尋求宗教教義來應對西方?jīng)_擊,卻在很大程度上為恐怖主義暴力的滋生與擴張?zhí)峁┝藱C會,各種極端宗教主義思潮以復興伊斯蘭世界或文化的名義崛起,引發(fā)更多的暴力與沖突,也加劇了原本存在于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之間的宗教與文化沖突。

        長期以來西方將伊斯蘭復興運動視為威脅。在認知上,正如亨廷頓在其影響深遠的《文明的沖突》一書中所闡述的觀點,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沖突是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根源之一,由此將恐怖主義的根源歸結(jié)為伊斯蘭文明固有的反西方特征。[6](P110-P125)伊朗的激進主義宗教色彩,使其與各種極端或恐怖主義組織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一度被美國列為“支恐國家”。西方世界對伊斯蘭世界的實踐與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惡化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將伊斯蘭世界推向了國際體系的邊緣,特別是長期遭遇西方最嚴重制裁,與西方處于敵對關系的伊朗更是首當其沖,這也成為引發(fā)伊朗邊緣化身份認知的重要因素。

        第三,伊朗與西方之間的敵對文化直接體現(xiàn)在其與以色列的長期沖突、與美國及西方的對抗之中。首先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到冷戰(zhàn)結(jié)束前這一階段,美國與伊朗之間從盟友關系走向?qū)α⒉⒆罱K徹底成為敵對國家的時期,其中“美國人質(zhì)危機”、“伊朗門事件”以及美國與伊朗在波斯灣的軍事沖突是雙方交惡、沖突的標志性事件。冷戰(zhàn)后,美國對伊朗轉(zhuǎn)向全面遏制階段,并試圖以顛覆德黑蘭伊斯蘭政權的方式來消除伊朗給西方帶來的威脅。薩達姆倒臺后,美國認為伊朗對波斯灣地區(qū)的穩(wěn)定、對中東地區(qū)的和平、對伊斯蘭世界防止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所構(gòu)成的威脅越來越突出。在美國看來,伊朗既是“暴政國家”,又支持恐怖主義,更謀求發(fā)展核武器,因此在2006年布什政府的《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中被“圈定”為對美國構(gòu)成最大威脅的國家。[7]伊朗在眾多與美國處于敵意或沖突的國家之中,是集反美國家、“邪惡軸心”、支持恐怖主義、阻礙巴以問題和平解決等于一身的敵對國家。[8](P211-P212)正是基于伊朗與西方之間的長期對抗、沖突實踐,營造了雙方之間的敵對文化,并在短期內(nèi)難以打破,它將長時間內(nèi)塑造雙方的認知,進而影響雙方間的行為方式。

        2 伊朗的邊緣化身份建構(gòu)

        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重新塑造了伊朗與美國之間的關系,雙方之間從朋友到敵人的急劇轉(zhuǎn)變,使得隨后的伊朗與西方世界都需要重新定義自我的身份與利益。某種程度而言,伊斯蘭革命后的幾十年可以看作是伊朗重新尋求自我身份與角色定位的過程,伊朗雖極力要保住和重振其在波斯灣地區(qū)的強國地位,但從其在國際體系中的諸多表現(xiàn)來看,都不可避免的淪為邊緣化角色。伊朗邊緣化表現(xiàn)的這些方面,揭示了伊朗在歷史與現(xiàn)實、行為與心理等多領域的邊緣化體驗,特別是在冷戰(zhàn)后體系轉(zhuǎn)型的大背景下,其邊緣化身份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建構(gòu)。

        伊朗民族對自身在西方文明世界中邊緣化的深刻記憶,對其邊緣化身份的建構(gòu)起到了“自我實現(xiàn)”的作用。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以激進的方式迅速開啟了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敵對狀態(tài),伊斯蘭文化長期遭遇西方文化的侵蝕與羞辱,以及最近幾百年伊斯蘭世界在西方世界崛起下的悲慘遭遇,這些歷史的悲痛記憶一并被提及,這種“集體記憶”幫助確立了他們在給定情景中的身份和利益,即視彼此為敵人或威脅。伊朗認為美國主導下的體系對其極盡孤立與遏制之能事,時刻威脅著伊朗的國家安全、文化與宗教信仰,無論美國在對伊目標上出現(xiàn)如何變動,都很難打消伊朗對美國行為的敵意與擔憂,他們需要以自己的“國際體系觀”來適應或改造當前的國際秩序,以克服被主流國際體系邊緣化所引發(fā)的恐懼與焦慮。伊朗的這些歷史記憶,既包括輝煌的波斯帝國史,也包括近代以來的屈辱史,“其政治心理學后果是大國心態(tài)與受害者心理兩者認知與情感模式,表現(xiàn)為對外部威脅的敏感及夸大威脅的認知特點,對強權的否定性情感,以及認同和同情反抗強權的弱者心理特點?!保?]正是在這兩種預設的認知模式下,“文化是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在伊朗對自我的邊緣化身份建構(gòu)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并深刻影響著伊朗與西方之間在核爭端與國際體系等問題上的態(tài)度與立場。再加之伊朗以反體系運動的方式來應對美國主導下的遏制與封鎖,這種依靠邊緣行為方式來突破美國的封鎖,并塑造自我威懾能力的行為加劇了雙方之間的沖突,也使得美國針對伊朗的制裁與孤立更加嚴厲,伊朗的反西方體系行為在事實上加速了其邊緣化身份的建構(gòu)。

        3 邊緣化身份對伊朗外交的影響

        伊朗的邊緣化身份意味著伊朗在國際體系中遭遇羞辱、排斥與漠視,基于自尊與安全的國家利益難以得到關切與保障,并時刻處于美國主導下的西方世界的高度壓力與威脅之下,恐懼與焦慮感蔓延。為消除恐懼與威脅,對內(nèi)伊朗加強復興伊斯蘭文化傳統(tǒng),借助于能源與核武器來增強國家力量;對外則積極發(fā)展與非西方大國的關系,尋求與反美國家或組織合作,從而改善孤立無援的處境,提升與西方周旋對抗的實力與信心。

        第一,尋求與西方世界之外的大國合作。邊緣身份引發(fā)的孤獨、恐懼與焦慮情緒促使伊朗積極尋求非西方世界大國的幫助與支持,以尋求強有力的聯(lián)盟來對抗西方的壓力與威脅。在西方以外的大國中,俄羅斯無疑對伊朗的作用最為關鍵。1953年美國領導的政變推翻了伊朗首相摩薩臺,這對伊朗而言的意義就相當于蘇聯(lián)解體之于現(xiàn)在的俄羅斯。兩國都利用羞辱感作為一種宣傳武器,將對西方憤怒的呼聲聯(lián)合起來。[3](P138-P139)邊緣身份所包含的羞辱感、挫折感、孤獨感,以及與此相伴相隨的因排外傳統(tǒng)而加重的恐懼,加強了它們雙方之間的合作以共同應對西方世界的挑戰(zhàn),因為只有通過這些反西方體系的行為,才能向西方世界顯示自己的力量與存在,增強信心,從而逐步消除其所遭遇到的羞辱與恐懼。在涉及地區(qū)安全的諸多事務上,諸如2011年爆發(fā)并延續(xù)至今的敘利亞危機等事件,伊朗與俄羅斯兩國互相支持,共同反對由美國主導的政策。當然,伊朗學者也認為,“如果能夠和中國建立良好關系,那么對自成立以來一直深處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壓力之下的伊朗而言顯然是一個理想選擇,所以兩伊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伊朗就主動向中國示好,以期獲得來自中國的幫助?!保?0]伊朗一方面通過與這些大國(如俄羅斯、中國、印度)的友好關系來尋求政治支持與鼓勵,改善孤立無援處境,結(jié)交更多有實力的朋友來消除內(nèi)心的恐懼與不安;另一方面,從與俄羅斯、中國等國家的積極雙邊關系中獲取經(jīng)濟發(fā)展機會,同時得到長期穩(wěn)定可靠的武器來源以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從而提升與西方世界作長期對抗的信心,以此來促使西方改變當前的敵視政策。

        第二,支持反美國家或武裝組織。與西方處于長期沖突與對抗狀態(tài)的伊朗政權,由于其激進主義色彩,它在中東伊斯蘭世界中也較為孤立,并與周邊國家關系緊張,邊緣化身份引發(fā)的恐懼與焦慮心理在充滿敵意的文化中更加深刻。從全球范圍內(nèi)看,伊朗與美國及西方處于敵對狀態(tài),從地區(qū)范圍內(nèi)看,伊朗則與美國及其盟友以色列、沙特等國家的關系處于緊張狀態(tài)。為了擺脫在政治與外交領域的孤立處境,回應西方的羞辱與指責,增強與西方及其盟友對抗與博弈的實力,消除邊緣身份引發(fā)的恐懼與不安,長期以來伊朗一直都在或明或暗支持那些致力于反對以色列、與美國及西方處于敵對關系的國家或組織。這些國家或組織主要包括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其中敘利亞、黎巴嫩與伊朗一樣,同屬什葉派執(zhí)政的國家或組織。因此,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導致什葉派在伊拉克上臺后,伊朗憑借這一層關系迅速擴大了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美國在該地區(qū)的盟友,諸如“沙特、約旦等遜尼派執(zhí)政的國家,也由此感受到由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組成的‘什葉派新月帶’勢力擴張的壓力”。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崛起的重要動力之一就是“為了阻遏以伊朗為主導的什葉派影響力的擴張。”[11]

        第三,加強和復興伊斯蘭文化傳統(tǒng)。伊斯蘭復興運動自西方興起,伊斯蘭世界衰弱之始,在與西方之間的沖突過程中一直存在至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一復興過程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特別是“阿拉伯民族主義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后迅速衰弱,中東國家的現(xiàn)代化進程普遍遭遇挫折,構(gòu)成了伊斯蘭復興運動興起的重要背景?!保?2](P14)在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的范疇及其表現(xiàn)形式不一,中國學者認為它主要以新泛伊斯蘭主義和政治伊斯蘭為主。前者指“以伊斯蘭會議組織及其相關國際性組織機構(gòu)為代表的官方、半官方伊斯蘭復興運動,它以自上而下的溫和穩(wěn)健方式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伊斯蘭教與伊斯蘭文化。后者是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派別眾多、思想主張與行動方式各異的中東各國政治反對派組織的總稱,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形成席卷世界的當代國際伊斯蘭潮?!保?](P141)

        伊朗作為伊斯蘭文化復興的一種形式,即政治伊斯蘭,在當前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因為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不僅是伊朗伊斯蘭復興的成果,而且極大地激勵了伊斯蘭世界的、首先是宗教的復興,隨之是社會各個領域的復興,它的影響甚至波及到非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相對聚居地區(qū)的伊斯蘭復興,從而把世界范圍的伊斯蘭復興推向高潮。[13](P208-P209)政治伊斯蘭排斥并攻擊西方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以及價值觀,在反對西方化、世俗化的名義下極力倡導走“伊斯蘭發(fā)展道路”。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伊朗的伊斯蘭復興在全國范圍內(nèi)有組織、有領導地自上而下開展起來。在霍梅尼提出的“不要西方,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的口號指引下,它把伊朗社會中出現(xiàn)的種種外來的、一切非伊斯蘭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習俗風尚,認為是從根本上破壞了伊朗的傳統(tǒng)習俗和民族文化,均在其反對之列。

        伊朗為了復興伊斯蘭文化所具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忠于伊斯蘭革命政權、有狂熱伊斯蘭信仰并有別于世俗軍隊的革命衛(wèi)隊;開展伊斯蘭文化革命,確立伊斯蘭意識形態(tài)在國家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地位;建立起清洗組織——各不同機構(gòu)的伊斯蘭革命委員會,以肅清西方文化與東方無神論的影響,實現(xiàn)社會的伊斯蘭化;伊朗伊斯蘭復興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則十分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其對外政策領域,它以向外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為目標,兩伊戰(zhàn)爭正是在伊朗輸出革命的威脅下爆發(fā)的。[13](P207)伊朗的極端伊斯蘭化政策,造成其在國內(nèi)外的艱難處境,此后,為了應對伊斯蘭化引發(fā)的緊張局勢,伊朗國內(nèi)的極端伊斯蘭化政策有所緩解,并開始著重于實行改革,開放經(jīng)濟。這就造成了伊朗在實行經(jīng)濟開放的同時,在意識形態(tài)與宗教信仰問題上,仍持續(xù)其一貫的嚴厲政策,時刻保持對西方文化滲透的警惕與抵制。因此從總體上來看,伊朗的伊斯蘭化色彩并未褪色,它仍是當今世界少有的宗教原教旨主義國家之一。

        第四,借重能源與核武器來加強國家力量。伊朗以能源和發(fā)展核武器作為抗衡西方敵視與制裁的有力工具。當前,美國主導下針對伊朗的敵視行為,除了軍事威懾、政治孤立以外,更多以在金融、貿(mào)易、能源等經(jīng)濟領域的制裁為主要手段,以此對伊朗現(xiàn)政權施加壓力、促使其改變現(xiàn)行政策。因此,伊朗為回應西方的威懾與制裁,集中在能源、核武器與導彈等軍事威懾武器兩個方面尋求突破,以尋求反制西方的威懾能力,同時獲得穩(wěn)定可靠的收入以改善國內(nèi)經(jīng)濟狀況。

        4 結(jié)語

        無論是支持與西方處于敵對關系的極端組織或國家,還是堅持尋求發(fā)展核武器,抑或是大力復興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文化,指責并攻擊西方等行為,都被西方世界視為極端的邊緣行為方式,是體系的沖擊者與破壞者。從根本上說,伊朗與西方主導下的體系之間的沖突,是諸如伊朗等伊斯蘭國家的國際體系觀與主流國際體系格格不入,并在現(xiàn)代國際體系的世界里邊緣化造成的。因為“它們挑戰(zhàn)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以來國際體系的世俗性本質(zhì)”。[12](P20)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體系而言,“它們的西方文化與世俗政治的至高無上地位遭遇了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挑戰(zhàn)”。[14]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正是在國際體系中打開的一道缺口,因此它們的行為令西方感到憂慮和擔心,當然它們也很難獲得西方承認,諸如阿爾及利亞的“伊斯蘭拯救陣線”、哈馬斯等政權和組織均是如此。劉中民認為,從中東與國際體系關系的角度看,伊斯蘭主義強烈的反西方色彩及其與伊斯蘭宗教極端主義的復雜聯(lián)系,直接導致西方在戰(zhàn)略層面對“伊斯蘭威脅”的圍堵、打壓和防范,從而嚴重惡化了伊斯蘭國家的國際處境。[12](P 3 0)在伊斯蘭世界與國際體系的緊張關系中,核心問題是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關系的相互調(diào)整、適應與重塑,當前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的廣泛沖突關系中,伊朗與美國之間的關系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東方曉.伊斯蘭與冷戰(zhàn)后的世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3]〔法〕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緣政治學:恐懼、羞辱與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M].姚蕓竹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4]Bernard Lewis.The Roots of Muslim Rage:Why So Many Muslims Deeply Resent the West and WhyTheirBitternessWillNotBeEasily Mollified[J].Atlantic Monthly,1990,(9).

        [5]BarackHusseinObama.RemarksbyThe President on a new beginning[EB/OL].https:// 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the-President-at-Cairo-University-6-04-09/.2016-01-10.

        [6]〔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7]張繼業(yè),郭曉兵.2006年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評析[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6,(4).

        [8]唐寶才.伊斯蘭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9]金良祥.伊朗的“歷史包袱”與其對外政策[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1,(6).

        [10]MahmoudGhafouri.China'sPolicyinthe Persian Gulf[J].Middle East Policy,2009,(2).

        [11]高祖貴.中東大變局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的崛起[J].外交評論,2012,(2).

        [12]劉中民.伊斯蘭的國際體系觀:傳統(tǒng)理念、當代體現(xiàn)及現(xiàn)實困境[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4,(5).

        [13]金宜久,吳云貴.伊斯蘭與國際熱點[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14]MarkJuergensmeyer.TheNewColdWar:ReligiousNationalismConfrontstheSecular State[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責任編輯 朱文婷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33

        D83.1(373)

        A

        1004-0544(2016)11-0184-05

        趙煒(1985-),男,湖北荊州人,復旦大學發(fā)展研究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猜你喜歡
        邊緣化體系
        構(gòu)建體系,舉一反三
        探索自由貿(mào)易賬戶體系創(chuàng)新應用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邊緣化”初中的去邊緣化
        江蘇教育(2018年22期)2018-02-27 13:22:26
        被邊緣化的節(jié)能司?
        能源(2016年2期)2016-12-01 05:10:26
        關于文學邊緣化的不同看法
        文學自由談(2016年3期)2016-06-15 13:00:51
        如何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體系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農(nóng)民工陷于“雙重邊緣化”困境
        薩娜的“邊緣化”寫作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中國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
        亚洲综合在不卡在线国产另类|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换脸| 久久99精品这里精品动漫6|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在线|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潮精品久久AV无码| 午夜av福利亚洲写真集|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精品2021|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亚洲中文无码成人影院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九九| 97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限码|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成年女人免费v片|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久1| 男男做h嗯啊高潮涩涩| 国产精品女主播福利在线| 正在播放东北夫妻内射|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自拍在线视频观看| 一 级做人爱全视频在线看|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yeye在线观看| 97精品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和黑人邻居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色综合高清视频在线| 一个人看的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毛片毛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码专区| 国产熟妇疯狂4p交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