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文
屈原曾與大通古鎮(zhèn)結(jié)緣
●吳華/文
屈原生活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其時正是中國“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前夕。貴族出身的屈原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xiàn)出驚人的才能,很得楚懷王信任。因此一開始仕途挺順,官至“左徒”,內(nèi) “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nèi)政、外交的得力大臣。
戰(zhàn)國“七雄爭霸”時,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變得日益強大,經(jīng)常對六國發(fā)動進攻,其時只有楚、齊兩國能與之抗衡。為實現(xiàn)中原統(tǒng)一大業(yè),屈原對內(nèi)積極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此舉曾讓楚國一度出現(xiàn)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因與楚國貴族集團在內(nèi)政外交上產(chǎn)生尖銳矛盾,屈原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和誣陷,導致楚懷王開始逐漸疏遠他。據(jù)《史記》介紹:靳尚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常在懷王面前誣陷他,懷王于是“怒而疏屈平”。屈原被免左徒轉(zhuǎn)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教育工作。
楚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于之地六百里”給楚名義誘騙楚懷王,致使齊楚兩國斷交。過后“商于之地六百里”并未獻楚,楚懷王覺得受騙上當了,惱羞成怒之下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在此情形下,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舊好。這時,張儀再次由秦至楚,瓦解“齊楚聯(lián)盟”,并終使齊楚結(jié)盟未成。楚懷王二十四年,秦楚結(jié)“黃棘之盟”,楚徹底投入秦國懷抱。屈原因此被逐出郢都,流放漢北(今漢江以北地區(qū))。
直至楚懷王三十年,屈原才返回郢都。同年,秦王約楚懷王武關(guān)相會,懷王小兒子子蘭等力主懷王入秦,屈原力勸不可,但懷王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jié)果會盟之日被秦扣留,3年后客死秦國。
楚懷王被扣后,楚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即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在楚頃襄王接位第七年,楚秦結(jié)姻以求暫時茍安。因屈原堅決反對,并指斥子蘭等人對懷王屈辱之死負有責任,子蘭遂指使上官大夫靳尚等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他再次流放沅、湘。
在懷王被騙客死秦國后,流放沅湘的屈原極其氣憤,更加堅決反對楚向秦屈辱求和,因此遭到政敵們更加嚴重地迫害。新即位的楚頃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竟聽信讒言將他從沅湘放逐到吳楚邊界的陵陽 (今安徽青陽境內(nèi)),其時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后。
屈原第三次流放陵陽,從湖南沅湘出發(fā)順長江而下,在2300多年前交通極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一路十分辛苦。當他赴陵陽途中路過必經(jīng)之地大通時,曾在此中轉(zhuǎn)休息。那時的大通名“鵲頭鎮(zhèn)”,因青通河與長江在此交匯,作為九華山余脈的長龍山形如鳥頭伸入江中而得名。春秋周景王八年(前537),吳楚兩國為爭霸天下,曾在此打過著名的 “鵲岸之戰(zhàn)”;此后在宋元時期,“鵲頭”前的長江中逐慚長出一個江心洲(名荷葉洲),與長江南岸間形成一條夾江,即是因“鵲頭鎮(zhèn)”而名“鵲江”的。屈原在大通作短暫休息后,繼續(xù)乘船沿著青通河溯流而上抵達陵陽的。
大通古鎮(zhèn)
屈原曾在《招魂》一文中說,“亂曰:獻歲發(fā)春,汨吾南征。菉蘋齊葉兮,白芷生。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倚沼畦瀛兮,遙望博……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曩鈿w來,哀江南。”其中的“路貫廬江”,是指陵陽東南的“青弋江”。說明那時他雖流放陵陽不能回楚都郢城,但在陵陽周邊可以游走。大通距陵陽僅20千米水路,作為當時的水運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因流放途中還曾在此休息過,對大通已有深刻印象,所以在他陵陽流放這9年間,應該絕不是來回路過兩趟那么簡單的,他應該還曾多次到過大通,進行游歷、訪友。因現(xiàn)存史料并未找到屈原到過大通的資料,筆者曾因此咨詢受訪老人,說學術(shù)界現(xiàn)對屈原從湖南沅湘流放安徽陵陽已無爭論,鑒于遠古時交通主要依賴水路,因此他流放陵陽必經(jīng)大通中轉(zhuǎn)當是自然。鑒于屈原的才學與名望,陵陽周邊的官員與才子肯定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定會去陵陽拜望他;另外按照屈原的個性風格,他也不可能不回訪附近的朋友。因此,屈原那時不僅多次到過大通,還應到過大通對江北岸的樅陽縣湯溝鎮(zhèn),這可從湯溝鎮(zhèn)境內(nèi)的龍王廟里供奉的不是龍王爺而是屈原塑像看得出來。據(jù)當?shù)鼐用窠榻B,屈原投江自盡后,大通、湯溝一帶的老百姓認為他是龍王托生的水神,所以在龍王廟里供奉他的塑像,每年農(nóng)歷五月端午開展龍舟競渡紀念他。那時,屈原每次來到大通,一定都會凝視奔流西來的長江,向西、向北悵然地觀望,懷想如何盡快結(jié)束這流放生涯,回歸郢都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長期的流放生活并沒讓他屈服,堅持己見的他不愿隨波逐流,時刻準備著回歸郢都報效祖國。因此,在陵陽流放的9年間,他奮筆寫下了《離騷》《九歌》《九章》等著名詩篇,以抒心聲。如《九章﹒哀郢》詩中:“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慘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蹙?!笔銓懼麑ψ鎳臒釔?,指斥“群小”誤國,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不朽的詩篇,他因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后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峨x騷》是其代表作,也是他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與對人民和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楚國從此危機四伏。次年,秦軍再次深入楚境。眼看一度興旺的國家面臨即將滅亡,屈原雖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終因不舍故土,于悲憤交加中自沉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時年大約62歲。
據(jù)后人考證,這天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相傳屈原投江后,當?shù)匕傩罩懒?,立即糾集民眾劃船到汨羅江上進行撈救,可人們順著汨羅江一直撈至洞庭湖,也沒見到他的遺體。因那天恰逢下雨天,當人們駕小舟匯集湖邊時,湖上正風大浪高,人們便說這是蛟龍作怪,搶走了屈原的身體。于是大家冒雨將船劃進茫茫的洞庭湖,想出各種辦法打撈,但仍沒撈出。為寄托哀思,楚國人每年端午這天都蕩舟江河開展祭祀活動紀念他。從此,端午這天逐漸由單一的祭祀發(fā)展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蒿,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等一系列活動。隨著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楚人的遷徙,每年端午投五色粽子于水中祭祀屈原的活動逐漸傳開。唐代文秀曾作《端午》詩云:“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晉人周處則在《風土記》上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闭f明端午紀念屈原由來已久、深入人心,否則不可能綿延至今。
大通古鎮(zhèn)
屈原流放陵陽時,大通一帶名士對他十分尊崇,得知他自投汨羅江后,這些名士們便也組織開展端午“裹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的風俗活動。這天人們除吃粽子、懸艾草、劃龍舟外,還興盛儺俗避邪驅(qū)鬼,開展獨具特色的跳鐘馗舞施威捉鬼活動:即小鬼們扛著 “鐘進士出巡”“肅靜”“回避”等牌子,表演小鬼捧酒缽等,鐘馗則手持利劍,戴著破傘,斬殺惡鬼,此風俗一直綿延至今2000多年。如今,儺戲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1938年,日寇連續(xù)轟炸大通時,被迫離家逃難的大通人廣泛傳唱的民謠 《大通和悅洲十不舍》中就有“……七舍不得“八幫大會”上的千奇百怪;八舍不得五月端午的龍舟競賽……”。這“八幫大會”,即是指當時大通的八大商幫舉辦的商幫大會。這“八幫大會”上的千奇百怪,則是指“八幫大會”上戴著鬼臉殼子唱儺戲紀念屈原的這種風俗?!按笸堉圪悺币惨虼顺蔀殚L江沿線聞名全國的龍舟競渡賽會。唐代張建封曾寫《競渡歌》贊云:“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棹影如劍,鼓聲如雷,千槳擊水,百舸競渡??梢韵胂螅敃r大通的龍舟競渡場面多么熱鬧,多么激動人心!明嘉靖年間,銅陵知縣李士元曾寫過《觀競渡》詩,贊頌龍舟競渡。大通鵲江龍舟賽,參加者以本地龍舟居多,有和悅洲大關(guān)口的“黃龍”、清字巷的“菜花龍”、河南嘴的“烏旗龍”、缸窯的“紅龍”,江南青陽、貴池和江北樅陽六百丈等地的各色龍舟也常來加盟,因此在安徽及長江中下游沿線具有廣泛影響。
屈原對后世的影響主要是人格與文學的影響。人格即“屈原精神”:錚錚傲骨,為理想獻身,義無反顧。作為修身潔行的中國士大夫傳統(tǒng),屈原精神千百年來成為文人學者的典范。文學影響是指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文體(詞賦),影響了后來的漢賦文風。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可見其對后世的影響之大、評價之高。
2014年2月,國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聯(lián)合發(fā)文公布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單,大通古鎮(zhèn)入列其中,成為安徽銅陵首次入選的唯一古鎮(zhèn),促使其修復整治工作因此提上議事日程。在全市上下共同關(guān)注和支持下,大通古鎮(zhèn)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修繕建設。我們相信,大通通過充分挖掘、保護、利用好深厚的歷史文化,結(jié)合古鎮(zhèn)依山、襟江、含湖、江心生態(tài)濕地優(yōu)美等特點,將其“天下民國首鎮(zhèn)、九華佛國源頭、江豚生活樂園、江南詩意水鄉(xiāng)”的獨有特色真正展現(xiàn)出來,保持古鎮(zhèn)原有的韻味,其文化影響力就一定能夠得到大力提升,真正打響銅陵的旅游品牌,展示出銅陵轉(zhuǎn)型發(fā)展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