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
中國文化的電影化形態(tài)研究
李 群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
中國文化歷經幾千年,在漫長發(fā)展史上形成了獨有特色的理念和模式,尤以儒家文化為大。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傳統(tǒng)文化在傳承方面卻很難延續(xù),尤其是當下文化語境的商業(yè)化,讓傳統(tǒng)文化舉步維艱。文化的數字轉化成為當下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文化數字轉化表現形態(tài)中電影化表達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完美傳承了文化本身的韻味,也將文化進行了最大化的傳播。
中國文化;電影化;形態(tài)研究
中國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特征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fā)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tǒng)優(yōu)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tài),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1]。
中國文化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常熟。從先秦諸子百家開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便昭示著中國文化的繁榮,至兩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讓傳統(tǒng)文化走向“儒家”獨大的局面,其間雖仍有“道家”“佛家”等其他學術力量的存在,但其過于微弱。儒術的尊崇,讓中國人的文化理念開始以此為根基,并隨之發(fā)展出了一整套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在隨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儒術被不斷的變革修繕。然而到晚清,鴉片戰(zhàn)爭的打響,讓中國的天朝上國夢沉底覆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列強的入侵下開始裂變。“五四運動”的開展,讓“德先生”和“賽先生”在中國廣為傳播,青年學者開始接受西方文化,中西之間的文化理念開始出現碰撞的火花。
二戰(zhàn)過后,世界格局和秩序重新確立,文化格局也開始呈現東西陣營的較量,身處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紅色革命成為了文化之路的主題和重心。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文化相對比較單一,受蘇聯文化影響較多。隨著蘇聯的解體,“冷戰(zhàn)”的結束,世界格局再次發(fā)生變動,東西陣營的對立讓原本對抗的文化開始出現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中國文化開始處于反思之中。時至今日,隨著“后冷戰(zhàn)”時期的到來,中國文化開始出現新的變化。改革開放的實施讓中國煥發(fā)了新的生機,中國的各個層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中國的文化而言,傳統(tǒng)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大規(guī)模的侵襲。受到西方思潮影響的中國人開始反叛中國傳統(tǒng)的孔孟之道,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入侵下,表現出疲軟的態(tài)勢,面對凌厲的攻勢,中國文化又該如何反擊?
文化的表現形態(tài)有很多種,其中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這些都是人們稔熟的藝術形式,人們可以通過閱讀名著,觀賞畫作,聆聽音樂等來感受文化的魅力和藝術的美感。電影作為文化的表現形式,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因為電影至今也不過才一百多年的歷史,然而電影作為文化的表現形式,它的穿透力和影響力卻遠遠超過其他的藝術形式。文學、繪畫、音樂、雕塑和建筑等這些藝術形式從接受的層面而言,他們始終是一維的模式,即視覺或聽覺,而電影的出現完美的融合了視聽兩維空間,讓觀眾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共鳴。從藝術審美的層面而言,它們更傾向于小眾藝術,它們的大眾化傳播需要進一步的闡釋,對于電影而言,從誕生到步入藝術殿堂,它始終是以大眾藝術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時至今日尤為明顯。
早在二戰(zhàn)時期,美國就意識到文化影像化的重要性,二戰(zhàn)過后,好萊塢成了美國霸權文化加工和包裝的重要集散地。加入世貿組織后,大量的海外影片開始涌入中國,其中以好萊塢影片為重。十幾年過去了,在好萊塢影片的培養(yǎng)下,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好萊塢商業(yè)大片的尾隨者。從商業(yè)片的角度而言,好萊塢大片帶給觀眾的僅僅是宏大場面,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和完美化身的明星,沒有太多的文化價值。但從深層次的視域來看,好萊塢大片模式培養(yǎng)起來的觀眾,在看似簡單的商業(yè)大片中接受的卻是深層次的文化認同。電影《變形金剛》系列就是典型的例子。對于普通觀眾而言,同等價位的票價,觀看《變形金剛》系列電影可謂物超所值,宏大的場景,激烈的打斗,3D技術的運用,讓人身臨其境,酣暢淋漓,對于電影文本的理解也沒有門檻的設置,反正正義總會戰(zhàn)勝邪惡。然而仔細觀看電影會發(fā)現,《變形金剛》系列影片所構建的依然是“冷戰(zhàn)時期”美蘇爭霸的大背景,而在電影中,美國毫無疑問的成為了救世主,成了代表西方陣營的英雄,而蘇聯,則成為了邪惡力量的代表。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僅僅伴隨著正義和邪惡的斗爭來做出判斷,卻從未仔細思索敘事背景下的真?zhèn)巍:萌R塢商業(yè)大片在包裝美國文化的過程中,將美國偽飾成了一個完滿的形象,將美國文化也粉飾成天下太平的改良劑。
對于中國文化而言,好萊塢模式的發(fā)展是個重要的啟示。盡管早在1905年中國電影就出現在中國觀眾的面前,但發(fā)展緩慢。中國電影自誕生就被賦予濃重的文化情懷,以反映社會生活,反映時代變遷的居多,《孤兒救祖記》這類影片的上映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直白書寫。隨著戰(zhàn)爭硝煙的彌漫,中國電影中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題材開始慢慢削減,以保家救國,奮起反抗為題材的影片數量開始增加。紅色電影的出現更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最大宣揚。改革開放后,西方電影的輸入,讓中國電影喪失了很大的電影市場,對于文化的轉化和宣揚也處于迷茫的狀態(tài)。為了更好地借鑒和吸收西方電影的精髓,中國電影人也開始嘗試中國化的商業(yè)片,從總的發(fā)展來看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與好萊塢商業(yè)大片相比,中國商業(yè)片缺少內涵性的文化特征,比如:美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表現是“美國夢”,讓觀眾相信,在美國你只要堅持努力,你就會成功,就會得到認可和尊敬。中國文化淵源博大,但在電影的文化表現層面缺少明確的核心價值,尤其今天在中國銀幕上放映的商業(yè)片,宣揚的價值觀多以“實用主義”“拜金主義”居多,讓觀眾在看完之后,缺少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也缺乏核心價值觀的思考。
對于觀眾而言,觀看電影需要的是休閑和快樂。所以作為文化的轉化形式,電影需要把觀眾需求和文化價值進行無縫縫合,讓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既能享受電影所帶來的快樂,又能避免說教式的文化傳達。中國在電影發(fā)展過程中,過多直白的教化式讓中國觀眾對其產生反感,尤其是商業(yè)化的今天,如何把商業(yè)型和文化性有機結合變得非常重要。
縱觀今天的電影市場,IP改編劇居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IP改編是最典型的文化轉化為影像的表現,因為IP改編的出現,必先經歷的一個過程就是被改編藝術模板的流行,如文本、歌曲、漫畫……,而這種流行的背后其實是文化本身的成熟和擴大,只有當這種藝術形式被廣泛傳播,形成認同才會被改編成電影,從而進一步擴大影響范圍。從實際上映的IP改編電影來看,電影質量參差不齊,有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的IP電影,也有純粹吸金的商業(yè)化電影,當讓這也傳遞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信號。一種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和傳承,另一種是對當下娛樂化的直白寫照。文化最深的價值自然是歷史沉積的體現,但同時文化最大的發(fā)展卻要緊隨時代的步伐。今天中國電影文化最大的缺失也許正是這種冰與火的對立和抗爭。
文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寫照,中國文化五千年的發(fā)展更是清晰映照出華夏燦爛的文明歷程。作為文化數字化形態(tài)轉化的表現形態(tài),電影是最年輕的表現手段也是將是未來最為重要的表現手段,尤其是今天伴隨著VR技術、AR技術、3D技術、IMAX等技術的發(fā)展,讓電影可以用更多的方式來展現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1]張永貞.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生態(tài)研究[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11.
本文系湖北文理學院人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學科群建設立項成果,項目名稱:文化數字轉化表現形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2016021)。
李群(1988-),男,山東東營人,碩士,研究方向:影視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