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挺
(慈溪市附海鎮(zhèn)中心小學 浙江寧波 315300)
手遞鑰匙開語文之門
葉軍挺
(慈溪市附海鎮(zhèn)中心小學 浙江寧波 315300)
先學后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整體提高。這種教學理念,意味著教師從“滿堂灌”向學生自學和學生參與轉變,它是激勵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新的教學方法的嘗試。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思維、啟迪智慧,讓學生在自學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煉問題,以便更好地參與教學活動。
課前 課中 課后 自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須能看書,須能作文,故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到此兩點,乃教學之成功?!痹谡Z文教學中,我遵循兒童學習心理和個性特點,注重培養(yǎng)兒童對語文學科興趣的的培養(yǎng),授予能理解接受的自學方法,使之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這樣不僅提高了語文教學質(zhì)量,而且形成了學習的正遷移效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益。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去自學呢?本學期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認識。[1]
一篇新課文,學生如果預習不到位,那么他們就不能很好的參與教學活動。老師在教學新課之前,要布置學生預習,并且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才會按老師的規(guī)定有序的進入自學狀態(tài)。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給學生具體的自學方法,即“三讀二查一見疑”。三讀,就是要求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課文至少要讀三遍。一讀——默讀,也即最初讀課文,要手腦并用,圈點字詞,勾畫語句,粗知課文大意。二讀——朗讀。學生再讀課文要出聲、口腦并用,理清作者思路,篩選信息,熟悉課文內(nèi)容。三讀——精讀賞讀。這是更高層次的讀,要把握課文要點,推敲文章,概括主旨了解寫法。二查,就是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肯定有疑難,解決的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詞典和詞語手冊,解決字、詞的音義,這是學生完全可以自己解決的,教師不宜代勞?!岸椤奔匆髮W生查閱有關資料,對有關作者,寫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一見疑:就是要求學生將在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標注在書上,并寫出自己的觀點見解。在自學中學生肯定有疑,先讓學生談看法,然后在課堂上聽講,疑點則豁然開朗。[2]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積極獲得新知識、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通過課前的預習、自學,學生對一篇新課文的內(nèi)容已熟知六七,剩下的任務是否全由老師在課堂承包呢?非也!在課堂內(nèi),依然要以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為特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課堂上,要想讓學生自學得好,教師要做一個出色的導演,我指導課堂自學主要有以下步驟:
1.以檢查促自學。就是在課堂上檢查學生課前自學情況,這樣,既可以對學生起督促作用,又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檢查,可以讓學生讀課文,可以板演字詞,可以讓學生發(fā)表見解,也可以事先精擬題目讓學生口頭回答。通過檢查,老師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快速捕捉要點的能力。
2.討論解疑:即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這是初步解決問題的方法。討論的問題,首先應當是學生在課前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討論,師生首先解決,然后教師把備課時精擬的有關課文的問題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討論,先在討論中學習。討論的方法有兩種:(1)小組討論:可以二人組、四人組,也可以一排一組,在分組討論中,教師來回巡視,也可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適當點撥啟發(fā)、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小組討論中,可分組評分,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2)集體討論,即組織學生集體研討,討論后,學生對問題舉手發(fā)言,也可把學生請上講臺,大膽發(fā)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xiàn)欲。對于一些仍有疑難的,學生學了也不解的,老師就要教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明辨是非,尋找結論。 在課堂自學指導中,老師要做到有張有弛,有放有收。
葉圣陶先生說過:“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課堂學習中畢竟只有35分鐘,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過程,而課后的學習才是學生消化、鞏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在指導課后自學時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課堂上學生掌握的新知識,設計出新穎和較有深度的話題和練習,將觸角伸向更深、更廣的天地,將新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每學一篇課文,要求學生談認識,寫心得。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優(yōu)秀思維品質(zhì)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能力。
總之,先學后教,主體參與,其主旨就是要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自己學習,小組討論、集體研討等多種形式,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自得,煥發(fā)出學習熱情,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3]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汪潮,《教學新理念》:文匯出版社 2003、8
[3]汪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