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浦口區(qū)行知小學(211800) 楊 俊
積極內化,語用能力提升的助推劑
江蘇南京市浦口區(qū)行知小學(211800) 楊 俊
目前的閱讀教學,學生并沒有在語用實踐中獲益太多,他們的語用能力仍舊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們只有語言積累,而無內化悅納就進行語言表達實踐,導致學生思維認知的斷層。在教學中,要從文本走向生活、以意蘊融合語言、從內容轉向結構,讓學生在可感語境、語言形式的轉換和概述歷練中內化運用,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內化 品悟 語用
自從修訂后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用”教學理念以來,各種語用實踐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但縱觀近年來的閱讀教學,學生并沒有在語用實踐中獲益多少,他們的語用能力仍舊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只有語言積累,而無內化悅納就直接進行語實踐,導致學生思維認知的斷層。那如何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呢?
不同的語言情境,作者常常會選用不同的言語結構與模式加以呈現。只有做到形式之“言”與內容之“意”高度契合,才能真正形成“表之于外,達之于人”的效果。而入選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言語形式與表達意蘊高度交融。這也為閱讀教學中品悟語言、內化語言,直至運用語言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例如,《蒲公英》一文中,太陽公公有一段“囑咐”小種子的話。既然是浸潤在“人物囑咐”的語言情境之中,教師就要引領學生從太陽公公的話中尋找:哪些語言體現了這段話是人物在“囑咐”呢?學生在深入文本后圈畫出“記住”“不要”“只有……才”“別”等語言,并緊扣這些語言感受“長輩囑咐”的言語形式;然后,教師繼續(xù)引領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囑咐”這一獨特語境表達的實質;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憶:哪些人曾經“囑咐”過你什么?運用剛才圈畫的詞語,用上“囑咐”來說一段話。
縱觀這一案例,教師首先從語段表達的核心之意“囑咐”入手,引領學生探尋這一語境下的言語形式;然后,在深入朗讀品味中內化這一言語形式對表達“囑咐”語境所起到的作用;最后,引領學生進入生活,進行言語實踐,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古語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钡珜﹂喿x教學中的語用實踐而言,這句話并不適用。解讀文本,學生會形成自己獨特、個性的感悟。語用實踐要在學生已經“意會”的基礎上,進行準確“言傳”的訓練,引領學生在體悟之“意”與形式之“言”中反復穿行,相互轉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在教學《哪吒鬧海》一文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后說出了“惡毒”“心狠手辣”等詞語;隨后,教師要求學生運用關聯詞“因為……所以……”來說說哪吒懲治龍王的原因;最后,教師改變言語表達的方式,要求學生嘗試用“之所以……是因為……”的方式進行表達。
在這一案例中,通過替換詞語的方式,引領學生利用文本具體語境的全新的語言圖式,促進了學生對詞語的積極內化;然后,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范式,指導學生依托范式、變換范式進行語言表達實踐,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在語文核心能力中,概述能力是基礎工程,既包括對文本整體內容的概括性提煉,又有對文本細節(jié)描述性表達,是提升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在學生初讀文本之后,就直接讓學生進行概括描述。很多時候,學生表現得捉襟見肘、無從下手。因此,在學生具體描述之前,教師可以變換不同的形式為學生的概述文本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三袋麥子》一文時,教師結合文本內容、語言和結構特點,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概述思路。首先,讓學生說說課文講述了哪些人和小動物,他們做了什么,最終的結果如何。教師引領學生以三個動物為主線,分別進行概括。其次,依托板書,引領學生或按照課文的寫作思路,或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進行概述。其三,自己最喜歡其中的哪個小動物,說說自己的理由。最后,如果你也有這樣一袋麥子的話,你會怎么做。
案例中,教師先引領學生體悟文本、抽取核心要素,為學生全面概述奠定了基礎;再轉換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視角,在內化文本內容和語言的同時,更內化了故事的基本結構;最后讓學生叩問自己的閱讀感悟,嘗試將自己的閱讀所得融入自己的概述中,從而達成了內化文本結構,豐富言語圖式的目的。
總而言之,語用訓練是促進學生言語生命發(fā)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重要依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不可操之過急,而要引領學生在悉心品味、自主內化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語言實踐平臺,推動學生的語言表達,從而真正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基。
(責編 韋 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