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看到一張尼康D5的照片,不知道相機右上角插的那個附件是什么?
A:這照片上雖然有SB-5000閃光燈,但插在相機前面右上角的附件并非是專門遙控閃光燈的,準確地說,那并不是一個附件,而是兩個插在一起的附件。一個是無線遙控接收附件WR-R10,另一個是轉(zhuǎn)換附件WR-A10。它們的作用是與新型無線遙控器WR-T10共同使用,遙控相機拍攝。
尼康老用戶都知道,以前尼康中、低檔相機上使用ML-L3無線遙控器遙控拍攝。這個遙控器體積小、重量輕,價格便宜,國產(chǎn)產(chǎn)品價格不到10元。不過,它的缺點也不少,一是遙控距離短,最多只有5米左右;二是對方向要求高。使用時遙控器紅外線發(fā)射器必須對準相機上的紅外接收窗口,中間如有其他物體阻隔則很可能無法遙控。雖然尼康后來推出了供專業(yè)機型使用的WR-1無線遙控器,采用無線電傳輸,同時擁有接收/發(fā)射功能,有15個頻道,傳輸距離達到了120米,沒有方向限制,抗干擾能力、穩(wěn)定性大大增強,還可以遙控幾十臺相機,但3000多元的價格不是大多數(shù)人能接受的。為此,尼康同時推出了WR-R10和WR-T10遙控套裝,供中、低檔相機使用。它同樣采用無線電傳輸,工作距離達到20米,沒有方向性,抗干擾能力大大增強,并有3個工作頻道。使用時,將WR-R10無線接收器插在有無線遙控功能的尼康機身DC2插孔上(如尼康D3100/3200/5100/
5200/5300/7000/300/600等),用WR-T10發(fā)射器遙控相機拍攝。不過,對于尼康D3/D4/D5/D800系列和D500等專業(yè)機型,由于它們使用10針插孔,因此不能直接使用WR-R10,需要通過一個轉(zhuǎn)接器WR-A10才能使用。你在照片上看到的附件就是插在一起的WR-A10和WR-R10。
問:我很喜歡拍體育比賽,現(xiàn)在用尼康D7200,感覺追蹤對焦速度和連拍速度都不夠用,想升級一下相機。尼康D4、D800系列和D5價格太貴負擔(dān)不起,全畫幅相機中感覺D750不錯,但新發(fā)布的尼康D500性能也很強悍,可它不是全畫幅,價格很貴,機身就要13000元,請問我買哪個更好呢?
A:對許多非專業(yè)的攝影發(fā)燒友來說,用頂級器材的理想與不太飽滿的錢包幾乎是一對與生俱來的無解的矛盾,體育攝影這種“拼器材”的題材尤其如此。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拍攝網(wǎng)球時,同樣用f/2.8光圈,用70-200mm F2.8鏡頭拍出來的景深明顯比用300mm F2.8鏡頭大,無論拍攝半身還是全身,球員都不夠突出。再比如,用頂級體育專業(yè)機的高速連拍,出片率明顯好于中、低檔民用機。
對于你的問題,筆者覺得是個魚與熊掌的取舍問題,從拍攝體育比賽的角度講,全畫幅的D750景深效果明顯優(yōu)于APS-C畫幅相機,同樣的光圈和焦距下可以把球員從背景中突出出來;另一方面,新推出的D500是專為體育、新聞等題材設(shè)計的,其對焦系統(tǒng)與旗艦D5上采用的153點對焦系統(tǒng)完全相同,不僅對焦點數(shù)量是D750的3倍,而且十字型對焦點數(shù)量、最低工作亮度、追蹤對焦性能都明顯優(yōu)于D750,10張/秒的最高連拍速度也比D750的6.5張/秒高許多;此外,它在取景器放大倍率、液晶屏像素、無線圖像傳輸能力、最高快門速度、最高感光度、快門耐用性等方面都明顯優(yōu)于D750。不如D750的地方是畫幅、像素數(shù)量、體積、重量和價格。
考慮到你目前使用APS-C畫幅單反機,筆者趨向于建議你購買尼康D500,再購買一兩只全畫幅的長焦鏡頭(如尼克爾AF-S 70-200mm F2.8G ED VRⅡ或尼克爾AF-S 300mm F4E PF ED VR)。這樣,既可以利用D500一流的追蹤對焦和連拍性能大大提高拍攝“出片率”,也可以利用APS-C畫幅相機搭配全畫幅鏡頭時焦距“延長”1.5倍的特性,獲得等效105-300mm或450mm的焦距效果,不必購買昂貴的300mm F2.8和400mm F2.8鏡頭,性價比很高。誠然,這樣會付出景深大一些、主體不夠突出的代價,但對于非專業(yè)的攝影發(fā)燒友還是值得的。等你熟練掌握了攝影技術(shù),能用這套器材拍出優(yōu)秀照片的時候,再升級全畫幅相機不遲。
問:我對尼康D500的4K視頻功能很感興趣,現(xiàn)有幾個問題請教:1. 它的內(nèi)置錄音話筒是否立體聲?有沒有外接麥克風(fēng)插孔?2. 它在拍攝4K視頻時,可否使用鏡頭的光學(xué)防抖功能?畫面有沒有裁切?拍攝1080P格式呢?3. 拍攝4K視頻時能否使用1.3倍裁切功能?如果可以的話,畫面邊上的自動對焦點是否會超出畫面而無法使用?
A:現(xiàn)分別回答你的問題。
1.D500的內(nèi)置錄音話筒是立體聲的,有外接麥克風(fēng)插孔;
2.拍攝4K視頻(分辨率3840×
2160,最高每秒30幀)時,可以使用鏡頭的光學(xué)防抖功能,畫面有裁切;拍攝1080P視頻時,畫面上、下各裁切一部分(因視頻畫幅為16∶9);
3.拍攝4K視頻時,沒有必要使用1.3倍裁切功能,因為此時拍攝的畫面范圍比1.3倍裁切功能的畫面更小。使用此功能時畫面左、右各10多個自動對焦點將會在畫面外,因此無法選擇、使用。
配圖是尼康D500取景范圍示意。黃色框是拍攝1080P視頻時的畫面范圍;橙色框內(nèi)是1.3倍裁切模式下拍攝1080P視頻的畫面范圍;紅色框內(nèi)是拍攝4K視頻時的畫面范圍。
問:請問相機畫幅中的4/3系統(tǒng)、M4/3系統(tǒng)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指畫幅的長、寬比為4∶3?有人說相機畫幅中的“1英寸”就是指感光元件的對角線長度是1英寸,但我計算出來并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
A:4/3系統(tǒng)是奧林巴斯和柯達公司2003年合作推出的奧林巴斯E-1數(shù)碼單反相機所采用的一種新的相機系統(tǒng)。其感光元件尺寸為18×13.5mm,感光部分有效尺寸為17.4×13.1mm,比APS-C畫幅略小。4/3畫幅長、寬比的確是4∶3,但這并不是4/3系統(tǒng)中4/3的官方解釋,到底為什么叫4/3系統(tǒng)筆者目前也未見到權(quán)威解釋。有人說是因為第一臺4/3系統(tǒng)相機奧林巴斯E1的像素尺寸是6.8×6.8μm,正好是當(dāng)時奧林巴斯采用2/3英寸感光元件的E-20數(shù)碼相機像素尺寸3.4×3.84μm的4倍,但筆者覺得有點牽強。為了推廣這種新相機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卡口尺寸、通訊協(xié)議等都是開放的,其它廠家可以免費應(yīng)用。但最終加入該系統(tǒng)的只有柯達、奧林巴斯、松下、適馬等少數(shù)廠商。后來,松下又推出了利用該尺寸感光元件的無反光鏡相機系統(tǒng),稱為M4/3系統(tǒng)。
我們知道,1英寸約等于25.4毫米,但1英寸感光元件的實際長、寬分別是13.2毫米和8.8毫米,它的對角線長度計算出來是15.864毫米,比真實的1英寸25.4mm小很多,因此,“1英寸感光元件”并非指感光元件尺寸的對角線長度是1英寸,其它尺寸的感光元件也是如此。
那么,感光元件尺寸是怎么來的呢?這還要回溯到50年代。當(dāng)時,歐美部分國家已經(jīng)普及了黑白電視機,用于拍攝電視圖像的攝像機感光元件尺寸一般是1/2英寸和2/3英寸。不過,這個尺寸并非指感光元件的長、寬或?qū)蔷€尺寸,而是做攝像頭的陰極射線管外直徑,因此比感光元件的成像圈直徑(即對角線尺寸)要大。后來,工程師們發(fā)現(xiàn),這個尺寸與感光元件成像圈直徑的比例大約是3∶2,于是,就把這個稱呼沿用了下來。后來,出現(xiàn)了更多的感光元件尺寸,仍然沿用了這個辦法,因此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感光元件尺寸是明顯大于感光元件的對角線尺寸的。比較麻煩的是,不同感光元件的尺寸是無法精確換算的,因為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計算公式,只能一個一個記。下面的圖是35mm數(shù)碼相機常見的感光元件尺寸對比和感光元件尺寸、面積。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在主流可更換鏡頭的35mm單反/無反相機中,全畫幅相機感光元件面積是1英寸感光元件面積的7倍多,成像質(zhì)量和景深效果自然好很多,成本也要高很多。M4/3畫幅處于中間位置,體積、畫質(zhì)、價格相對比較平衡。不過,隨著APS-C畫幅和全畫幅相機技術(shù)的進步,體積越做越小,已經(jīng)對M4/3畫幅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如索尼的黑卡TM系列、理光GR系列、富士X-T系列等。
問:我最近看到一只國產(chǎn)老蛙STF 105mm F2.0(T3.2)鏡頭的報道,稱采用了雙光圈設(shè)計和變跡濾鏡設(shè)計,可以改善焦外虛化成像。不知道為啥采用這種設(shè)計?最大光圈后面那個(T3.2)是什么意思?
A:這只老蛙STF 105mm F2.0(T3.2)鏡頭是一只針對人像拍攝特殊設(shè)計的鏡頭,采用了雙光圈和變跡濾鏡兩種技術(shù)來提高成像質(zhì)量。其實,采用這兩種技術(shù)的鏡頭早就有,1999年推出的美能達135mm F2.8(T4.5)SFT就采用了變跡濾鏡(Apodization optical element)和可移動光圈技術(shù)。它的光圈有兩個位置,轉(zhuǎn)到A位置時,最大光圈F2.8,為正常鏡頭光圈;而在T位置,則可以在f/4.5-6.7光圈范圍內(nèi)無級調(diào)節(jié)。同時,它的鏡組中有一片變跡濾鏡(Apodization optical element),可以同時優(yōu)化前景和背景的虛化效果,過渡比一般鏡頭更柔和、自然。而富士2014年推出的廣受好評的XF 56mm F1.2R鏡頭也使用了變跡濾鏡技術(shù)。老蛙這只STF 105mm F2.0(T3.2)鏡頭與前面兩只日本鏡頭不同。首先,它的規(guī)格更高,最大光圈達到了F2.0,采用了前、后雙光圈環(huán)技術(shù),其中一個T光圈環(huán)最大光圈是T3.2,比美能達鏡頭的T4.5大了約一擋。它是全畫幅鏡頭,優(yōu)于富士的APS-C畫幅。它的變跡濾鏡優(yōu)化原理請見下圖。
作為一只國產(chǎn)手動對焦鏡頭,3500元左右的價格不算低,希望它的實際拍攝效果能與當(dāng)年價格萬元的美能達135mm F2.8(T4.5)SFT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