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龍游電視臺《龍游新聞》為例"/>
李 銘
?
地方臺做好電視時政新聞的幾點思考
——以龍游電視臺《龍游新聞》為例
李銘
摘 要:全媒體時代,全面、及時、權威的時政報道,是傳統(tǒng)媒體發(fā)揮喉舌功能、服務黨政工作的主要方式。由于受自身特點、政策環(huán)境的局限,地方臺時政新聞仍存在一些不足,為此,地方臺要創(chuàng)新理念、內容和形式,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可看性與影響力。
關鍵詞:地方臺;時政新聞;思考
全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全面、及時、權威的時政報道,是傳統(tǒng)主流媒體發(fā)揮喉舌功能,服務黨政工作的主要方式。地方臺時政新聞由于受自身特點、政策環(huán)境的局限,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報道模式化、語言書面化、場景單一化等,導致時政新聞報道容易陷入程式化和概念化。要想提高地方臺電視時政新聞的可視性與影響力,就要改進時政新聞的傳統(tǒng)采編模式。
時政新聞作為黨和政府上傳下達的主要渠道,更要明確體現(xiàn)為群眾服務的立場。近年來,龍游廣播電視臺高度重視新聞改革工作,明確提出新聞立臺的宗旨,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精心組織、科學編排,及時準確地報道發(fā)生的重大和鮮活新聞,讓時政新聞成為人們了解最近政策、最新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例如,《書記和村民座談會》的時政新聞,主要內容講龍游縣委書記與大街鄉(xiāng)賀田村村民的座談。編輯部在采編這條新聞時,派出兩路記者:一路記者把鏡頭對準普通群眾,抓拍對話內容中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如村民土地流轉、飲用水安全等;另一路記者直接到村民家采訪,讓村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說出問題所在,原汁原味,形象生動,新聞播出后取得強烈反響。試想,如果按照一般的套路,單純地報道縣委書記參加活動的情況,不會取得理想的宣傳效果。
改進時政新聞,并非僅僅是減少、壓縮會議和領導人活動的內容,只有尋找最新穎的角度,尋找最有價值內容進行報道,才能提高新聞的關注度和吸引力。一是在會議常規(guī)報道中突出時政新聞的“新聞眼”。例如,2016年兩會期間,龍游臺在報道縣兩會時,除報道會議本身外,還重點圍繞縣內“轉型跨越發(fā)展”,“城市東進”等熱點,會內會外結合,采訪報道代表、委員與人民群眾,讓他們談感受、談希望,使會議新聞變得翔實、豐富,不拘一格地把會議新聞做得更好看、更精彩。二是在領導調研類時政新聞中尋找時政新聞的“新聞點”。領導人的活動,領導的一句動情的話,一個細微的細節(jié)動作,可能會引出一篇生動的報道。例如,龍游臺記者跟隨縣委書記去參觀省農博會,在省農產品博覽會龍游展區(qū),縣委書記幫助市民推薦農產品。記者采寫了報道《縣委書記“農博會”上推“龍硒”》和《龍游農企備戰(zhàn)省農博會》兩篇時政報道。三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尋找“新聞源”。龍游臺創(chuàng)新新聞例會制度,要求記者深入到群眾中,積極尋找時政新聞的新聞源,使節(jié)目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地方臺由于受資源制約,已經習慣于過去那種畫面加解說、堆砌領導講話、刻板式的播報模式。但要想讓時政新聞生動起來,就要在創(chuàng)新形式上多動腦筋。一是注重畫面的運用和處理。長期以來,地方臺時政新聞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格式,形式單一、畫面單調,會議作為時政新聞的主要內容,鏡頭把參會領導過一遍,然后把參會人員掃一掃,稍有“創(chuàng)新”一些的,無非是拍拍場景,鏡頭大都以靜止的景物為主。單一的現(xiàn)場、千遍一律的人物形象,加上單調的解說,構成古板有余、靈活不足的新聞模式,讓受眾感覺看新聞如同在開會,沒有吸引力。這就需要記者在拍攝時動點腦筋,盡量用新聞現(xiàn)場來說話。例如,一般的領導調研新聞,有座談、也有考察,記者就要勤快一些,盡量多抓拍領導考察時,與會議內容相關聯(lián)的鏡頭,如領導與群眾交談、調研的特色畫面等,增加時政新聞的信息量、豐富畫面,畫面動起來了,承載的內容就能更鮮活。記者、編輯在選擇畫面時,應多動腦筋,盡量豐富時政新聞的畫面,讓畫面動起來、活起來,從而增強時政新聞的可看性。二是采用現(xiàn)場報道形式。例如,竹子之鄉(xiāng)龍游對86家高污染低產出的炭化篾加工企業(yè)進行全面拆除,通過產業(yè)調整,加快轉型發(fā)展,保障了農戶的利益,同時保護了水環(huán)境。記者在采寫《龍游治水出重拳,86家炭化企業(yè)全部關停》這篇報道時,站在靈山江炭化篾蒸煮篾加工小企業(yè)廠房拆除現(xiàn)場出鏡,對整根毛竹得看似被“充分利用”,但實際產品附加值低,每噸炭化篾的利潤50元錢不到而且會產生6萬多噸碳化蒸煮廢水,炭化篾竹加工行業(yè)整治迫在眉捷,以及關停的86家炭化篾蒸煮篾加工企業(yè)如何轉型升級等進行了調查報道。整個報道引入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讓記者置身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第一現(xiàn)場,以獨特的視角再現(xiàn)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場,強化受眾的現(xiàn)場感、參與感。記者也可以根據(jù)拍攝的素材,自己編輯圖像,充分體現(xiàn)新聞報道的意圖,實現(xiàn)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宣傳效果。三是同期聲的運用。電視新聞對畫面的要求很高,同期聲運用就要圍繞畫面,合理進行安排,不能為配一段同期聲而去做一段同期聲,要根據(jù)畫面的和整個報道的需要,恰到好處、靈活生動地應用同期聲,讓整個報道活起來,以增加可看性。地方電視臺在采編社會新聞中,比較看重同期聲,而在時政新聞中往往忽略了同期聲的作用。從新聞宣傳的效果來說,在時政新聞中恰當使用與人物身份相符的同期聲,可以讓新聞更加真實生動,富有感染力。例如,2016年,龍游縣嚴格控制鄉(xiāng)鎮(zhèn)部門的“三公”經費支出,壓縮下來的“三公”經費,全部用于“五水”共治工作。記者采寫《壓縮“三公”經費,“輸血”五水共治》作品時,通過采訪“五水”共治工作辦領導、壓縮出來的“三公”經費的單位負責人以及“五水”共治整治帶來好處的村支書,最后使用縣財政局領導加強??畹谋O(jiān)督使用,保證專戶中的每分錢用在“五水”共治工作中。這一同期聲結尾,深化了主題,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會議新聞中,選擇幾段現(xiàn)場的“同期聲”,時政新聞中會議、領導講話等元素相對較多,報道的形式相對固定、古板,影響宣傳效果。合理應用同期聲,可以使單調的會議等時政新聞變得相對生動一些。在報道時政新聞時,不妨選用適量的領導講話、現(xiàn)場音效等同期聲,甚至可以選用與會人員討論等同期聲為時政新聞增色。例如:在報道防汛工作現(xiàn)場會議時,就可以讓現(xiàn)場群眾、具體工作負責人等“發(fā)聲”,提升宣傳效果。當然,選用的同期聲一定要合理、簡潔。時政新聞與社會新聞不同,它更注重于宣傳的效果,更注重于工作的推動,在時政新聞中,合理選用同期聲可以為新聞增色,反之則有畫蛇添足之嫌,吃力不討好,使觀眾產生厭倦,影響新聞宣傳的效果。
地方臺在采寫時政新聞類報道時,一定要把握分寸、圍繞中心、緊扣畫面、合理選用。只有選擇精彩同期聲,才能制作出內容扎實,可看性強的時政新聞。
作者單位:(龍游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