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麗水通濟堰灌區(qū)水利管理體系的演進與啟示

        2016-03-02 02:57:22陳方舟譚徐明李云鵬王力鄧俊
        關鍵詞:水利管理

        陳方舟,譚徐明,李云鵬,3,王力,鄧俊,3

        (1.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38;

        2.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浙江杭州310016;3.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麗水通濟堰灌區(qū)水利管理體系的演進與啟示

        陳方舟1,2,譚徐明1,李云鵬1,3,王力1,鄧俊1,3

        (1.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38;

        2.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浙江杭州310016;3.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我國水土資源狀況和自然條件決定了灌溉工程在農業(yè)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歷史上保留下來許多尚在使用的古代灌溉工程,它們可持續(xù)效益的發(fā)揮不僅是因為完善的工程體系,更有賴于科學的管理,而地方水利管理組織的構建對管理制度的執(zhí)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擁有1 500年灌溉效益的浙江麗水通濟堰工程為例,對灌區(qū)水利管理進行歷史考察,并結合不同時期的工程發(fā)展狀況與人文環(huán)境等因素,闡釋歷代水利管理體系的特點與演進。研究有助于認知古代灌區(qū)工程管理中的科學價值,以為現(xiàn)代灌區(qū)管理的完善提供歷史借鑒。

        古代;灌溉;管理;通濟堰;遺產

        1 研究背景

        古代中國跨區(qū)域性的農田水利工程,其興建與管理,多數(shù)依靠地方政府與宗室望族合作的方式,在非宗族鄉(xiāng)村社會中則表現(xiàn)為與有功名的地方鄉(xiāng)紳合作。為實現(xiàn)用水戶的用水利益和權責的公平分配,政府以其專有權威把控著對工程維修、調度和工役組織的決定權,而地方精英組成的民間管理組織則以執(zhí)行者的角色貫徹與監(jiān)督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實施,從而維護水利灌區(qū)內部成員間的共同利益。根據(jù)文獻記載,至遲在唐代就產生了“官督民辦”的雛形,從國家至地方基層水利管理人員各司其職,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1]。到了宋代,中國灌溉水利普遍快速發(fā)展,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也成為地方官員的重要政績標準之一,在跨宗族或跨區(qū)域的水利灌區(qū)中,借助地方精英勢力可使官權延伸到基層,從而實現(xiàn)對水利社會秩序的把控。各個歷史時期,官方的介入有深有淺,其介入程度能夠影響灌溉工程的興廢。政府授權下的民間自治管理則從各方調動了用水戶參與工程維護的積極性,它是維系工程管理效力的保障。

        根據(jù)2010年全國在用古代水利工程及水利遺產調查統(tǒng)計,浙江省具有歷史價值的灌溉工程占到全國的15%,其中灌溉千畝以上古堰有400多座,灌溉面積合計達148萬畝[2]。麗水通濟堰作為浙南山地平原農田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以其悠久的歷史、持續(xù)的灌溉效益、突出的科技文化價值,特別是獨特而完善的傳統(tǒng)灌溉管理制度,入選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3]。本文以12-19世紀(宋-清)為時間跨度,對浙江麗水通濟堰灌區(qū)的水利管理進行歷史考察,以期揭示不同時期通濟堰工程的管理組織架構及演變規(guī)律,指出歷史上長期有效的管理得益于以地方精英與政府合作、相得益彰的科學管理,以此為傳統(tǒng)灌溉工程向現(xiàn)代轉型中出現(xiàn)的管理問題提供借鑒和參考。

        2 通濟堰灌區(qū)概況

        碧湖平原位于栝蒼山(也稱“括蒼山”)、洞宮山、仙霞嶺三山脈交界區(qū),是浙南、中部山區(qū)少有的適宜大規(guī)模農業(yè)發(fā)展的山間盆地平原。區(qū)域地面海拔高程53~73 m,整體呈西、南高,東、北低的形勢,相對高差在20 m以下,平均6‰的地形坡降為平原的自流灌溉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地形條件。平原南、東緣由甌江支流松蔭溪、甌江干流大溪環(huán)繞而過。發(fā)源于平原西北山地的多條季節(jié)性山溪河流橫穿平原而過,盆地中部部分低洼地區(qū)聚水成塘。這些天然河湖為平原早期小規(guī)模農業(yè)開發(fā)所利用,也成為后來通濟堰灌區(qū)灌排渠系及調蓄工程建設的基礎。

        通濟堰渠首位于松蔭溪匯入甌江的河口上游1.2 km處,是整個碧湖平原的制高點。在此處筑堰引水,可利用碧湖平原地勢布置灌排渠系,形成大面積自流灌溉。整個通濟堰灌溉工程體系包括由攔河壩、沖砂閘、進水閘、通船閘等組成的渠首樞紐,呈竹枝狀分布的灌排渠系及眾多控制概閘工程,干渠上的葉穴及三洞橋水立交等防砂排沙工程,灌區(qū)內的湖塘調蓄工程四大部分[3](如圖1)。各項工程配合有度,在農業(yè)用水高峰期以“輪灌制”實現(xiàn)對有限水資源的公平分配。自有通濟堰后,碧湖平原逐步成為浙南山區(qū)的產糧重地,冠有“處州糧倉”之稱[4]。

        圖1 區(qū)域地形及通濟堰灌溉工程體系分布[5]

        有關通濟堰始建期的記載最早見于12世紀初北宋人關景暉的《麗水縣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曰“常詢諸故老,謂梁有司馬詹氏,始謀為堰,而請于朝,又遣司馬南氏共治其事”[6]。盡管因為缺乏其他史料佐證,學術界對始建期問題尚有爭議[7],但就麗水地區(qū)幾次人口遷徙來看,早在公元6世紀前就有2次人口大遷移,大量移民涌入使得碧湖平原早期農業(yè)獲得開發(fā)[8]。隨著人口發(fā)展、土地開荒,碧湖平原一些小型灌溉工程也逐漸發(fā)展。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對水資源利用效率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最終推動了碧湖平原區(qū)域性灌溉控制工程通濟堰的建成,而這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組織和全區(qū)民眾的參與,系統(tǒng)的工程修護與灌溉用水的管理制度隨之逐漸形成和完善。

        3 灌區(qū)歷代水管理體系的演進

        通濟堰灌區(qū)是因水利工程灌溉效益而形成的水利社會,灌區(qū)內各源用水戶是由共同利益聯(lián)結成的利益集團[9]。通濟堰灌區(qū)的水管理體系伴隨著工程體系的發(fā)展而日趨完善,總體來看呈官方主導、民間參與的管理體制。在北宋以前,尚無記載證明政府已經形成系統(tǒng)的灌溉管理制度,可能地方政府除主持渠首主要工程建設外,依靠民間自發(fā)組織工程歲修及灌溉用水管理的程度較高,這可能也是通濟堰不見于正史的重要原因。宋代是南方農田水利管理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通濟堰自11世紀開始,政府通過頻繁組織工程修護、頒立堰規(guī)等方式主導工程管理,并盡可能保證水資源公平、合理地分配到戶。南宋處州知府范成大又將通濟堰規(guī)改進完善,規(guī)定了政府、民間在渠堰工程維修、用水管理等各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并以官刻明文條例為堰規(guī)樹立了權威性,從此用水戶權利與義務有了政府的監(jiān)督和保障,灌區(qū)有了完備的水管理體系,為工程長期有效運作打下了根基。

        3.1 兩宋期間通濟堰灌區(qū)管理組織的形成宋代地方農田水利事務由各州知府、知州負責,縣一級的令、丞、主簿、尉中,縣丞專掌水土之政,王安石變法把農田水利作為地方官員政績考核一項重要指標[10],這一政策促進了通濟堰灌區(qū)的水管理體系的發(fā)展。北宋乾道五年(1169年)處州太守訂立堰規(guī)時,提到“舊例”已經利用了當時戶籍管理中的“里甲制”將灌區(qū)分為九甲,每甲設一甲頭管理組織人員,并依照“戶等制”確定與承利人田畝多寡相對應堰工義務[11]。但由于當時主干渠上的“石函”還未建成,工程體系尚不完善,灌溉效益常受季節(jié)性洪澇影響而中斷,歲修勞役之苦大于堰利,使得灌區(qū)管理制度難以貫徹。隨著12世紀通濟堰工程體系發(fā)展至完備,對能有效維持水利秩序的灌區(qū)管理制度需求漸長,加速了水管理體系的完善。

        范成大制定的灌區(qū)水管理體系沿用了舊規(guī)中照戶籍保甲制劃分管理單位的方法,并根據(jù)當時灌區(qū)承利田戶分布的實際情況,在原有的九甲之外增添一甲,每甲設“甲頭”幫助堰首催抄工數(shù)。為實施輪水制度,灌區(qū)被分作上、中、下三源,處于配水末端的下源上田戶,在滿足十五工以上,有材力的條件下,擁有被保舉為“堰首”的權利[11]:

        “集上中下三源田戶,保舉下源十五工以上,有材力公當者充。二年一替,與免本戶工。如見充堰首,當差保正長即與權免,州縣不得執(zhí)差。候堰首滿日,不妨差役,曾充堰首,后因析戶工少,應甲頭腳次與權免。其堰首有過,田戶告官迫究,斷罪改替。所有堰堤、斗門、石函、葉穴,仰堰首寅夕巡察。如有疏漏倒塌處,即時修治。如過時以致旱損,許田戶陳告,罰錢三十貫,入堰公用?!?/p>

        “十五工”是以所持秧數(shù)按一定折算率折換成的出工數(shù),每工對等1 500把秧。持有秧把數(shù)額反映了種植面積與需水量的關系,按承利田戶的秧把數(shù)劃分田戶等級,不同等級對應不同的權利與義務。在政府的授權下,民間管理組織的最高執(zhí)行者“堰首”必須由下源能出十五工以上的上田戶擔任,從而確保在旱季時能夠真正做到對有限水資源的公平分配,盡可能地避免用水糾紛。

        宋代“堰首”的主要職責有:(1)負責所有堰堤、斗門、石函、葉穴、各大小概閘、湖塘堰的巡查、報修工作,監(jiān)督各船只通行等事宜;(2)組織灌區(qū)堰戶進行工程的清理、歲修;(3)與其他上田戶商議監(jiān)當、甲頭的推選;(4)負責收管都工簿,催發(fā)堰工,監(jiān)督各甲堰稅的征收與夫役攤派;(5)承擔龍王廟“鎖閉看管、掃灑崇奉、愛護碑刻、并約束板榜”之責。

        玉米的生長過程中,雜草的大量生長影響玉米生長發(fā)育,要做好中期除草工作,及時除草。一些土地中,由于前期土壤耕種時保留了大量的雜草種子,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雜草也隨之而來,雜草大量吸收玉米的營養(yǎng),給玉米的生長帶來阻礙,影響玉米生長。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可以采用兩頭淺中間深的方式進行除草,在第一次中耕時要盡可能淺一些,而在拔節(jié)階段前則需深度中耕,以5-6 cm最為適宜。也可以采用除草劑等化學藥劑進行除草,保障玉米的養(yǎng)份吸收。

        為避免堰首在當值期間內與官方賦役產生沖突,堰首不得在官役系統(tǒng)中當差。歷代堰首任期滿后,如因“析戶工少”,出工不滿十五者,仍能享受免去“甲頭”一役。此類條款是政府為維護灌區(qū)水利秩序,保證民間管理組織人員恪盡職守,利用權利與權威介入地方水利事務管理,協(xié)調堰役與官役沖突,將民約上升到官約的表現(xiàn)。

        堰首以下,又分監(jiān)當、(葉)穴頭和堰簿司,任職者仍需是三源范圍內擁有十五工以上的上田戶。每兩年由堰首組織三源上田戶推選3名作監(jiān)當,協(xié)助堰首管理灌區(qū)財務、工役派夫之事。監(jiān)當之外再另擇1名管簿,替堰首收管田秧等第簿,每年歲終,管簿上田戶將田秧等第簿交與堰首關割。

        “甲頭”由上田戶中能出三工至十四工者充,一年一替。宋代賦役制中將鄉(xiāng)村每10戶分為1甲,灌區(qū)管理組織借鑒了當朝的鄉(xiāng)村賦稅體系,將用水戶分為10甲,以秧把數(shù)多寡為先后順序,每輪每甲皆派1人作為甲頭,輪充甲頭者免當年本戶堰工,遇有官役則“即差下次人,依別役滿日,仍舊腳次”。當年輪充甲頭者中擇1人作堰司,負責堰務內相關文書事宜。當值甲頭的主要職責是“催抄工數(shù),取堰首僉人”。除此之外,甲頭還擔有對堰首、上田戶的督察之責,如遇“堰首差募不公”可直接越級報官,官府“點對核實,堰首罰錢二十貫,入堰公用”[11]。

        除上田戶、甲頭外,堰首下還專差堰匠、概頭、穴頭看管堰渠各大要害處。其中堰匠6名,負責看守堰堤,遇疏漏即時報修。在大堰船缺處輪差堰匠2名,管理往來船只,禁止重船私自拆堤過堰。渠首以下有開拓、城塘、陳章塘、石刺4概,為配水啟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各差概頭1名,輪水期間須嚴格按照堰規(guī)制度啟閉揭吊。其他湖塘堰及支渠小堰,也都設有湖塘堰頭和小概頭,負責閘門啟閉、清淤維修,防止用水戶私自啟閉閘門或圍塘作田,任差者為附近上田戶,每年免本戶三工。此外,在主干渠泄水斗門葉穴處還設有穴頭1名,當值者為在寶定村葉穴附近的上田戶,負責大雨時開閘泄洪,以免上游挾帶泥沙之水涌入下游渠道而造成淤積;遇灌溉時則閉閘,以防渠水泄露,當值期間并兼葉穴龍女廟看管掃灑、祭祀之責。堰匠、概頭、穴頭作為專職人員,可免甲頭差使,對違反堰規(guī)妨礙水利者可報堰首或直接申官。同理,若專差失職也須承擔懲罰罪責。

        這樣由“堰首-上田戶--甲頭”這三個以地方精英構成的職權系統(tǒng)就構成了通濟堰灌區(qū)民間水管理機構的主體,三個層次彼此銜接、各司其責,互相監(jiān)督又有各自的權力與義務(如圖2)。政府對管理組織成員授予與職責相當?shù)臋嗬?,并通過審核堰簿、頒發(fā)修改堰規(guī)來實現(xiàn)對管理的監(jiān)督與把控,強化農田水利規(guī)章制度的權威性。管理組織成員內部各級與承利田戶間互相牽制,當下級遇上級差募不公、濫用私權時,享有越級上告之權。所有組織成員又受灌區(qū)全體用水戶的共同監(jiān)督,如田戶申告管理人員失職查證屬實,該管理層上下級間不報者有連坐之罪。這些管理職責的設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持水利集團內部各方勢力的均衡,保證用水秩序、水權分配、夫役稅收的公平、公正。

        圖2 12-13世紀通濟堰管理組織結構(南宋)

        3.2 明代鄉(xiāng)村里甲賦役制對灌區(qū)管理組織構建的影響南宋末年戰(zhàn)亂和元代初期的抑農政策,使通濟堰灌區(qū)管理曾一度陷入癱瘓。宋末直至至元初年的124年成為通濟堰歷史記載中的空白期,此后雖有工程修動,管理制度卻并無改進。范成大的管理制度沿用至明代萬歷中期時已與灌區(qū)實際需求不相適應,時任麗水知縣樊良樞對當時管理制度與實際用水情況的矛盾的描述是:[12]

        “宋乾道年新規(guī)而今往矣,堰概廣深,木石分寸,百世不能易也,而三源分水有三晝夜之限,至今守之從古法,下源苦不得水。田土廣遠,水道艱澀,故旱是用□而歲必有爭?!?/p>

        “每一源于大姓中擇一人材德服眾者為堰長,免其雜,差三年更替。凡遇堰概倒壞、水利漏泄,田戶爭水,即行稟官處治。每源各立總正一人,公正二人,分理事務。如有不公,許田戶告小罰大,革三年已滿無過,準分別旌異?!?/p>

        明代的堰長相當于南宋時的堰首,但在人數(shù)上多于南宋。為平衡上、中、下三源的利益,明代采取從三源大姓中各擇1名“材德服眾”的人作為堰長。堰長之下有“總正”、“公正”作助理,分理三源事務。原則上每源各1名總正、2名公正。總正主要負責歲修時協(xié)助各源堰長巡查報修,估計工價,勸支官銀給匠修理;公正則負責收管修堰財務,催工督工,二者的職能相當于南宋時的監(jiān)當與甲頭。萬歷《修堰條規(guī)四則》中提到“修筑止許圳長、概首及里排公正者,聽提督官調度,生員囑托申究,豪強阻撓,枷治”,說明“公正”一職由當年輪值的“里長”,即“里排”中選擇[14]。明代的里長大多來自中等地主階級,他們不僅是政府賦稅征收的代理人,也兼具維持當?shù)剞r業(yè)生產、水利事務之責,在當?shù)赜幸欢ǖ臋嗤?。從堰長、總正、公正的推選辦法可知明代在灌區(qū)管理組織人員的選拔方面不再以秧把多寡劃分管理等級,而更重視任職者本身在當?shù)負碛械臋嗤?。這種與鄉(xiāng)村賦役系統(tǒng)緊密相連的民間管理組織結構的形成是政府借用賦役系統(tǒng)加強對灌區(qū)管理控制的表現(xiàn)。

        除此之外,明代政府還規(guī)定灌區(qū)管理主干渠堰閘啟閉的閘夫可享有租地,作為當值者在服役期間工食錢和堰租的來源,這是進一步將當值者從自家農耕中剝離,使其可以全心值守崗位(如圖3)。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明代管理組織體系構建的三個特點:(1)管理層的人員選擇與田畝等第制度分離,無論堰長、總正或公正都是鄉(xiāng)村行政體系中的職役人員,本身在當?shù)鼐途邆湟欢ǖ臋嗤?;?)堰長、閘夫需從各源擇一,共同參與管理,實則是政府利用三源利益集團內部勢力的相互牽制之力來實現(xiàn)灌區(qū)整體利益的均衡的目的。譬如在面對旱時灌區(qū)供水量與各源需水量分配無法同步的矛盾時,有三源選派代表共同協(xié)商分水問題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水糾紛;(3)所有用水戶都有直接上告官府的權利,基層管理組織各層間的監(jiān)督更有利于政府實現(xiàn)總體把控。

        圖3 16-17世紀通濟堰管理組織結構

        3.3 明末清初鄉(xiāng)紳集團的介入明中期以降,南方鄉(xiāng)村基層社會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是賦稅制度的變更;二是鄉(xiāng)紳階層的崛起。隨著田地買賣和為逃避勞役而隱匿土地的行為日益頻繁化,原有里甲派役的土地會在人戶間發(fā)生轉移,甚至出現(xiàn)混亂不堪的局面[15]。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改革,使明清以人戶為單位的里甲制度走向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圖為地域單位,將圖內人戶按其居住村落組織起來進行賦稅征收和勞役攤派的保甲制。在這一轉換過程中,鄉(xiāng)紳階層憑借其特殊地位和文化背景逐步取代糧長、里長而成為官府與基層聯(lián)系紐帶的主體。明清的鄉(xiāng)紳階層主要有兩方構成,上層為有官職。退休歸故里的舊官員,下層為有功名但未獲得官職的舉人、貢生、生員、監(jiān)生,他們在當?shù)卮遄逯邢碛泻芨叩纳鐣⑶覔碛幸欢ǖ恼蔚匚?。同時,鄉(xiāng)紳士族因其有著一定的經濟實力,往往也能夠在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上發(fā)揮支配權。咸豐八年(1858年)、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兩度攻陷處州,清朝國力對縣以下地區(qū)控制力已力不從心。為了維持地方治安,政府不得不加強與地方士紳的合作,鼓勵紳權的發(fā)展。通過授予他們對灌區(qū)管理事務管理的合法權使國家的權利得以在基層延伸,并達到地方自治的目的。在這個背景下通濟堰灌區(qū)以鄉(xiāng)紳“董事制”為主體的管理組織模式應運而生。

        士紳組成的“董事制”擁有民間水管理組織的推舉權和決定權,這就限制了一部分豪強士族對管理的把控,從而兼顧了小族、小姓與大族間的共同利益。但為防止鄉(xiāng)紳階層出現(xiàn)同樣弊病,政府對董事的人員選擇和監(jiān)控更為嚴格。自同治六年(1867年)起,政府每年從灌區(qū)鄉(xiāng)紳階層中保舉派定3名值年董事總理堰務,負責所修租息收支各款立簿登記。值年董事下設輪值董事,分為甲、乙二班,原則上每源出3名,光緒時規(guī)定在堰務較為繁重的中源多派3名輪值董事,分別入甲、乙二班。輪值董事間有相互監(jiān)督、舉報之責,“如甲年之董侵虧,即由乙年之董查稟究追。倘或扶同拘隱,事覺著賠迂,有大修之處先稟請勘,估辦不得擅,便以杜冒銷”。遇歲修時,除渠首外,保定至泉莊段干渠共分為18段,每段有監(jiān)修董事1名,各村莊又設監(jiān)督董事1-2名,由堰長和公正擔當,一來協(xié)助值年董事催工,巡查工程狀況,二來也承擔著監(jiān)督值年董事的責任。

        總理董事下又設有閘夫、概首、概夫。其中4名閘夫,負責看管堰身、閘口、斗門、鞏固橋和石函,如遇損壞,閘夫需開報麗水縣丞,經勘查后申詳知府,委工修繕。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西堰公所成立后,所有堰務事宜由閘夫向經董稟報,經董再邀集各董赴公所會商協(xié)辦。[16]

        渠首以下大小概閘的管理有“概首、概夫”,由值年董事選舉“誠實可靠”者保充,管理開拓概、石剌概、城塘概之啟閉;每概再雇概夫1名,輔助概首看管大概和其余小堰,防止“居民擅自啟閉及偷放情事”。與此前不同的是陳章、烏石概不再設專職人員管理,而由其所在村落公正看管(如圖4)。

        圖4 19—20世紀初灌區(qū)渠系組織結構

        總的來說,清代“董事制”與明代“堰長-公正制”的最大不同是董事的出現(xiàn)削弱了堰長在基層管理組織中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大族攬權干涉堰務,妨礙灌區(qū)利益的公平分配的效果。有清一代,在官權力所不能及的鄉(xiāng)村基層,董事是政府與鄉(xiāng)村基層群眾溝通的中介,幫助政府在基層社會實現(xiàn)有序管理。然而,隨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的廢除,讀書人的入士之路完全關閉,鄉(xiāng)村不再產生士人,也就沒有了鄉(xiāng)紳階層[17]。鄉(xiāng)紳士族的沒落使得灌區(qū)工程賴以維持的基層社會管理組織結構被打破,原有因共同利益而集結的個體單元、區(qū)域單元因此變得渙散甚至回到相對獨立的狀態(tài)。

        4 結論

        為使通濟堰灌溉工程有效運行,官民合作的管理模式及與等級相當?shù)臋嗬c義務是工程長期有效運轉的關鍵,“官”與“民”通過互動互補的方式作用于灌區(qū)的水利管理,以保障水利目標的實施。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官與民各司其職,政府機構通過制定堰規(guī)、發(fā)布告示和主持歲修祭祀活動執(zhí)行監(jiān)督權,并通過地方精英的社會權威性與積極性來維持水利社會秩序的平穩(wěn)。

        這一州府、縣邑、鄉(xiāng)村基層三級相互制約、官民合作的管理模式至遲在北宋(12世紀)就已形成,并在南宋發(fā)展完備,歷代又有調整。從宋代的上田戶到清代的紳董,地方精英都是活躍在地方水管理事務中的主要力量。政府通過授權和監(jiān)管這一地方精英構成的基層管理組織的方式參與到堰務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實現(xiàn)政府權力在鄉(xiāng)村基層的延伸。地方精英憑借自身地位和政府的授權,介入灌區(qū)的工程歲修、工費征集和用水分配中,既是官方政策的實施者,也是民間用水戶的代言人,更是水利集團內共同利益的維護者。這種自上而下、官民結合的管理制度與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結構相適應,水利公共工程將地方政府和灌區(qū)用水戶聯(lián)結為具有整體利益的水利共同體,地方政府負有興修水利、穩(wěn)定社會秩序、造福百姓的權責意識,而民間水管理組織中的地方精英可帶動灌區(qū)用水戶參與工程維護的積極性。清代以后,舊鄉(xiāng)紳階層逐漸消失,新的地方精英階層尚未成熟,因此盡快重構灌區(qū)管理中的民間精英階層目前現(xiàn)代灌區(qū)管理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實現(xiàn)灌區(qū)水利效益長效發(fā)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唐)李林甫.唐六典(卷23)[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中國古代在用水利工程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0.

        [3]李云鵬,陳方舟,王力,等.灌溉工程遺產特性、價值及其保護策略探討——以麗水通濟堰為例[J].中國水利,2015(1):61-64.

        [4](清)潘紹詒.光緒處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63)[M].上海:上海書店,1993.

        [5]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麗水通濟堰保護規(guī)劃[R].杭州: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2012.

        [6](北宋)關景暉.麗水縣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碑[Z].麗水:藏于麗水市蓮都區(qū)碧湖鎮(zhèn)堰頭村龍廟內,1093.

        [7]魯西奇,林昌丈.宋代農田水利規(guī)章的結構及其成立——以處州《通濟堰規(guī)》為中心[C]//走入歷史的深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葛劍雄.中國人口發(fā)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9][日]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10](元)脫脫.宋史·河渠志(卷95),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釋[M].北京:中國書店,1990.

        [11](南宋)范成大.通濟堰規(guī),清宣統(tǒng)刻本通濟堰志(卷1)[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

        [12](明)樊良樞.通濟堰規(guī)敘,清宣統(tǒng)刻本通濟堰志(卷1)[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

        [13](明)樊良樞.麗水縣通濟堰新規(guī)八則,清宣統(tǒng)刻本通濟堰志(卷1)[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

        [14](明)樊良樞.修堰條規(guī)四則,清宣統(tǒng)刻本通濟堰志(卷1)[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

        [15]侯鵬.明清浙江賦役里甲制度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16](清)蕭文昭.關于通濟堰善后碑示,清宣統(tǒng)刻本通濟堰志(卷2)[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

        [17]李宗濤.清代的鄉(xiāng)紳與鄉(xiāng)紳之治[OL].中國法學網,2013(1)3.

        Study on and learnings from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ancient Tongjiyan irrigation project in Lishui City,Zhejiang Province

        CHEN Fangzhou1,2,TAN Xuming1,LI Yunpeng1,3,WANG Li1,DENG Jun1,3
        (1.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10038,China;
        2.The Qiantang River Administr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310016,China;
        3.Research Center o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 Redu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Beijing100038,China)

        Irrigation project ha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wa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al condition in China.A number of ancient irrigation projects still contribute sustainable benefits today because of not only their scientific engineering planning and de?sign but also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water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cru?cially proped up the execution of the management regimes.By taking Tongjiyan irrigation project in Lishui City,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which has benefited local people for about 1500 years,this paper studied its historic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evolution process,considering both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conditions during typical periods in the history.The research should be helpful to find out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the ancient irrigation district management model,and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ompletion of modern irrigation management.

        ancient;irrigation;management;Tongjiyan;heritage

        S274

        A

        10.13244/j.cnki.jiwhr.2016.04.004

        1672-3031(2016)04-0260-07

        (責任編輯:王冰偉)

        2015-10-22

        中國水科院科研專項(JZ0145B052014,JZ145C062016,GG0163B012016)

        陳方舟(1987-),女,浙江杭州人,博士,主要從事水利史研究。E-mail:chenfz@iwhr.com

        猜你喜歡
        水利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Ⅱ)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Ⅰ)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傳
        水利監(jiān)督
        加強土木工程造價的控制與管理
        如何加強土木工程造價的控制與管理
        “這下管理創(chuàng)新了!等7則
        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
        五十路丰满中年熟女中出| 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青青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人在线| 国产精品人妻一码二码|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少妇对白露脸打电话系列| 欧洲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一级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白丝美女被狂躁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小说| 亚洲区1区3区4区中文字幕码| 99视频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一片内射视频网址|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软件| 天堂…在线最新版资源| 熟妇人妻AV中文字幕老熟妇|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亚洲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乱人伦|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120软件 |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亚洲 欧美 综合 另类 中字|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不卡 | av在线免费观看大全| 肉色丝袜足j视频国产|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黑人巨大白妞出浆| 国产精品青草视频免费播放 | 熟女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曰韩无码二三区中文字幕|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 另类专区欧美在线亚洲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