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芹
摘要: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明治政府在對外關系上,就將修改不平等條約作為自己的一大外交課題。經(jīng)過幾十年的艱苦談判,日本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終于在1894年與一直阻撓日本修約的英國達成諒解,簽訂了新的平等條約。而這一條約的簽訂,對日本乃至對東亞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明治政府;英國;修約;東亞
日本自德川幕府建立以后,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便實行了鎖國政策。16世紀中葉,歐洲人初次來日本通商,并傳播基督教,到17世紀中葉,日本對外國傳播基督教大為反感,遂禁止基督教的傳播,驅逐西班牙人,并與1636年發(fā)布禁國令,禁止國人出國,否則處以死刑。1638年,德川幕府驅除已經(jīng)在日本通商幾百年的葡萄牙人。因荷蘭人與中國人不從事基督教的傳教活動,所以僅僅只有荷蘭和中國在日本的長崎港口通商,但需要受到嚴格的限制。到1790年以后,荷蘭商船每年僅限一艘開往長期通商。
1853年佩里扣關打破了日本德川幕府所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并于1854年3月日本被迫與美國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該條約的簽訂,對日本具有重大意義,打破了日本德川幕府長期以來實行的“鎖國”政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條約條文有十二條,先規(guī)定日美兩國將立于永久和平及真誠友好基礎之上,其它各條規(guī)定美國之各種要求。主要內(nèi)容有:開放函館和下田;救助漂流船只及其船員;向美國船只供給煤、水、食物;領事駐在權等。①
日本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之后,日本又被迫與英國等其他國家簽訂條約。1854年8月23日,日本與英國簽訂了《日英親善條約》。該條約規(guī)定:日本開放長崎和函館兩港口供給食品、燃料用水和必需品,并承認英國享受只有荷蘭和清朝才能享受的最惠國待遇。條約的第四條雖然規(guī)定僑居日本的英國人要服從日本法律,但卻規(guī)定違法者需交由英國船長加以懲處,實際上放棄了日本方面的裁判權,這也可以說是日本失去“領事裁判權”的開始。②
由于當時日本剛打開國門,處于被動的地位,國家力量薄弱,又不懂西方社會上流行的外交規(guī)則和國際法規(guī)則,所以日本被迫與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失去了稅權、法權、失去了獨立主權,淪落到了半殖民地狀態(tài)。日本社會處于暴亂之中。
日本與歐美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嚴重威脅日本民族的獨立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在隨后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新的中央政府,新政府的對外政策重點之一就是要廢除與西方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為此,明治政府與1871年12月派遣了以巖倉具視為代表的巨大使團,訪問歐美。使團此次出訪有兩個目的,第一就是與西方國家談判修改不平等條約,第二個目的就是考察西方的國家制度。在與美國談判修約失敗以后,轉向了考察英德等國。
在歷次修約談判的過程中,日本始終遭到英國政府的反對,因為英國在東亞的利益是最大的,所以英國不愿意與日本簽訂新的平等條約。但是,到了19世紀末,即日本外相青木周藏上任時,東亞的形勢對日本與英國修約有巨大的優(yōu)勢。這一時期,沙俄準備修建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這嚴重影響了英國在東亞的利益。英國為了遏制俄國的勢力擴張,需要與日本合作,共同對抗沙俄,所以愿意與日本談判,簽訂新的平等條約。
陸奧宗光擔任外相后,他改變了日本的修約狀況,即將過去的謀求與列強締結“片面性的對等條約”改為“純粹全面性的對等條約方案”。他根據(jù)這一方針制定出新的條約草案,于1893年7月向內(nèi)閣會議提出,經(jīng)過天皇批準后,提交英國政府。
經(jīng)過六輪談判,于1894年7月16日雙方締結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及其附屬議定書。其主要內(nèi)容為:1,新約為五年后的1899年生效,有效期12年,可在期滿前一年通知對方終止條約;2,自新約生效之日起,廢除過去日英間所定一切條約,廢除治外法權;3,互相開放內(nèi)地,兩國臣民可在對方版圖范圍內(nèi)自由旅行、居住及從事工商業(yè)活動,生命財產(chǎn)均受兩國法律保護;4,日本國內(nèi)的外國人居留地編入日本地方行政編制,同時保留居留地永久借地權;5,日本部分收回關稅自主權,同時從英國進口商品保留協(xié)定關稅。③
該條約的簽訂,對日本有巨大的意義。對此,日本有評論說:日英條約是以原則上的相互對等而締結的,其特色是將外國人居留地編入日本的行政市區(qū),消滅了領事裁判權及其一切特點、特權與豁免。當時,青木寫信給陸奧說:此舉使日本三十年來之恥辱一掃而空,一躍而躋身于國際團體之行列,實深可祝賀也。④《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簽訂,使日本擺脫了一直以來受壓迫的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而且在此之后,為與別國簽訂新的平等條約奠定了基礎,以后在與其他各國談判修約時,阻力沒有那么大,為日本最終徹底擺脫不平等條約開辟了道路。
一直阻撓日本修約的英國,在1894年愿意和日本簽訂新的平等條約,也是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是由當時的東亞形勢決定的。這一時期,英、俄、美三國在東亞的利益矛盾逐漸表面化,特別是英國和俄國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英國在東亞的利益是最大的,所以英國不愿意改變東亞的形勢,使自己的記既得利益受損。但是俄國卻宣布要修建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這嚴重威脅到了英國的利益。英國認為,要利用日本來阻止沙俄南下,而這也就不得不給日本一點好處。而日本的野心當時就是朝鮮和清國,他的野心需要得到英國和美國的支持。而日英兩國締結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日英雙方妥協(xié)的產(chǎn)物,因為它迎合了日本對東亞的侵略野心,同時也滿足了英國利用日本來牽制沙俄的愿望。
《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簽訂,對東亞來說,影響也是巨大的。日本在與英國簽訂新的條約不久,就與中國清朝發(fā)生了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果是清敗日勝。而這場戰(zhàn)爭,關乎到整個東亞,使東亞格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甲午戰(zhàn)爭使清政府被迫割讓了臺灣及澎湖諸島,從而使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而且也使得中國從此逐漸失去了在東亞的政治和文明中心的地位,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亞“政治小國”。⑤通過這一戰(zhàn)爭,日本逐漸主導了亞洲的政治格局,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被徹底推翻,日本逐漸取代中華帝國的東亞盟主地位。而日本也成為了英國在東亞的強勁對手。
注解:
①中村岡雄:《戦前の日米関係史—通商関係を中心にして》,経営経理研究,第64號,2003年3月第125頁
②日本外務省編:《大日本外交文書》第1750頁。
③日本外務省編:《外務省百年》,原書房,1969年版,第一冊,第27頁。
④同上,第113頁。
⑤王鐵軍:《甲午戰(zhàn)爭與近代東亞國際關系體系》,《東北亞外語研究》,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