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輝(曲靖日報 會澤記者站,云南 會澤 654200)
?
磨刀不誤砍柴工
——論新聞工作者寫作基本功的修煉
鄧 輝
(曲靖日報會澤記者站,云南會澤654200)
摘 要:寫作基本功的修煉:喜歡讀讀寫寫;共通的道理;讀的范圍盡量寬泛;讀點經(jīng)典;精讀;讀點古文;不管什么體裁,動筆就好;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關鍵詞:基本功;讀;寫;持之以恒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說過一句話:“汝欲學作詩,功夫在詩外?!边@個“詩外”包含的東西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我想是寫作基本功的修煉,也就是“砍柴”之前要把“刀”磨快。舉一個例子,我們中學時代學過毛主席寫的一篇新聞,題目好像是《百萬雄師過大江》。短短幾百字,就把一個重大新聞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語言簡潔凝練,堪稱新聞的經(jīng)典。當時估計還沒有新聞寫作指南之類的書籍,即使有,老人家日理萬機,恐怕也沒有時間認真學習。但為什么毛主席一出手就寫成經(jīng)典呢?我想,作為一個讀書破萬卷的思想家、文學家,毛主席駕馭文字的功夫了得,寫篇新聞差不多就是小菜一碟。當然,毛老人家是大天才,寶刀削鐵如泥,與我們凡夫俗子不能相提并論。那么我舉周圍普通人的例子?,F(xiàn)在曲靖日報的施星芳,和我是同學,中學時代就喜歡讀詩寫詩,之所以現(xiàn)在成為曲靖日報的中堅力量,和他學生時代打下的良好基礎是分不開的。
我于1997年到報社工作,到報社一兩個星期就隨社領導到紙廠鄉(xiāng)采訪。當時全縣正轟轟烈烈開展六大工程,領導安排我寫修建鄉(xiāng)村公路的通達工程的稿件,我寫了五千多字。報道刊登后,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一段時間內(nèi),報社收到這類稿件二三十篇,絕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都寄來了他們實施通達工程的稿件。現(xiàn)在回頭看,我這篇報道并不算好,但是事件的背景、來龍去脈基本交代清楚了。有感人的場景,有細節(jié)描寫,基本符合對通訊的要求。個中原因在于,因為大雪封路回不了單位,我們就在紙廠進村入戶采訪了五六天,真正接了地氣。另外,盡管我當時連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訊都還不太分得清,但因為一直喜歡讀讀寫寫,所以過去打下的文字基礎幫助我順利完成了這項采訪任務。
“功夫在詩外”,就是要打牢基礎。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部門工作,經(jīng)常要和文字打交道。但是不管寫報告、領導講話、簡報、論文,還是新聞、文學作品,雖然格式不同,要求各異,但其中都有一些共通的道理。怎樣表達思想,怎樣謀篇布局,怎樣起承轉合,都有一些規(guī)律可循。多讀多寫,融會貫通,觸類旁通,進入角色就會快一些。同時起跑,就能比別人跑得更快更遠。
先說讀。讀的范圍要盡量寬泛,就像人吃雞鴨魚肉、水果蔬菜、五谷雜糧,哪樣營養(yǎng)都需要,不可偏食。我自己文學、歷史、哲學都讀了一點,但經(jīng)濟、法律、科技方面,特別是農(nóng)業(yè)科技,因為不喜歡,基本沒讀過。對這些領域深入采訪,有時就覺得比較吃力,甚至一頭霧水,聽不懂。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想一個方面指的就是閱讀范圍狹窄。所以,一些書也應該硬著頭皮讀,慢慢也許會讀出一些味道。我讀大學的時候,老師要求讀馬列經(jīng)典。當時覺得艱深晦澀,沒讀幾篇就放下了?,F(xiàn)在回頭看,過去讀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理論著作,其實對于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分析理解事物的能力,無形中是有提高的。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部門工作,更應該讀點理論。
讀點經(jīng)典。這方面我走了不少彎路,教訓多于經(jīng)驗。前些年我訂過一些雜志,讀得不少。但扳著指頭數(shù),經(jīng)典著作我讀過的也不過幾十部。我現(xiàn)在的體會是,當代的書籍固然要多讀,從中可以觸摸時代的脈搏和動向,提供借鑒啟示等等。但哪些稱得上經(jīng)典,還有待時間證明。營養(yǎng)專家說,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腿的。如果當代的優(yōu)秀之作是四條腿的豬牛羊肉,那么經(jīng)過時間淘洗的經(jīng)典就是兩條腿的雞鴨肉或者沒腿的魚——雖然都有營養(yǎng),但營養(yǎng)價值畢竟不一樣。
精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關鍵在于“破”字。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也是同樣的意思。泛讀十本,不如精讀一本。特別是與自己對路的,讓自己靈魂深處產(chǎn)生強烈共鳴的書,要逐字逐句,領悟、揣摩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語言背后的思想情感。有個評論家叫曹文軒,他在《北京文學》上評論魯迅的小說《鑄劍》。在《鑄劍》每段旁邊批注,這段表達什么思想,這句是什么意思。他寫的很多方面我也想到了,還有些他沒批注的,我也想到了,因為魯迅的文章我比較喜歡,而《鑄劍》我讀過多遍。再比如莫言,雖然也喜歡,但我覺得他的思想深度、他的散文隨筆都比不上韓少功,后來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作家也持這樣的觀點。當然,這樣的觀點未必正確,也可能是個人偏見。但無論讀誰的文章,都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讀點古文。我過去沒好好學古文,現(xiàn)在補了點課,但年齡大了,記憶不佳,讀起來還是跟楞絆倒,需要借助注釋。為什么要讀點古文?古時候沒紙張,要刻在竹簡上,太費力。所以言簡意賅,微言大義。而且古代的傳統(tǒng)是文史哲不分家,如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既是史學經(jīng)典,也是文學的不朽之作?!妒酚洝防锩婷鑼懭宋锏氖兰伊袀鞯鹊?,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我們還可以當做人物通訊來學習。
再說寫。只讀不寫,眼高手低。讀書筆記、生活感悟、下鄉(xiāng)日記、調(diào)研報告等等,不管什么體裁,動筆就好。至于該怎么寫,我沒多少發(fā)言權,一時也不知從何說起。而且除了多寫多改,好像也沒什么捷徑。一般情況下,如果時間充裕,就要反復修改。實在覺得改不下去了,放一段時間再改,又會發(fā)現(xiàn)新問題。很大程度上,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曲靖日報楊志剛老師在《十月》雜志上發(fā)表過一首長詩,好幾百行,在詩壇引起了很好的反響。他告訴我,本來他記憶力并不好,但這首詩因為修改太多,不知不覺到后來已經(jīng)能夠背誦了。另外,修改過程中,多余的、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毫不吝惜地刪去。舉個不恰當?shù)睦樱袀€笑話說小姐發(fā)電報給同鄉(xiāng):此地人傻,錢多,速來。如果我們平常會怎么說呢:這個地方人又憨錢又多,趕緊來賺錢。意思完全一樣,但多了好幾個字。發(fā)報多一個字就要多出錢,所以要簡潔明白。我這篇發(fā)言有些多余的字詞,因為不要我出錢。但如果高標準嚴要求,寫文章就應該像發(fā)電報那樣節(jié)儉。
磨刀不誤砍柴工。要磨快“文字功底”這把刀,貴在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不能奢望一口吃成個胖子。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即使具備了較好的文化修養(yǎng),也不等于就能寫好文章。以新聞寫作為例,寫好文章還與作者準備是否充分,采訪是否扎實,新聞敏感性是否強,采訪角度是否巧妙,對采訪行業(yè)的了解是否充分等等密切相關。當然,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1-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