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作者單位:吉林省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宣傳中心)
外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分析
陳志剛
(作者單位:吉林省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宣傳中心)
從西方人的視角來說,中國不僅只是一個地圖上的國家,而是一個具有一定文化想象力的,同時具有自身特定意義的他者的空間。在過去,由于信息交流的渠道比較閉塞,而且交通也不暢通,因此,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交流比較少,外國對中國的了解主要是來自很多旅行家的記錄,還有一些傳教士的傳播等。在進入20世紀之后,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交通也更加快捷,而且,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大大縮短,中國形象逐漸傳播到外國。本文闡釋了外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
外國紀錄片;中國形象;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綜合國力逐漸提升,中國加入了世界貿(mào)易組織,推動了和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和聯(lián)系。外國媒體在報道中國時,也更加客觀,減少了一些歪曲的報道。在眾多的電視藝術形式中,紀錄片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它重視追求真實性和客觀性。如今,外國紀錄片下的中國也展現(xiàn)出一種新的發(fā)展形式,我們有必要了解外國紀錄片下的中國形象,從而推動中國更好地發(fā)展。
人們對紀錄片的定義尚未統(tǒng)一,通常來說,它可以見證現(xiàn)實生活,還可以充分反映歷史,其具有無可爭辯的真實性,并且具有來源于生活的特有魅力,通過自身的魅力影響著觀眾,使觀眾可以充分認識生活,欣賞經(jīng)典,并且實現(xiàn)它的社會功能。而美國影視界對紀錄片定義是它不是一種虛構(gòu)的影片,它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但是它來源于生活,并且采用現(xiàn)代技術推動它的觀念的發(fā)展。為此,人們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比較矛盾的問題,即由于紀錄片取材于現(xiàn)實世界,所以要保證它的客觀性,但是它也需要經(jīng)過編輯和加工,這就不可避免帶上了人為的主觀色彩。但是,記錄片從本質(zhì)上來說,它主要強調(diào)客觀真實性。沒有一個載體可以只反映存在本身,所以,客觀真實只是一個主觀化的客觀。對于紀錄片來說,它充分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記錄和說明,其畫面中可以彰顯出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話語和時代特色,也就是說,它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時代的背景。在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他們將鏡頭指向的方向,所耗費的時間都是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詮釋,而將其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這是一個嶄新的世界,觀眾也無法知曉創(chuàng)造者的全部意圖,因此,就這一點來說,紀錄片的真實性就是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內(nèi)在張力。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西方電影人也逐漸擴大了對中國的探索,他們對中國本身充滿著好奇。1957年,法國的導演克里斯·馬克拍攝了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日常生活的畫面,其表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朝氣蓬勃的景象。在1972年,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了一部大型紀錄片,名字叫做《中國》,其跨越了北京、蘇州、上海等很多城市,展示了中國的景象。
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也獲得了很多國家的尊重,而且很多國家對中國充滿著好奇。其中,在1979年,美國優(yōu)秀導演默里·勒那將美國小提琴手艾薩克·斯特恩的中國行作為題材,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在影片中,展示了中國人對知識的強烈渴望,開始正確認識到客觀世界。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國際地位也逐漸上升,一躍成為世界大國,而且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關注,因此,很多外國的紀錄片都將中國作為表現(xiàn)題材,展現(xiàn)中國社會的面貌。進入21世紀之后,展示中國形象的外國紀錄片越來越多,它們大多會在傳媒機構(gòu)的輔助作用下,進行紀錄片的拍攝。比如:英國BBC和中央電視臺傳媒共同發(fā)合作,制作出的大型紀錄片,叫做《美麗中國》。新世紀的紀錄片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不只是簡單羅列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和景觀,而是更加追求深層次的問題,深刻剖析中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發(fā)展狀況。因此,表現(xiàn)中國主題的外國紀錄片可以成為中國社會變遷的剪影,它們作為一項珍貴的歷史記憶,也是我國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依據(jù)。
對于中國,西方人并未形成一個清晰完整的形象,往往比較模糊,而且比較零碎,支離破碎地拼湊出一個大概的形象。就好像德國現(xiàn)代漢學家鮑吾剛所說的那樣,西方對中國的興趣始終是物理性的。在紀錄電影《中國》中,特意紀錄了北京街頭騎自行車的人“雙手脫把”。還記錄了小巷中小老太太的小腳。這些鏡頭的組合實質(zhì)上是對中國的一種誤解,也是一種丑化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情景。隨著中國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國家極大對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歪曲的報道也越來越少,但是,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論調(diào),比如“中國威脅論”“中國機遇論”等,這些論調(diào)從側(cè)面上反映了西方對中國的一種比較復雜、比較矛盾的心理。
當今世界,美國的國際地位已然居于世界前列,其對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比較關注,所以,也拍攝了一些關于中國形象的紀錄片,其中,在系列紀錄片《列國圖志》的《中國》一集中,說道“中國已經(jīng)消耗了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鐵、而且每一分鐘,中國就燒掉2 500噸的煤,21萬加侖的原油”,再過三十年,就得再次尋找一個地球來滿足中國的需要。”這種描述性的言論將中國推向了風口浪尖的位置,其中也暗含著中國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在紀錄片的開始,介紹時說道:“這是一個下決定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的國家”,然后把一個普通老太太健身打太極的形象,也描摹得像個武林高手。這種視角是美國鏡頭下的中國,是帶著美國夢想的中國。
日本和中國頗有淵源,而且,中日兩國在歷史上的交流甚多,但是,日本人鏡頭下的中國形象也有不真實的部分,甚至出現(xiàn)一些扭曲中國的現(xiàn)象。在2007年,日本拍攝的電視紀錄片《激流中國》,展示了很多關于貧富差距、環(huán)境污染、貪污腐敗的情況,而且列舉了一些片面、極端的例子,將這些畫面拼湊起來,形成了一種片面的中國觀念。而且,還有一些紀錄片,都蘊含著中國威脅論的言語,也影響著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評論和看法,因此,可以從中看出,日本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是失真的。
從外國一些紀錄片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大眾媒體它會將本國一些片面的印象強加到中國,它的視角是西方式的,他們選擇的片段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從而呈現(xiàn)出來的中國印象也是片面的。
在眾多的外國紀錄片中,也存在著部分優(yōu)秀的作品,它們的觀察比較冷靜,也比較全面,可以反映出中國的客觀現(xiàn)實,也對中國作出了比較客觀的評價。但是,從整體上來說,西方電影人拍攝的影響很難做到全視角,也做不到全面化。它們經(jīng)常帶著一種片面化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在《中國怎么看》一文中,斯蒂芬·馬克說道:“就像在過去的歐洲人眼中,將中國理想化一樣,現(xiàn)代西方人將中國妖魔化,也許是出于一種更加重要的目的”。從西方人的視角來看,他們將熟悉的區(qū)域和人稱之為“我們的”,而將不熟悉的區(qū)域和人稱之為“他們的”,他者是不在場的,其在長期的建構(gòu)中,逐漸被強加了一些特點,比如:野蠻、落后、愚昧等。而且,東西方文化本來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因此,外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勢必要和現(xiàn)實的中國不同。而且,由于語言表達習慣、生活習俗等的不同,西方人也容易對中國形成一種觀念上的誤解,當他們在觀察中國時,他們會依循他們的價值觀念,決定該從哪些角度去報道內(nèi)容,并賦予一定的意義。很多西方人未曾到過中國,因此,在依據(jù)媒體的眾多零碎的語言下,拼湊出一個不完整的中國,而且其中可能包含著許多不真實的信息。所以,西方導演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選取了一些他們認為能代表中國特色的畫面,從而塑造出了一個和客觀現(xiàn)實有出入的中國。
而對于日本來說,它和中國的淵源比較深,對中國保持一種比較矛盾的情感。在國際上,日本更多地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對中國懷有一定的敵意。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很多日本人保持著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日本導演的自身情感也比較復雜,因此,拍攝出的紀錄片中展示的中國印象也更為復雜,同時充斥著矛盾的心理。
此外,和西方、日本等國家的看法不同,非洲各國對中國的評價比較正面和積極。在紀錄片《中國力量:馳騁非洲的巨龍》中,展示了中國通信企業(yè)為埃塞俄比亞人連上了手機信號的時候,當?shù)厝巳f分高興也充滿著感激。但是西方社會將這種行為當作中國拉攏非洲的做法,也視為一種新殖民主義。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和非洲世界對中國印象存在巨大的差異,也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看法。
從整體上來看,外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和現(xiàn)實的中國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紀錄片中,通常將真人真事作為重要的素材,但是,若對素材斷章取義,則將對影片的真實性產(chǎn)生影響。我們不能說西方人拍攝的紀錄片都是為了誹謗中國,但是,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外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不夠客觀,也比較片面。因此,要想改變這種情況,中國就要加強和世界各國的交流,充分認識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將中國形象展示給世界。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我國正在努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從而推動自身的發(fā)展。中國形象也逐漸傳播到國外,很多國家拍攝了關于中國形象的紀錄片。在眾多的電視藝術形式中,紀錄片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它重視追求真實性和客觀性。西方世界和非洲世界對中國形象存在巨大的差異,也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國要不斷加強和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展示出更加完整的中國形象。
[1]蔣琳.中外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對比分析——以《一覽中國》和《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新聞傳播,2012(10).
[2]高啟光.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實踐的變遷與發(fā)展路徑[J].藝術百家,2015(2).
[3]張麗.西方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真實、建構(gòu)與異托邦[J].新聞研究導刊,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