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宇(固始縣電視臺,河南 信陽 465200)
?
新聞采訪提問技巧之管見
楊廣宇
(固始縣電視臺,河南信陽465200)
摘 要:提問是記者采訪活動最主要的實施方式,是采訪活動成敗的關鍵所在。采訪活動會面臨很多困境,記者在采訪中要重視與被采訪者的交流與溝通,注重人性化的提問方式,設法打開采訪對象的心扉,創(chuàng)造和諧自然的交談氛圍,進而為新聞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關鍵詞:采訪提問;技巧方式;外圍采訪
采訪是新聞工作者搜集新聞素材的活動,采訪是否深入決定著新聞素材搜集的數(shù)量和報道質量。而提問是記者采訪活動最主要的實施方式,是采訪活動成敗的關鍵所在。記者想從采訪對象身上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就必須使用各種技巧來讓對方暢所欲言。那么,新聞記者應該如何提高提問的技巧呢?本人結合長期工作實踐,就新聞采訪中的提問技巧闡述個人粗淺看法。
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性工作,傳統(tǒng)的新聞采訪主要靠提問,通過人與人的溝通實現(xiàn)。在新聞采訪中,記者向被采訪對象提問時,有時所提出的問題過大過空,讓采訪對象不知如何作答;有時提出的問題拐彎抹角,嚴重偏離采訪主題;有時采訪態(tài)度不端正,讓被采訪者心生反感;有時案頭工作沒做足,感覺無話可問。這樣的采訪提問很難獲得有價值的新聞,還會讓被采訪者感覺記者的水平不高,嚴重影響宣傳報道的效果。
首先,提前了解采訪對象和新聞事件的背景材料,做到問題明確。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錯綜復雜的,都有自身形成、發(fā)展和結束的過程。記者如果對采訪對象不提前了解,見了面籠統(tǒng)、抽象地提問,往往會讓對方無所適從,難以應答。因為這完全背離了人的思維及心理活動規(guī)律。每個人的思維活動有自身循序漸進的具體過程,具體化是人思維的主要組成部分,能促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活動更深刻、有序地發(fā)展。因此,記者提問時應按照事物形成、發(fā)展到結束的全過程,將一個大的、總的問題破開,細化成若干小問題。提問具體化之后,一個個小問題問清了,大的、總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例如,本人在做法制節(jié)目報道時,經常會遇到錯綜復雜的案例,采訪時,我會在了解大致案情后,將案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從案發(fā)接警,受害人描述到現(xiàn)場勘查細節(jié),從偵查方案制定到鎖定犯罪嫌疑人,從抓捕詳細經過到最后警方審訊,通過對每個具體細節(jié)的提問采訪,最終尋找案發(fā)原因及案件警示教育。在每一起刑事案例的采訪過程中,針對不同的階段,設計不同提問,分別采訪辦案民警、犯罪嫌疑人及受害人。這些提問全部結束后,再投入新聞寫作,就會感覺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其次,注重提問方式,加強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平等性,拉近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記者和采訪對象通常都是第一次接觸,雙方都很陌生,有時采訪對象對記者心存疑慮,對鏡頭敬而遠之,不愿接受記者的提問采訪。面對此情此景,有經驗的記者通常會想方設法和采訪對象拉家常,或者聊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讓對方感覺到眼前的記者態(tài)度和藹,值得信任。這樣一來,對方沒了距離感,談起話來也會從容應答。有次去本縣南部山區(qū)采石場采訪非法采礦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危害,礦上工人見到記者后,都不愿意多說,紛紛往后躲,擔心報道后遭受老板責怪,甚至被解雇。記者靈機一動,轉移了話題,問對方“家里幾個孩子,都依靠哪些收入開支,每年在礦上能掙多少錢,平時采礦吃了不少苦吧”。充滿體貼的提問,讓工人感覺心里暖暖的,瞬間拉近了與記者的心理距離,話匣子一開,就關不住了。就這樣,記者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采訪任務。
再次,把握提問時機,在傾聽中提取新問題,不斷將采訪引向深入。很多記者去采訪前,喜歡提前把采訪問題逐條寫在采訪本上,然后逐個向采訪對象發(fā)問。這種事前充分準備,并無不妥。但是墨守成規(guī)的提問方式有時會讓采訪對象感覺被記者強迫采訪,導致其不愿多講,敷衍了事。資深的記者在充分準備的同時,更樂于傾聽采訪對象的發(fā)言,并從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激發(fā)采訪對象的談話激情。本人曾經采訪過一位普法和依法治理示范村的書記,想讓其談談該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先進經驗。該村支書謙虛解釋:“目前農村多數(shù)都是婦女、兒童和留守老人,農村普法真不好辦?!毖劭床稍L要陷入僵局,記者立即追問:“村里有多少留守人員,外出打工人員狀況如何?”后來記者步步為營,又追問:“外出成功人士有多少,對本村有沒有投資?”直到最后,村支書才慢慢地向記者描述了該村外出成功人士出錢,村里出地,建法制廣場、聘請法制宣講團、每月開展法制講座和法制文藝演出等一系列普法和依法治理的舉措。采訪對象不知不覺地把記者所需要的新聞素材全部談了出來。顯然,這次采訪的成功之處就在于采用了在傾聽中提取新問題的提問技巧。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注意認真聆聽采訪對象的話語,并見縫插針地發(fā)現(xiàn)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樣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注重外圍采訪,見機行事地提問,讓采訪對象有感而發(fā)。采訪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有的采訪對象知道的東西很多,卻談不出來的情況。此時,記者應先采訪被報道對象周圍的人,在了解到足夠的材料以后,再去采訪報道對象。因為這樣記者已經掌握了較多事實,即使報道對象自己不愿意說,記者根據(jù)已掌握的事實材料,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采訪時還經常會遇到另外一種情形:有的采訪對象不按記者的提問去回答,比較喜歡展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此時記者如果打斷其談話,勢必會導致采訪陷入僵局,但如果任其發(fā)揮,又獲取不到所需的材料。此時,記者應見機行事,直接把話題拉到自己所提的問題上來。
總之,提問是記者采訪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記者提問的技巧決定其能否得到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決定新聞寫作的深度與高度。在采訪中,記者要重視與被采訪者交流,巧妙地架起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溝通橋梁,講求采訪人性化,打開采訪對象的心扉,注重創(chuàng)造和諧自然的交談氛圍,從而為新聞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采訪是一種應世最高的藝術,也是新聞學最微妙而最困難的技術”,雖沒有固定格式,但記者為了提高提問的效率,務必要“運用之妙、存乎于心”,保證整個采訪活動的順利進行。
作者簡介:楊廣宇(1971—),男,河南固始人,本科,欄目記者,編輯,研究方向:法學,新聞學。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1-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