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斌來璐
來自前主編的回憶:《山海經(jīng)》最好的那些年……
記者:陳斌來璐
《山海經(jīng)》創(chuàng)刊35周年之際,小編特意采訪了《山海經(jīng)》雜志社的前主編——陳惠芳。陳老師1981年底進(jìn)入《山海經(jīng)》雜志社工作,到2008年退休,可以說是《山海經(jīng)》成長的最佳見證人。提起那段歲月,陳老師陷入了深深的回憶——
“我女兒也是1981年出生的,和《山海經(jīng)》是同歲。所以啊,《山海經(jīng)》也像個孩子一樣,我是看著她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陳老師深情地說。
1998年,陳惠芳老師正式成為了《山海經(jīng)》雜志社的主編。在一任又一任主編的帶領(lǐng)下,《山海經(jīng)》獲得了省、地區(qū)乃至國家的許多獎項(xiàng),更是贏得了全國各地一大批讀者的青睞。
“我們是走市場的,是老百姓比較認(rèn)可的雜志,所以那時候的銷量很不錯。在同類的故事雜志中,我們有著雅俗共賞的特點(diǎn),閱讀人群中不僅有中小學(xué)生、打工者,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知識分子?!闭f起這個,可以看出陳老師滿滿的自豪。
許多人會好奇,在電腦、手機(jī)還沒普及的那個年代,編輯都是怎么工作的。
“我們那時候編輯部也就四五個人,每天都有大量的稿件要處理。因?yàn)槟菚r候電話都不普及,再說打電話成本也高,所以寫信還是主要手段。平均一個編輯一天要處理幾十份稿件,一般都回復(fù)而且都是手寫,不像現(xiàn)在都用電腦錄入,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是我們的編輯都是樂在其中,因?yàn)樗麄兌紵釔圻@項(xiàng)工作,所以不會有怨言?!标惱蠋熣f。
故事似乎有一種魔力,讓大家都愿意付出,都愿意和讀者細(xì)心交流。正是因?yàn)檫@樣的工作態(tài)度,《山海經(jīng)》雜志才越辦越好,成為百姓喜歡的故事雜志。
在《山海經(jīng)》工作了二十幾年,讓陳老師感觸最深的,就是那些孜孜不倦寫故事、總想寫出好故事的作者們。
吳桑梓,蕭山的一位老故事作者,在《山海經(jīng)》上發(fā)表過不少作品,對《山海經(jīng)》、對故事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至今還完整保留著與編輯老師們的來往信件。
“吳桑梓是真心熱愛寫故事。”提到吳桑梓,陳老師是贊不絕口。
吳桑梓很怕坐車,因?yàn)闀炣嚒S幸淮?,《山海?jīng)》在杭州有一個活動,邀請吳桑梓參加。由于吳桑梓住在蕭山,于是她便騎著自行車,花了足足幾個小時,從蕭山趕到市區(qū)參加活動。
“還有一次她參加我們在廬山舉辦的筆會,回來的路上,也是因?yàn)闀炣?,吳桑梓硬是不乘汽車,自己一個人從山上一步一步走下來。”
因?yàn)閷适掠兄@樣的熱愛,才讓吳桑梓克服了很多困難,寫出了不少的作品。也正是因?yàn)橛羞@么多熱愛故事、熱愛創(chuàng)作的作者,《山海經(jīng)》雜志才會長盛不衰,一直堅(jiān)挺到了今天。
在我們看來,編輯和作者,更多的是一種工作上的合作關(guān)系。但在陳惠芳老師眼里,與作者的關(guān)系,卻更像朋友,像親人。
“我們作為編輯,當(dāng)然要評判其作品能否用。但我們也要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和意見,發(fā)掘出這個作者的潛力,這也是我們的本職工作。作者和編輯不應(yīng)該是冷冰冰的關(guān)系,而是要成為密切溝通的文友、朋友。”陳老師說。
十幾年前,有個河南南陽的作者,一開始寫了好多文章到處投稿,但是鮮有人肯定,后來陳老師發(fā)現(xiàn)了她,給予指導(dǎo),她開始在《山海經(jīng)》上發(fā)表作品,以致一發(fā)不可收,一連發(fā)表了幾十篇,并還獲了獎。直到現(xiàn)在,那位作者依然會時常給陳老師寫信或打電話匯報寫作計劃和成果。
還有一位作者名叫廖美春,是湖南人,在廣東打工,當(dāng)初看見《山海經(jīng)》上陳惠芳老師的名字誤以為是湖南老家的那個陳惠芳,興沖沖地跑來投稿,大概也是緣分,雖然不是那個老鄉(xiāng)陳惠芳,卻自此與陳老師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提到《山海經(jīng)》的未來,陳老師也有著自己的擔(dān)憂?!艾F(xiàn)在已經(jīng)不像我們那個年代了,讀雜志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的閱讀習(xí)慣都改變了,路上都是捧著手機(jī)在看?!?/p>
陳老師說,《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一些老讀者、老“粉絲”的底子還在。但在推廣方面還要加把勁,因?yàn)樵诂F(xiàn)在的年輕人群中,《山海經(jīng)》的傳播度也不是很廣,如何在年輕人中打響知名度,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覺得現(xiàn)在這個《山海經(jīng)·少年版》做得好的,因?yàn)樾『⒆拥拈喿x習(xí)慣還是在的,還是要坐在書桌前,捧著書讀的。要讓雜志有生機(jī),還是要靠你們這些年輕人了?!标惱蠋熜χ鴮π【幷f,小編頓時覺得肩上的擔(dān)子更重了。
結(jié)束了對陳惠芳老師的采訪,小編對《山海經(jīng)》的那段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陳老師說的每句話,都值得我們新一代的“山海人”細(xì)細(xì)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