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一個縣衙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當然是縣衙建筑。這一建筑群的坐落、布局、結構、裝修等等細節(jié)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予以規(guī)定,但是卻約定俗成,各地的縣衙都基本一致。
縣衙的坐落。和所有的朝代一樣,明清時縣衙總是設在縣城里,受著城墻的保護。中國歷代以北為尊,皇帝的宮殿一般總是位于京城的正北方。地方城市里縣衙也總是盡量靠北坐落。根據(jù)劉敦楨先生《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一書中的分析,明清時除了京城外,各地城市的理想規(guī)劃格局是:
在一個圓形或方形的封閉城墻圈內(nèi),有著正南正北的方格街道網(wǎng)。當然大部分城市由于受地形或歷史沿革限制,無法完全實現(xiàn)這樣規(guī)整的規(guī)劃,但基本上都有兩條南北交叉十字形大道,把全城劃成大致相等的四個大區(qū)域。
張馭寰先生在《中國城池史》里說,古代城池的平面絕大多數(shù)(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方形的,這是受后來成為儒家經(jīng)典《考工記》的影響。又指出,城池的道路以正方位的十字大街為常見,但是也有的城池出于防御考慮,“城門不相對,道路不直通”。至于縣衙設在城市的哪個位置?作者只是說:“選在縣城內(nèi)中心或略偏的位置,地點適中。”
就筆者翻閱過的明清地方志附圖來看,大多數(shù)的縣城,它的最高級別的衙門一般總是位于東北方向的城區(qū)內(nèi)。
古代的城池主要是作為朝廷的代表機構而規(guī)劃設計的。衙署是一個城池的中心所在,城池只是衙署的外圍防護設施。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規(guī)劃衙署位置的第一要務是防御考慮。唐宋時期的城池大多有兩重城墻,外圍的是外城,里面是內(nèi)城,一般叫作“子城”,衙署當然就處在子城之內(nèi)??墒沁@樣的城池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阻擋了城池內(nèi)的交通,使得道路網(wǎng)難以貫通。蒙古入主中原,為了防止反抗、便于騎兵突擊,拆毀了所有的漢族集中居住區(qū)的城墻、填平城壕。
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他的割據(jù)事業(yè)的早期,就接受朱升建議“高筑墻”,在所割據(jù)的地區(qū)內(nèi)搶造城墻,不再采取外城、子城的雙重防御體系,雖然高墻圍繞的衙署實際上依然可以視為是一道防御線。
明清時期衙署一般位于城池北部,除了開始說到的傳統(tǒng) ? ?方位尊貴的因素外,軍事防御仍然是一項重要的考慮。中國 ? ?位于北半球,太陽在天空的軌跡一般總是偏南,因此當敵軍 ? ?進攻北城墻時,在白天的大多數(shù)時間段里,都是要頂著陽光 ? ?仰攻爬城;而守軍在城上卻是順著陽光可以準確投射武器。 ? ?另外,在早上太陽升起時立即攻城,進攻軍隊的集結就要在 ? ?凌晨時分,也對進攻方不利;如果是中午過后進攻西城墻,就可以順著光線,準確發(fā)射武器。所以北城、東城具有一定的防御優(yōu)勢。衙署偏于東北城區(qū),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官不修衙”。中國建筑強調(diào)的是群體,明清時的縣衙建筑也是如此。它是一個由十幾個院落、幾十幢甚至上百幢房屋、數(shù)以百計的房間、總長度以里計的甬道和圍墻組成的建筑群??h衙不與民居相連接,在開始建造的時候都獨占一個街區(qū),周圍的街道因此得名為“縣前街”“縣后街” “縣左街”“縣西街”等等名稱。不要認為尊貴的縣衙其建筑肯定是巍峨堂皇、宏偉壯觀,實際上只有新建造的縣衙才是這般體面。過上個十幾年、幾十年,縣衙建筑就會褪去它的光彩,變得灰暗邋遢。如果我們回到那個年代,實在不必因為看到縣衙那副破敗的樣子而吃驚。
在新建縣衙的時候可以征收專門的賦稅,有一筆專門的經(jīng)費。而以后維修費用卻是沒有著落的,要維修就必須向上級打報告請求從每年的正常賦稅收入中撥出???,不過這樣做潛在的危險是給上級落下一個“靡費”的印象,并減少國家神圣的財政收入,會影響政績的考核。
當然也可以在當?shù)卣魇仗貏e的稅捐,而這樣做的結果會與當?shù)丶澥?、財主為敵。這些紳士、財主熱衷的是在本地修建文昌廟、魁星樓,以保佑本地的文運,讓自己的子弟進入官僚階層。修建縣衙,對于紳士、財主卻沒有什么現(xiàn)實的好處。得罪紳士、財主,由當?shù)丶澥坎倏v的“輿情”就對縣官不利,最終會影響縣官的仕途。
還有一個解決維修費用的辦法,就是縣官從自己那些不入正式賬目的“陋規(guī)”收入中拿出若干來充作維修經(jīng)費,不過明明可以塞進自己腰包的錢財卻用來辦公事,這是多么讓人肉痛的事。況且縣官職務只是官員們仕途上的一級臺階,把臺階擦得太亮又有何必要?
由于上述的種種因素,明清以來官場上一直流行所謂“客不修店,官不修衙”的諺語,甚至認為凡熱心維修縣衙的官員會釘在這個職位上升不了官。所以只要縣衙建筑不是太礙觀瞻或有倒塌之虞,縣官絕對不會自動想起來去維修,縣衙建筑也就經(jīng)常是破敗模樣。
因陋就簡。中國每次改朝換代都要經(jīng)過漫長和血腥的戰(zhàn)爭,好不容易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朝廷政權時,社會經(jīng)濟早已凋敝不堪。因此開國之初,統(tǒng)治者往往沒有實力來建設堂皇巍峨的縣衙,以后既沒有維修翻建的動力和經(jīng)費, ?“因陋就簡”的局面也就會繼續(xù)保持下去。
很多地方的縣衙建筑,實際上本身就是利用一些舊房子。如袁枚的筆記《子不語·柳如是為厲》一文中說,昭文縣(治所在今江蘇常熟市)縣衙門是利用著名文學家錢謙益住宅改建的。是錢謙益的愛妾柳如是自盡身亡之地。結果后來昭文縣衙就經(jīng)常鬧鬼,是柳如是的陰魂不散。
甚至有的官員還會出于種種理由來破壞縣衙建筑,如清人曾七如在其筆記《小豆棚》記載鄭板橋為山東濰縣知縣時,“蒞任之初,署中墻壁悉令人挖孔百十,以通于街。人問之,曰:出前官惡習俗氣耳”。
除了得不到經(jīng)常性維修這個原因以外,縣衙建筑破敗模樣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民眾的造反破壞??h衙是統(tǒng)治壓迫的象征,每當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時,群眾仇恨怒火燃燒的目標首先就是指向縣衙,不是燒就是拆。這樣一來,縣衙的壽命并不長。完整保存至今的古代縣衙,在全國很少,遠遠少于文廟、文昌閣之類的宗教性建筑,以至于現(xiàn)在只能依靠明清時期的地方志及各類史料偶然提及的資料來復原當時縣衙建筑的基本布局和模樣。
(摘自《中國古代縣衙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