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3大閱兵為例"/>
李藝軒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
儀式傳播觀視域下閱兵儀式中的軍隊形象傳播
——以9·3大閱兵為例
李藝軒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南京210003)
摘要:軍隊儀式是軍事集團或軍人群體通過參與一系列經(jīng)過專門設計的程序化活動,以達到某種意義或效果的社會活動形式。本文梳理軍隊閱兵儀式的發(fā)展脈絡,并以中國軍隊9·3大閱兵為例,試從儀式傳播觀視角談談閱兵儀式對軍隊形象的傳播作用。
關鍵詞:閱兵儀式;軍隊形象傳播;儀式傳播觀
軍隊儀式是軍事集團或軍人群體通過參與一系列經(jīng)過專門設計的程序化活動,以達到某種意義或效果的社會活動形式,是軍事領域中文化觀念的象征載體,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成果。[1]軍隊儀式是軍隊形象塑造和傳播的重要途徑,是激發(fā)情感、深化認同、提升士氣的重要手段。9·3閱兵中,中國軍隊以嚴整的軍容和高昂的精神狀態(tài)贏得了全世界極高的關注,完成了一次極佳的軍隊形象塑造與傳播。
軍隊儀式通過特定的程序和活動,賦予儀式強烈的象征意義和詮釋功能,將集體教化、確認、凝聚、展示、宣告等功能作用于軍人個體,并從國家“禮制”層面,對外展示統(tǒng)治者的正統(tǒng)權力、仁德威武,對內(nèi)則鼓舞軍心士氣、激發(fā)官兵斗志、明確尊卑紀律、堅定必勝信心。閱兵儀式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
(一)凝聚軍心
閱兵儀式強調(diào)威武雄壯、整齊劃一,這種強調(diào)高度一致性的集體行為為軍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共同情感的培養(yǎng)提供了平臺,使個體在參與中產(chǎn)生強烈的集體歸屬感,并提升自身對集體的認同感,促進軍人集體的團結一致。
(二)強化紀律
高度集中統(tǒng)一是軍隊紀律性的集中體現(xiàn),閱兵儀式具有高度的程式性、統(tǒng)一性和整齊性,這些統(tǒng)一整齊性通過儀式作用于軍人心理,放大軍人的從眾心理,無形中增強了受閱人員的紀律觀念。
(三)對敵威懾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勿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遍啽酵ㄟ^展示軍隊的士氣、訓練、裝備等要素,用各種符號象征構擬出一個具有意義的情景,在對受閱者精神激勵的同時,對敵人造成強大的心理威懾。
(四)形象展示
閱兵儀式是軍隊精神面貌、訓練情況、裝備實力等的綜合展示,其內(nèi)在要求和外在表現(xiàn)從內(nèi)而外地塑造和展示著一支軍隊的形象,是集中展示軍隊綜合形象的平臺。
傳播學家詹姆斯·凱瑞認為,傳播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儀式”,是一種現(xiàn)實得以生產(chǎn)、維系、修正和轉變的符號過程,是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是共同信仰的表征。這種打破傳統(tǒng)傳播思維的全新視角為我們解釋許多現(xiàn)象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jù),借此理論分析和解釋閱兵慶典中的軍隊形象傳播,會有守得云開見月明之感。
(一)信仰與認同:閱兵儀式中軍隊形象傳播的中介和黏合劑
在儀式傳播觀下,共通的象征符號和共同的信仰是傳播作為儀式作用于參與成員的基礎,儀式是對信仰表達和強化的手段;認同則是儀式得以組織進行的前提和終極目標。慶典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用各種儀式手段喚醒人們對歷史、傳說、人物和事件的紀念之情,在這種信仰紀念與認同中,組織成員對組織的情感和認同得到了凝聚和強化,這就是慶典儀式的本質意義所在。
9·3閱兵作為紀念抗戰(zhàn)70周年的核心內(nèi)容,作為一個特定而富有象征意義的儀式展演,對于中國軍隊而言,是一種信仰升華和情感認同。在這種儀式中,中國軍隊形象伴隨閱兵儀式中的共同信仰得到擴展,也在閱兵儀式的情感激發(fā)中得到國際的認同。受閱部隊傳達出的意義不僅是今天中國軍隊的形象,更是抗日戰(zhàn)爭記憶的傳承和載體,是傳播儀式參與者信仰和情感認同的寄托。在這種“神圣”的儀式活動下,中國軍隊的性質、宗旨、理念等關鍵內(nèi)涵在抗戰(zhàn)勝利之核心信仰的共通共享中得到認同,中國軍隊的形象借助閱兵儀式得到廣泛傳播,傳播效果倍增。
(二)整合與維系:閱兵儀式中軍隊形象傳播的具體功能和作用
整合與維系功能是儀式傳播觀的重要內(nèi)容,是儀式傳播的核心功能之一。英國學者布朗認為,儀式之所以在人類文明中存在和發(fā)展,是因為它們是使有秩序社會的存在得以維持的機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確立了某種基本社會價值,儀式賦予感情神圣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修正、補充和加強了社會穩(wěn)固所依賴的情感體系。[2]閱兵作為軍隊形象傳播的特殊“儀式”,同樣具有這樣的功能。
閱兵式以軍隊為主體,但其廣義上的參與者卻遠遠超出了軍人的范疇,演化為全民性的慶典儀式,原因在于作為儀式傳播的整合與維系作用。作為全民族紀念抗戰(zhàn)勝利的重大慶典,9·3閱兵背后的共同情感因素是儀式順利組織的前提。在此之下,閱兵中軍隊的角色由“組織者”向“代表者”轉化,而儀式本身則承擔著“場”和“催化劑”的作用,為全國各族人民群眾表達愛國感情提供平臺和空間,將為國家獨立自由而奉獻犧牲的人民群眾具象整合為受閱的軍隊形象。這樣借助儀式整合維系的功能,將軍隊形象借由相互聯(lián)系的信仰、認同之間加以傳播,使受眾之間的共同情感基礎得以維系和深化,從而取得更好更深入的傳播效果。
(三)表達與強化:閱兵儀式中軍隊形象傳播的方法和手段
表達是儀式共享情感與信仰,塑造群體認同的手段和方法,是儀式功能的外在表現(xiàn)。在儀式的宗教起源中,儀式的展演對宗教功能的發(fā)揮起著配合和強化的作用。涂爾干認為,儀式是社會關系的扮演者或者是戲劇性的表現(xiàn)。[3]在儀式各種程序化行為的展演下,特定時空聚集起來的參與者在儀式中表達和強化信仰情感,再現(xiàn)共同記憶、傳統(tǒng),從而回應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
閱兵儀式是典型的表達性儀式。從閱兵式的參與者,到閱兵現(xiàn)場各類帶有象征意義的布景、物品,無不是具有共享情感信仰的表達方式。9·3大閱兵中,閱兵儀式的展演表達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針對閱兵設計的各類飾品強化了儀式的神圣性;閱兵方陣中的一面面軍旗訴說著人民軍隊發(fā)展壯大的輝煌歷史;千人合唱的抗戰(zhàn)歌曲烘托了閱兵儀式的氛圍;飛行梯隊懸掛國旗、軍旗,以及“70”字樣的隊形同樣也是儀式表達的重要內(nèi)容。在這種立體化的表達中,軍隊的形象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傳播,更強化了儀式參與者、觀看者對于軍隊的認同。
(一)拓寬形象輸出渠道,構建軍隊象征符號的信仰認同
作為軍隊形象全方位展示的重要活動,閱兵儀式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多樣化的象征符號、強大的感官沖擊力,有力地作用于參與者和觀看者,使得軍隊形象的內(nèi)涵和外延在充滿象征符號的儀式展演中得到傳播,使受眾對軍隊的情感、信仰和認同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借助儀式的大眾傳播所建構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兩種儀式相互交織協(xié)調(diào),使得閱兵儀式的軍隊形象傳播功能借助媒介儀式得到更廣泛深入的傳播。由此可見,拓寬形象輸出渠道,構建軍隊象征符號的信仰認同,是新時期軍隊形象宣傳可以借助的有效途徑。
(二)發(fā)揮儀式情感作用,加強軍隊認同心理的整合與維系
儀式傳播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強調(diào)儀式的情感作用。人類學者莫妮卡·威爾遜認為,“儀式能夠最深層次地揭示價值之所在……人們在儀式中所表達出來的,是他們最為之感動的東西,而正因為表達式囿于傳統(tǒng)和形式,所以儀式所揭示的實際上是一個群體的價值”。[4]在閱兵儀式中,特定的具有特殊含義的行為和象征符號,如整齊劃一的正步行進、高亢的口號、現(xiàn)場演奏的音樂、參閱人員的各種配飾等,使得參與者和觀看者都能夠在儀式情境中感受到“神圣感”,在儀式過程中實現(xiàn)情感的激發(fā),從而形成價值理念的認同。同時,由于這種情感和認同產(chǎn)生于共同的儀式和共通的象征意義符號,所以其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可以在適當?shù)囊龑碌靡哉暇S系,使得軍隊形象在這種整合維系中得到網(wǎng)狀、多節(jié)點式的傳播,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發(fā)揮軍隊儀式的情感作用,是閱兵儀式中實現(xiàn)軍隊形象傳播的內(nèi)核性要素。
(三)強化受眾感官參與,增強軍隊形象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儀式的一大特點就是立體化構建了需要多種感官參與的儀式情景。儀式的運作布滿象征性符號,或者說儀式就是一個象征性系統(tǒng)。構成儀式的時間、地點、物品、人物、聲響、結構和情景等諸要素都布滿和附著了特定的意義內(nèi)涵。[5]在參與儀式活動時,受眾需要調(diào)動各種感官參與儀式情景的構建,理解儀式所表達的意義。在這種多元感官的參與中,儀式的信仰共享、情感維系、認同建構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在閱兵儀式中,整齊的隊列行進作用于視覺感官、高亢的口號和鏗鏘的步伐,作用于聽覺感官、現(xiàn)場的解說詞,作用于思維感官,同時大眾媒介構建的媒介儀式催化了這些象征符號要素的作用力,使得閱兵儀式對于參與者和觀看者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大幅提高。相較于傳統(tǒng)平面式宣傳,閱兵儀式因其立體式的感官參與和全景式的儀式情景,傳播效果明顯提升。這啟示我們,在新媒體不斷發(fā)展、軍隊開放透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當下,應創(chuàng)新軍隊宣傳手段,盡可能在傳播中調(diào)動受眾的多元感官,有效增強軍隊形象傳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參考文獻:
[1] 徐軍.兵禮——中外軍隊儀式漫談[M].解放軍出版社,2010:17.
[2] 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57.
[3] 閆伊墨.儀式傳播與認同研究[M].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34.
[4] 維克多·特納(英).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7.
[5] 閆伊墨.儀式傳播與認同研究[M].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40.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84-01
作者簡介:李藝軒,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