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琳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市廣播電視臺文藝中心)
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中角色的速讀形象特征
趙海琳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市廣播電視臺文藝中心)
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進化與蛻變催生了“扁平”化速度形象,他們活躍在與平民生活訴求息息相關的快節(jié)奏秀臺之上。個性化角色形象的相互交鋒給予觀眾更強的代入感,獲得更加“立體化”的效果,從而滿足觀眾日益多元化的收視需求。電視的強大文化意識滲透作用,又使觀眾不自覺地將速讀文化符號代入現實生活并再度經媒介提煉而形成反饋。
真人秀;速讀形象;代入感;立體化;文化符號
近年來,中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繁榮與喧囂,見證了各處“秀”場起落,就目前的情勢來看,真人秀輪番競爭已使節(jié)目市場分類日趨細化。這既催生了一系列頗具新意的節(jié)目形態(tài),又使其中的生活氣息更為濃郁,創(chuàng)作者們越來越善于捕捉日常信息來粉飾秀場,因而更易于為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所接受。在娛樂節(jié)目同質化的背后,變革之勢不可阻擋?;閼俳挥杨惞?jié)目與電視求職類節(jié)目異軍突起,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與進程較短的個人交流展示和淘汰環(huán)節(jié)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口味,在后選秀時代,唯一不變的是選手仍然需要具有舞臺價值。這就導致速讀形象大行其道。與以往用整個播出季來造星相比,每期節(jié)目迎合生活訴求搭建擇優(yōu)平臺而競勝出若干選手,看起來更加效率和豐富多彩一些。有個性才有話題,有故事才有看點,才有收視率。這種塑造手法與小說中的“扁平人物”[1]彰顯個性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選手作為電視上的真人所展現給觀眾的角度很窄,幾乎是某種“速寫或快照”,這些特征一露面就被受眾富于情感的眼光所捕捉,給予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并不自覺地與生活里身邊交際圈中人身上所具備的某些特征聯系起來,這種樂趣就形成速讀形象獨有的易于靈活運用并加以多元組合的后選秀時代新型電視文化元素。
真人秀類節(jié)目的特征之一,就是紀錄性與戲劇性的結合,相比電視紀錄片與電視綜藝節(jié)目來說,它的表現往往被視作中庸,既展現未經表演培訓的真實選手之原生態(tài)個性,又配合精心策劃的現場環(huán)節(jié)編排和后期編輯手段。當現實中的普通個人放入節(jié)目現場設置的種種語言交鋒或個性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后,電視紀錄的真實不等于生活的真實,是“無假定”意義的真實[2],已經化成影像形象,經過創(chuàng)作者編輯組合的一個人露面后某個角度的幾下舉手投足和只言片語的浮光掠影,即塑造出可供觀眾速讀的電視形象。有學者認為,作為消費者和作為形形色色的受眾成員之一,媒介產品中預置角色的經歷與我們的某種經歷相吻合;而受眾又是對媒介產品意義理解上的積極闡述者[3]。電視節(jié)目的受眾是有著各自的人生閱歷和社會交往經驗的活生生的人。這種積極受眾的意義把這些真實的人融入了媒介和社會世界的模型里。
電視娛樂化潮流的盛行,在于其對意義的消解,人們在消費社會中消費著符號,流行的要求便是希望自己與流行符號的內在秩序同質,與它們的工業(yè)性和系列性生產同質,與周圍一切人造事物的特點同質。同時,與這一新的事物秩序的文化修養(yǎng)抽象作用同質[4]。節(jié)目的速讀形象迎合受眾而出現,以高效的圖像構建孕育社會傾向,同時它們塑造出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成觀眾們心中的具體傾向并對電視媒介反饋,傳媒影響受眾后又對平民生活中非原始素材進行循環(huán)提煉與再加工。
現實生活中人的個性各異,這并不影響每個人擁有適合自己的社會角色與生存狀態(tài),而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中速讀形象的個性展現,在營造秀場看點時,注重言語交鋒與戲劇性沖突甚至制造壓力,便注定大多數在現實生活中不那么棱角分明的性格不適合在速讀形象中彰顯。雖然我們知道并不是所有工作崗位都適合妙語連珠的人,也了解結婚對象的選擇不是三言兩語報出家世、收入和愛好就能決定的,卻難免被速讀形象所鼓動。有研究者指出,電視會對不同人群產生同化作用,這種影響是通過長期不斷的接觸電視節(jié)目而實現的。與此同時,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差異在電視中被弱化[5]。速讀形象猶如人的一張快照,只是人某一角度的某一片刻再現,“完人”或“小丑”卻在速讀速判之下立竿見影。當前看來,它還不至于是影響社會普世價值觀,也難涉及精英階層借助影像編排對普通人社會角色認知度的軟暴力塑型。
[1]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高鑫.多元與重構-電視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大衛(wèi)·克羅圖,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會——產業(yè)、形象與受眾[M].邱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麥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5]喬治·博格那,Cultivation Theory-Against the Mainstream:the selected works of George Gerbner,edited by Michael Morgan[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2.
趙海琳(1982-),女,山東菏澤人,助理編輯,本科,研究方向: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