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革武李治燕
(作者單位:1.陜西廣播電視臺;2.華商報社)
創(chuàng)新時政報道 彰顯地方特色和全國視野——陜西廣播電視臺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的啟示
許革武1李治燕2
(作者單位:1.陜西廣播電視臺;2.華商報社)
每年的全國兩會舉世矚目,怎樣讓一年一度的兩會報道出新意、有看點,更好地滿足廣大觀眾對兩會報道的需求和要求,是擺在各級各類新聞媒體面前的突出問題。但兩會無可比擬的關注度又給媒體提供了一次大比拼、大展示的難得機遇。近幾年來,陜西廣播電視臺每年全國兩會期間,都會派出大規(guī)模的報道團隊赴京,除了在廣播和電視的各檔新聞節(jié)目中播出兩會消息外,還在北京搭建演播室,每天制作30分鐘的《全國兩會特別報道》,開設多個小版塊,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兩會精神和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參會履職的風采。節(jié)目播出后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在收視率的反應上也超出預期。筆者有幸連續(xù)四年參與了陜西廣播電視臺全國兩會報道的全過程,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時政報道;地方特色;兩會
兩會是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確保會內會外報道的嚴肅性、準確性和輿論導向的正確性,是每一家媒體、每一位記者的職責和使命。在近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陜西廣播電視臺的隨團記者和會外特別報道組記者都能緊扣會議的主題,把報道的重點放在積極反映大會民主、團結、務實、熱烈的氛圍上;放在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審議討論、建言獻策的精神風貌和履職作為上,特別注重展示陜西的代表委員參會履職的新作為,注重展示陜西發(fā)展取得的新成就和傳遞陜西聲音,充分體現(xiàn)了省級主流媒體在全國重要政治事件報道中的堅定立場和正確的政治方向。
在每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陜西廣播電視臺除了在《陜西新聞聯(lián)播》等重點新聞欄目中及時、準確、充分地報道好陜西代表團的各項會議議程外,還精心策劃了“兩會議民生”“代表委員獻良策”“數(shù)字兩會”等特色新聞小版塊,進一步了豐富節(jié)目樣態(tài)。這些版塊在報道內容、包裝形式等方面,每年都有新變化、新突破。例如,在節(jié)目中大篇幅地運用現(xiàn)場發(fā)言的同期聲,極大地增強了節(jié)目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另外,在北京演播室,還使用了電子大屏背景、軌道搖臂拍攝、衛(wèi)星互動連線等多種現(xiàn)代傳媒技術和手段,通過技術水平的不斷突破,得節(jié)目呈現(xiàn)出豐富新穎的特點。《全國兩會特別報道》除了每天邀請來自陜西的代表委員做客北京演播室,就兩會重點內容和群眾普遍關乎的熱點話題進行交流討論外,還通過衛(wèi)星直播連線的方式與陜西各地的干部群眾實時對話。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特別報道》中還專門設置“兩會·微對話”版塊,通過微博、微信廣泛征集百姓的意見和建議,采訪參會代表委員進行正面回應,新手段的采用不僅豐富了節(jié)目內容,也網(wǎng)羅了更多民意。所以說,陜西廣播電視臺的兩會報道,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是在不斷大膽嘗試。
各界對兩會報道的關注度都非常高,輿論引導尤為關鍵。陜西廣播電視臺在《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中開設“兩會·視點”和“兩會·微對話”等版塊,就重點梳理兩會上的熱點、亮點和老百姓的關注點,以主持人說新聞的形式,對每天的熱點話題進行闡述,再通過連線特約評論員、播報微博、微信網(wǎng)友觀點、引入代表委員觀點等多種形式,不僅使節(jié)目樣態(tài)更加豐富、表現(xiàn)手段更加多樣,也通過話題和評論節(jié)目的設置,進一步引導輿論、疏導情緒、探討問題解決之道,彰顯了主流新聞媒體的立場和觀點。
對于每一期的評論節(jié)目,欄目組在話題設置上都力爭做到普遍性與地域性的有機結合,就是說既要是全國人民普遍關注的話題,又要與陜西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通過兩會報道這個平臺傳遞、宣傳陜西在各領域取得的工作成績、探索有效辦法,并提出具體建議。在嘉賓選擇上,既要有基層一線的普通代表委員,也要反映“草根”階層的聲音,還要有政府官員,反映各級黨委政府的所思所想和實際工作。另外,引入專家學者的觀點,從理論高度和社會建設層面表達觀點。例如,在2013年的“兩會·視點”節(jié)目中就圍繞媒體廣泛關注當年兩會節(jié)約務實的新會風,梳理提煉出了“兩會既要減負、又要加壓”這一核心觀點,并由評論員提出代表委員的履職應該貫穿全年的每一天。
按照“走轉改”的要求,陜西廣播電視臺的兩會報道始終要求每一個參與報道的編輯記者,都要不斷改進文風,所有新聞報道必須說實話。在新聞采訪中,用大量鮮活生動的同期錄音代替以往記者自己的描述,注重真實和紀實。同時,規(guī)避匯報工作和表態(tài)式發(fā)言,注重從代表委員的討論中抓取精彩而實在的聲音,力求通過充滿建設性和人情味的報道,展現(xiàn)出代表委員履職風采,引發(fā)共鳴和思考。所有的報道記者在寫稿過程中沒有了虛話、套話、大話,沒有了以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口號式”表達,而是用客觀平實的語言反映代表的真實作為和感受,整個節(jié)目就可呈現(xiàn)出清新的文風和質樸的面貌。
許革武(1981-),男,陜西乾縣人,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廣播電視業(y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