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成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涵化理論視角下性別角色演化的解讀
肖若成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大眾傳播媒介改變著人們的獲知方式,受眾對于男女性別的認知也隨著媒介營造的信息環(huán)境疆域的拓展,變得包容和多元。本文重點就媒介對于男女出位角色的營造來分析涵化效果和作用機制。
涵化;性別角色;女漢子;大眾傳媒;
自古以來對于“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現(xiàn)象,史料上就有跡可循。《商書·伊訓》中指出世有“三風十愆”,說“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比L中有“亂風”,而“亂風”中包括“四愆”,其中的一愆是“比頑童”,即寵幸女性化的男子。
所謂的男人強悍、堅強、理性,女性溫柔、脆弱、非理性,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根深蒂固的性別化的標簽。因而一旦當性別與這種標簽相違背時,也即在男性中也存在溫柔、脆弱,非理性的,在女性中也存在那種強悍,理性的時候,這些人在生活中常常被忽略和遭到異樣眼光,被稱為“娘炮”或者“女漢子”。針對“娘炮”和“女漢子”在人們印象中的成因,我們對各高校學生進行了隨機網絡問卷調查。根據(jù)回收到的500份問卷的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人對“娘炮”與“女漢子”的判定主要基于外在形象與神態(tài)舉止,而他們對這兩種群體類型的了解主要來自于大眾傳播媒體,且普遍認為大眾傳播媒體對這兩種形象的塑造比較夸張。
電子商務的到來刺激了消費,宣傳手段層出不窮,全媒體遍地開花。在眼花繚亂的廣告中,傳統(tǒng)的女性與男性的吃穿用度物品不再加以嚴格區(qū)分,而是走向了普適的道路。通過對象征性事物的選擇、加工、記錄和傳達,媒體構建的消費趨勢取代了多樣化的社會情況,使人們共享的社會認知趨于同化。例如,韓范中,BF風格系列的流行趨勢(BF即boyfriend的縮寫,男朋友風格類衣服的簡稱),帥氣又中性的硬朗中透露著率性,類似偷穿男友衣服一樣,有隨性、慵懶、寬松的感覺。這就是一種象征性隱喻。
男性化妝品在淘寶中的寶貝件數(shù)高達4400+,也向我們揭示了男性化妝品線上消費的潛在廣大群體。涵化始終是一個“雙向吸引”的過程,接觸越多,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越大?!爸髁骰弊饔貌⒉皇菍λ腥硕加杏绊?,且其效果也是因為傳播的內容而異。由于大眾對“娘炮”的判斷主要集中在外在形態(tài),男性對化妝品的消費暗示,也是人們形成“男性女性化”印象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男性穿著粉嫩代言女性用品,女性裝扮霸氣代言機動車等的廣告形象也是一種符號信息。盡管不同的受眾解碼不同,但由于視覺效果的短時與豐富,受眾對于畫面形象的認知屬于第一層級信念,對社會表象的判斷大體一致。
在傳統(tǒng)電視時代,政府控制著電視媒體的發(fā)聲,是電視話語權的主體,電視報道何種消息,社會輿論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普通公眾缺乏參與話語討論的渠道,不能自由發(fā)表言論的公眾往往在很多時候被迫選擇沉默。新傳播技術的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對于信息話語權的壟斷,公眾由被動接受者的身份變?yōu)榱酥鲃觽鞑フ吆头窒碚?。受益于新傳播技術而崛起的草根階層和新精英話語權力主體(包括文化學者、傳媒工作者、演藝人員和商業(yè)精英等)表達出了強烈的利益訴求,迅速成為所在領域中的意見領袖,成為話語權力主體。
為大眾熟知的“范爺”(范冰冰)“春哥”(李宇春)“著娘”(劉著),都是作為明星擁有一眾粉絲而成為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意見領袖。他們這些帶著與性別不符的社會氣質的稱謂,一方面代表了受眾對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特質存在的認可,更重要的是當這些標簽化的中性詞語因明星的粉絲效應變得具有褒義色彩時,這兩種出位的特質會加劇涵化,對群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著名的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更新了提供給用戶的性別選項?,F(xiàn)在除了傳統(tǒng)的男/女,還有56種新的非傳統(tǒng)性別可選,例如:跨性女、變性男、兩性人Androgyne(擁有混合特征或者兩種特征都很強烈的人,更強調對內的自我認同)等。據(jù)悉,臉書上所列出的這個清單是咨詢了著名性別研究組織GLAAD之后的產物。2015年6月26日,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化。這使全球化浪潮下的關于性別多樣化的包容度在遞增,大眾媒體上也開始有越來越多女性化的男性和男性化的女性進入人們的視野,甚至成為熱點和爆料潛質的重點對象。
獵奇心理并不是當前的觀眾所特有的,它是人類一種普遍的心理,是一種對于比較另類、奇異的事物或觀念等所表現(xiàn)出的好奇和急于探究的心理,只是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和浮華讓這種心理更為膨脹了。流行文化的聲色感受、流行文化的直觀刺激、流行文化的絢麗形式在消費社會中層出不窮。性別錯位就是這種過度消費異化的結果。例如,2016年7月5日“武漢市區(qū)積水:女漢子肩扛男友過馬路”的新聞報道引人熱議。在武漢市區(qū)積水交通嚴重受阻的嚴峻形勢下,媒體為標新立異博人眼球,選取了女性的男性氣質爆棚行為作為噱頭。
熱播節(jié)目與角色的互動,擴大受眾范圍,增強涵化程度。愛奇藝獨家冠名播出的自制節(jié)目《奇葩說》,憑借著匯聚“奇葩”的看點,網羅各界演員、歌手、記者甚至職業(yè)辯手等在內的具有一技之長“奇葩”進行辯論賽。值得一提的是,節(jié)目中的不少選手是同性戀,雙性戀,甚至是性別流體,且節(jié)目中出現(xiàn)的辯題也大都是主流媒體不便進行公開討論的內容。大膽出位的角色給節(jié)目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收視率,節(jié)目的量身定制突出了出位角色的看點。
盡管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認為,生理性別,無論是男性氣質還是女性氣質,都是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的,是話語的產物,是異性戀霸權的產物,它是在性實踐和性別實踐中形成的。男女的概念就像身體與精神的概念一樣,是二元論的產物?,F(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跨性別者站出來維護他們的權力,他們是無法用男女性別的概念來定義的,但卻是真實的存在著的?!翱醿赫巍钡某霈F(xiàn)其實是動搖了人們根深蒂固的性別概念。在這種語境下不但女人是被制造出來的,男人也是被制造出來的,甚至是“美”的概念,以及“性”的概念,同樣是被制造出來的。也就是說“男性女性化”與“女性男性化”兩個現(xiàn)象本身就不是客觀的存在,帶有異性戀霸權的象征意。意義的編碼和解碼過程就是語言中的意識形態(tài)爭奪和斗爭。但至少在對政府對媒體掌有絕對控制權的中國,這二者由秘而不宣到曝光大眾的潛移默化過程,值得思考。
[1]麥克·摩根,詹姆斯·尚翰.涵化研究的兩個十年(上)[J].現(xiàn)代傳播,2002(10).
[2]喬治·格伯納,拉里·戈羅斯.與電視共同成長:涵化過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05(5).
[3]余慶華“偽娘”再現(xiàn)人性異化[J].新聞知識2010(11)
[4]維塞.社會性別的標準: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概念[J].國外社會科學,2003(4).
[5]尹嵩.新媒體時代話語權的博弈與權力關系的重構[D].沈陽:遼寧大學,2011.
[6]宋巖.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社會性別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