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偉 孟 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毛澤東民族思想的指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于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理論邏輯和內容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篇章,提出了豐富的民族理論,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初步形成。
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全國五十六個民族在黨中央的統(tǒng)一帶領下,正在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上不斷地奮進,這將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關系,從各族勞動人民的關系這一視角體現出來。其精髓就在于團結友愛和互助合作,而這正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因而要堅持“兩個離不開”思想,即“少數民族和漢族二者之間具有相輔相成和不可或缺的關系。”堅持民族平等原則就是要在政治上保障民族平等,在經濟文化發(fā)展上帶動各民族共同發(fā)展,逐漸縮小并消除各民族間實際差距與不平等。在當前將長期處于初級階段的現狀下,在民族發(fā)展問題上不僅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較強的長期性。這就需要盡可能地做到各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相互學習、相互進步,才能取長補短,推進民族地區(qū)改革開放,解放和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生產力。在注重社會物質財富創(chuàng)造的同時,盡可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將物質文化需求與精神文化需求統(tǒng)一起來,才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鄧小平民族理論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環(huán)境下,對于長期以來積累的實踐工作經驗的理論概括,充分借鑒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指導民族工作實踐的優(yōu)秀理論成果,回答了我黨應該如何帶領各族人民開展現代化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摒棄了社會主義時期民族任務的核心任務還停留在階級斗爭上的錯誤觀點,完成了對具體實踐中的左傾錯誤思想的撥亂反正,具有重大的創(chuàng)新意義。
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面臨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面臨人民群眾的新期盼,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集思廣益,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
為了更好地促進新型民族關系的鞏固和發(fā)展,江澤民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民族的重要思想,這些思修集中體現為“三個離不開”: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離不開;二是少數民族和漢族也離不開;三是各少數民族之間享有平等的權利且相互離不開。這就是對我國民族關系的深刻闡述和高度概括,而民族問題又是關乎發(fā)展的問題,“不僅包括了民族自身的發(fā)展,也包括了民族與民族、民族與階級、民族與國家之間關系?!倍@些都是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源所在。這是第一次在闡述民族問題的內涵中,把發(fā)展引入進來,解放思想,提供新思路。為促進民族的發(fā)展,對民族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重要性的認識要上升到鞏固與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高度。強調堅持民族宗教無小事,民族宗教問題處理不當或國外勢力干涉內政,極有可能導致國家分裂、政權垮臺、社會動蕩、人民遭受深重苦難。所以要處理民族問題要貫徹好、實施好黨的宗教政策。
江澤民關于民族的重要思想繼承了鄧小平民族理論的精髓,深刻把握了時代特征和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把發(fā)展引入民族工作中,豐富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
21世紀后,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既是戰(zhàn)略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國內外形勢出現新變化,民族工作出現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問題的解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十二個方面概括了我黨關于民族政策的理論。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問題的解決,只有將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唯一的道路,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并注重彰顯中國特色,才能更好地將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關系變得更加團結平等、互助和諧。胡錦濤同志在分析如何促進民族發(fā)展時,主要是提出“共同團結奮斗和繁榮發(fā)展”。這“兩個共同”,就是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致富路、小康路,并始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奮斗,并將科學發(fā)展觀全面地貫徹落實,將各族人民的發(fā)展擺在首位,在促進地區(qū)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為此而不懈努力。在一次講話中胡錦濤又豐富了其內涵,“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團結奮斗是我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繁榮發(fā)展,我國民族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薄叭齻€不容置疑”即“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作為黨處理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yōu)勢是不容削弱的?!睆娬{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這個基本經驗、基本制度、政治優(yōu)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努力奮斗在政治制度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民族團結教育要把“四個認同”的內容充分融入進去,通過自覺認同來提高思想覺悟,自愿主動地為促進民族團結而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拔鍌€維護”之間是彼此聯系、彼此促進的,維護社會穩(wěn)定,是從國家發(fā)展的大局出發(fā),穩(wěn)定則是發(fā)展的前提;維護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就是要保證法律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而不應該因為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無視法律、違法亂紀;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人為本;維護祖國統(tǒng)一,強調國家的領土主權神圣不可侵犯,對分裂國家的行為要依法嚴懲;維護民族的團結是提高民族凝聚力,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
胡錦濤民族發(fā)展觀是對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民族工作經驗的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涵蓋了當代中國民族實際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刻總結了實踐工作中的教訓和不足,也積極借鑒了理論指導實踐的杰出成果。
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新起點,從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高度,在“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下,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民族的重要講話,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深化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把當前民族工作面臨的背景概括為“五個并存”,即“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行,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提速但發(fā)展水平仍然較低;國家持續(xù)加大了對民族地區(qū)支持力度但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仍然較為薄弱;各民族之間的互動增多、交流頻繁但民族糾紛仍然存在;嚴厲打擊民族分裂活動取得成效但部分地區(qū)仍然出現分裂活動,擾亂社會治安?!背浞终J識五個并存的深刻內涵,也就掌握認清了民族工作的新常態(tài)。習近平在視察邊疆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狀況時,將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凝練為“守望相助”,并明確指出其具體涵義。“守,即守好祖國的大門,守好少數民族共同的精神園地;望,即站在高處遠望,謀求發(fā)展不能局限于自然條件、地域的限制,要眼光長遠,從全局出發(fā);相助,即從思想到行動,為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族人民要勁往一處使,共同奮斗。”這是邊處理疆民族與國家、與社會、與個人關系的重要理論指導。在論述民族團結問題上,習近平提出了“五個認同”的思想,強調通過“五個認同”培養(yǎng)和樹立人民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意識,發(fā)展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的系列講話涵蓋了民族工作的各個重要方面,從縱向上把握了歷史和現實的對照,從橫向上把握了國內和國際的區(qū)別,認準了前進的方向和道路,指導各族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同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