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新
德國地處歐洲心臟。它曾威蓋天下,續(xù)揚羅馬帝國的雄風;它曾長期分裂,無力抵御他者蹂躪。鐵幕就在此處拉開,冷戰(zhàn)又在這里結束,如今它是歐盟的發(fā)動機。德國的興衰榮辱牽引著周圍各個國家的命運,牽引著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命運。
身為劍橋大學國際關系史專家,英國歷史學家布倫丹·西姆斯深刻地意識到:如果說1453年迄今的歐洲歷史是一盤錯綜復雜的棋局,那么,要想下對棋路,關鍵就在于抓住棋眼—德國。圍繞德國的地緣政治,以點帶面,漸漸向往擴散、拓展,將英國、法國、奧地利、意大利、俄羅斯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國的歷史鋪展延伸,《歐洲》這部作品就得以擁有了龐雜而不紊亂、繁密而有頭緒的脈絡。
西姆斯說:“這本書將展示神圣羅馬帝國及其繼承國在歐洲權力均勢中的中心地位,并考察由此發(fā)展出來的全球體系,其中各個大國都有不同的戰(zhàn)略考量?!眹H政治中有一種很有名的理論,叫“現(xiàn)實主義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任何國家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權力最大化的愿望,尤其是任何大國都有修改國際現(xiàn)狀、擴張自己權力的意圖,這種意圖往往以損害別人的權利為代價?!稓W洲》主要展示的,就是德國民族主義的擴張欲望如何打破歐洲和世界的平衡,以及這種欲望如何受到遏制,還有其他大國如何為自身謀取利益的過程。
“誰能控制歐洲,誰就能領導世界。因此,我們奮斗的目標仍然是創(chuàng)造一個統(tǒng)一的歐洲,但是只有德國才能將歐洲聯(lián)結起來。”這是希特勒在1943年時說的。希特勒罪惡滔天,但不能否認他有不少卓見,這句話指出了德國在歐洲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神圣羅馬帝國的政治遺產是如此重要。從《歐洲》徐徐展開的歷史圖卷中,我們可以看到:英王亨利八世和土耳其的蘇萊曼大帝都想要奪取它,查理五世曾經擁有過它。從法王弗拉索瓦一世到路易十六,都在謀求奪取帝國的王冠,拿破侖也非常嚴肅地考慮過要成為那里的主人。而希特勒的野心通過德意志第三帝國展露無遺。事實上,從伊麗莎白一世、克倫威爾、馬爾伯勒公爵、俾斯麥,一直到后來的羅斯福、斯大林、戈爾巴喬夫,世界的目光一直聚焦德國。簡而言之,只要控制了德國,就控制了歐洲的中心;只要控制了歐洲,就將主宰整個世界。
這550年,德國始終站在風口浪尖。它也曾被他國覬覦、劫掠;它想要生存空間,卻陷于重重包圍;它想要往外擴張,卻帶給其他民族慘痛。德國的發(fā)展是如何與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相互交織的?德意志人是如何在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之間尋求自身定位的?德國反復經歷分裂、統(tǒng)一、再分裂、再統(tǒng)一的疼痛。它既表現(xiàn)為保守派與統(tǒng)一派的矛盾,也隱藏在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的爭論中。德意志帝國建立后,它又影響著從“大陸政策”到“世界政策”的轉變,并最終在所謂“1914年思想”的自詡中,讓新生的民族國家灰飛煙滅。在魏瑪共和國解體之后,納粹德國巧妙地用一個純粹的民族共同體和不斷擴張的帝國版圖,暫時減輕了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張力。但是,這種以極權和侵略為主要手段的解決方式,從根本上違背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德國最終自嘗苦果。在冷戰(zhàn)的背景中,德國的分裂是必然結果。兩個德國分屬不同陣營,民族統(tǒng)一似乎遙不可及,然而正是在這種沉痛的反省之后,兩個德國不約而同將自己定位于“歐洲的德國”,終于在1990年重新走到了一起。
德國的歷史教訓在于,它曾經把屬于自己的特性作為普遍真理,強迫其他民族接受,甚至不惜為此血腥屠殺。如今,德國已經承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多元性,并且正確地把自己在二戰(zhàn)后走過的道路視為普遍真理之下的特殊經驗,統(tǒng)一后的德國重新騰飛,并在歐盟的發(fā)展中擔當了舉足輕重的領頭羊。世事如棋局局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多種因素并存的復雜世界,可能是競爭關系,也可能是合作關系,也可能是競合關系。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做活這盤大棋?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共生共存,相依相伴。
【英】 布倫丹·西姆斯 著 孟維瞻 譯
中信出版社
2015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