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球正義的視角"/>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濤慕思·博格的羅爾斯批判
        ——一種全球正義的視角

        2016-02-26 20:49:32李望根
        學術交流 2016年6期

        李望根

        (華東師范大學 政治學系, 上海 200062)

        濤慕思·博格的羅爾斯批判

        ——一種全球正義的視角

        李望根

        (華東師范大學 政治學系, 上海 200062)

        [摘要]濤慕思·博格是當代政治哲學領域推動全球正義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對羅爾斯的批判為基礎,發(fā)展了一套獨特的全球正義理論,因而對羅爾斯的批判構成了他的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羅爾斯晚年的《萬民法》沒有采用《正義論》中的兩個正義原則,尤其沒有考慮國際不平等。相反,博格批判了羅爾斯理論的不連貫性,認為《正義論》的正義原則可以應用于國際領域,用來調(diào)節(jié)國際不平等。因而,博格的全球正義理論是一種基于世界主義立場的理論,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陷。

        [關鍵詞]濤慕思·博格;羅爾斯;全球正義;個人主義

        羅爾斯無疑是當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對當代政治哲學具有持續(xù)性的影響。他的經(jīng)典著作《正義論》的出版構成了一個重大事件,正是在《正義論》里他發(fā)展了一套適用于國內(nèi)社會的“作為公平的正義”的理論,作為政治價值與規(guī)范來規(guī)約社會的基本結構。在晚年,羅爾斯又完成了《萬民法》,將他的理論延伸至國際關系領域,用于處理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就理論連貫性而言,《萬民法》中的國際正義觀表現(xiàn)出較大的理論轉(zhuǎn)向。這種轉(zhuǎn)向使得眾多的學者批評羅爾斯,他的學生濤慕思·博格即為其中之一。與羅爾斯的國際正義不同,濤慕思·博格發(fā)展了一套自己的全球正義理論。羅爾斯在《萬民法》中雖然聲稱要建立一個現(xiàn)實主義的烏托邦,然而并沒有回答全球正義的性質(zhì)、正義的全球秩序之類的大問題,僅僅處理了自由主義國家應采取何種外交政策、自由主義社會與非自由主義社會如何相處等問題,拒絕把國內(nèi)的正義原則應用于國際領域。[1]濤慕思·博格不滿意于羅爾斯的這一立場,旨在論證羅爾斯為國內(nèi)社會所建構的正義原則同樣可在國際領域適用,可以擴展為全球正義。他的觀點與羅爾斯的國際正義論觀點的分歧由來已久,而且是根本性的。[2]237濤慕思·博格基本認同羅爾斯《正義論》的正義觀,并以之為基礎批判《萬民法》的國際正義觀,在羅爾斯的批判者中顯得獨具一格。

        一、純粹承受者導向的正義標準

        博格的博士論文即以羅爾斯為研究對象,他深信羅爾斯理論的正確性。[3]他在論文中就該理論的全球推廣應用進行了闡述,并與羅爾斯不斷進行相關的論辯。直到十多年后,他確信羅爾斯的理論存在一定的問題。羅爾斯的理論表達了一種博格所稱的“純粹承受者導向的正義標準”,這恰恰是博格所不能同意的。[4]2他在多篇論文中批判了羅爾斯的純粹承受者導向的進路,提出一種替代性的關系性正義觀,而這一進路將直接關系到博格思考全球正義的方式。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聲稱他的目標是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理論來取代傳統(tǒng)的功利主義。[5]18這也就意味著他反對后果論,支持義務論,然而他事實上真的反對后果主義嗎?這一點在學者中激起了廣泛的爭論。[6]至少在部分學者看來不是這樣。博格認為羅爾斯的“純粹承受者導向的正義標準”采用了一種廣泛意義上的后果主義的道德評價方式看待個人福利,這與功利主義有共通之處。

        博格所謂的“純粹承受者導向的正義標準”包括了三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后果主義。這種道德標準依據(jù)效果或后果來評判一項行為、方案或者制度。如果一項制度安排比起其它的候選項在落實后會產(chǎn)生更佳的效果,那么它將受到后果主義標準的青睞。第二個要素是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意味著它關注行為、方案或制度等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這些被評判對象只有在更有利于人時才是更可取的。第三個要素是規(guī)范個人主義。它強調(diào)關注個體的人,而且是終其一生的人。因此規(guī)范個人主義關注行為、方案或制度等被評判對象對每個個體生命的影響與作用。當然,社區(qū)、部落、種族、民族或國家等人群共同體也會有自己的利益與需求,然而它們并不具有根本的道德重要性,而只有派生性的價值。人類個體的利益才是根本性的,團體利益只有在個體認同它們時才顯得重要。[4]46“純粹承受者導向的正義標準”結合了以上三個要素。這種道德標準根據(jù)行為、方案或制度等被評判對象對個體的影響來對其進行排序,某項制度安排如果可以更好地促進人類個體的利益,它將會被優(yōu)先選擇。博格反對這種唯承受者論,是因為它只關心被評判對象(如一項制度安排)給承受者所造成的最終利益得失,而把其他的信息排除在外不予考慮。“唯承受者論僅考慮承受者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而沒有考慮承受者如何被對待;唯承受者論僅考慮承受者獲得多少利益,承擔多少不利,而忽視了這些利益或不利在因果鏈上到達承受者身上的方式。”[7]1742在博格看來,承受者如何被對待、如何受到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行為者施加影響而導致一件事情發(fā)生與行為者沒有阻止而導致一件事情發(fā)生,這兩者之間有著重要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常常遭到我們的忽略。舉例而言,美國在遭受了“9·11”恐怖襲擊之后,為了確保國土安全,開始對國內(nèi)公民實施更嚴格的安檢措施。即便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基本自由,然而它大大降低了可能的刑事犯罪率,從而確保了更大范圍的公民基本自由。只要嚴格安檢所導致的自由損失不大于因缺乏此類措施而可能產(chǎn)生的自由損失,那么唯承受者論傾向于兩害相權取其輕,更愿意施行嚴格安檢措施。羅爾斯在論述作為國內(nèi)正義論第一原則的平等自由權時明確指出,“如果公共秩序的解體會危害每個人的自由,而且如果限制良心自由是避免公共秩序解體的惟一方式,那么國家就可以限制公民的良心自由”[5]187,“當那些具包容精神者真心而理性地相信自己的安全、自由制度受到極端不包容分子的威脅,已經(jīng)岌岌可危時,他們可以限制那些不包容分子的自由”[5]193。羅爾斯的唯承受者論在這些表述中顯露無遺,這種傾向在博格看來有著嚴重的缺陷。承受者在羅爾斯那里只關心基本自由的損失程度,而不關心這些自由是以何種方式遭到損失的,不管它們是由于政府通過法律的正當程序還是由于沒有有效地預防犯罪而受到侵犯的。由于處于同一個政治共同體之內(nèi),我們制定并維持著社會基本制度,使彼此都受到約束。那么,政府通過法令政策造成的傷害比起政府沒有防止的同等傷害是更大的惡,因此消除這種惡具有更大的道德重要性。所以博格認為“唯承受者論只反映了承受者身份的觀點,而忽視了公民身份的觀點”,社會正義需要平衡這兩種觀點。[2]220

        羅爾斯的國際正義論也受到唯承受者論的影響。他在《萬民法》中并沒有給予國際經(jīng)濟正義足夠的重視,僅僅給出了一些規(guī)范國際關系的傳統(tǒng)國際法原則。[8]79通過批判唯承受者論,博格進而指出這一進路可能導致我們在國際經(jīng)濟正義上的錯誤認知,關系性的正義觀將是更有前途的方案。“作為規(guī)則的施加者,我們傾向于認為,我們藉著那些規(guī)則去施加于他人身上的傷害,與我們的規(guī)則沒能防止或者沒能減輕的類似傷害相比,前者具有更大的道德重要性。”[2]483如果我們考慮到國際社會中貧困發(fā)生的因果鏈,將促使我們實施更大程度的國際經(jīng)濟正義,改革當前不合理的全球制度秩序。

        博格以健康公正的論題來闡明他的主張。貧困與健康不良關系密切,它通常是健康不良的最重要因素。當前世界不平等極為嚴重,世界貧困觸目驚心,這種狀況受到極為復雜的因素的影響。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制度會影響收入的分配,國內(nèi)腐敗的政治制度也可能導致持續(xù)貧困的存在。除了國內(nèi)因素,國際制度與第三世界的貧困狀況脫不了干系,有時甚至通過影響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內(nèi)政策而間接地造成貧困。例如,在目前的WTO框架下,發(fā)達國家由于居于優(yōu)勢地位,在貿(mào)易談判中往往向第三世界的弱小國家強加不平等的條約與協(xié)定,這些條約與協(xié)定加劇了各國間的經(jīng)濟不平等。因此,發(fā)達國家所參與維持的全球制度對世界貧困的持續(x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造成了第三世界的健康不良狀況。根據(jù)博格的分析,就預防或減輕醫(yī)療狀況而言,受影響的人(病人)獲得多大的利益固然重要,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醫(yī)療狀況是如何發(fā)生的、我們是否導致了這種醫(yī)療狀況的存在。這意味著需要把關系性的因素考慮在內(nèi)。在沒有造成本國的醫(yī)療狀況的前提下,如果我們維持的全球制度導致了外國醫(yī)療狀況的發(fā)生,那么緩解與減輕外國人的醫(yī)療狀況無疑具有更大的道德重要性。現(xiàn)實情形恰恰如此,全球制度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第三世界的持續(xù)貧困,促成了這些地區(qū)醫(yī)療狀況的發(fā)生。從關系性正義觀的視角出發(fā),我們必須注意到發(fā)展中國家貧困的外部根源,從而把全球經(jīng)濟正義的關切提高到應有的地位。畢竟,世界貧困人口的現(xiàn)狀與作為全球制度的維護者和參與者的發(fā)達國家有直接的關系。

        二、非平等主義的萬民法

        羅爾斯的國內(nèi)正義觀內(nèi)含三部分平等主義分配正義原則?!捌渲械谝粋€原則是每個人對于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是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2)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5]237依據(jù)這些社會正義之公共標準,我們得以評判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否公正合理。在國際正義問題上,他卻沒有考慮這些平等主義分配正義原則,特別是拒絕采納與國家之間社會經(jīng)濟不平等有關的一種全球范圍的差別原則?;趪H政治經(jīng)濟的高度依賴這一事實,博格認為以上三種平等主義關切在全球范圍內(nèi)仍然是適當?shù)摹a槍α_爾斯對國際差別原則的否定,他特別論證說,一種全球正義的標準必須考慮國家之間的社會經(jīng)濟不平等。[9]

        在向國際領域擴展正義理論時,羅爾斯使用了兩次原初地位的設置,采用了一種兩階段的擴展策略,先在各個國家內(nèi)部就正義的公共標準達成一致使之應用于社會基本結構,然后代表各國人民的各方就處理國家間關系形成一些條約與協(xié)議。最終,羅爾斯認為,各自由民主社會將采納如下八條原則來約束、調(diào)節(jié)彼此間的關系。這些原則有各人民自由且獨立,并且尊重其他人民的自由獨立;各人民要遵守協(xié)議與承諾;各人民平等,它們簽訂那些約束它們的協(xié)議;各人民要互不干涉;各人民有自衛(wèi)權,但僅止于自衛(wèi)時才可發(fā)動戰(zhàn)爭;各人民要尊重人權;各人民在進行戰(zhàn)爭行為時要遵守特定的限制;對于那些處于不利狀況、無法建立一個合宜或正義的政治社會制度的其他人民,各人民負有一種援助責任。[8]79這一系列原則是羅爾斯用來規(guī)范國家關系的萬民法。與傳統(tǒng)國際法原則相差無幾的萬民法是這樣推導出來的:原初地位下第二次會議的各方是各人民的代表,他們關心各自國家的根本利益,而這種根本利益由在原初狀態(tài)下第一次會議所選擇出來的自由主義正義觀念來界定,他們作為理性的代表根據(jù)恰當?shù)睦碛芍贫ㄈf民法;與各國國內(nèi)正義觀吻合的萬民法盡管各不相同,但各國人民仍會在萬民法上取得一致。[8]74-77事實上,羅爾斯并沒有進行嚴格推導,只是羅列出一些國際法原則,并說自由人民和合宜的等級制人民都會遵守它們。

        博格對羅爾斯的這一推理過程進行了概括:每個代表所代表的人民只關心自己的社會如何按照自由主義的正義被架構,因此他們會采納不具任何平等主義要素的萬民法。羅爾斯對代表們的規(guī)定是他們只關心此事,因而他斷定只關心此事的代表們會采納萬民法。博格既反對這樣的規(guī)定,也反對這樣的斷定。[10]208就羅爾斯這一規(guī)定而言,它反映了羅爾斯的國內(nèi)正義觀與國際正義觀的不一致,一個合理的替代方案是“每個代表都假定被代表的人民的終極利益不僅在于國內(nèi)制度的正義性,而且在于成員的福祉(要超過使正義的國內(nèi)制度得以可能的福祉底限)”。[10]208羅爾斯的國際正義觀假定維持一個正義的國內(nèi)制度本身就是終極目的,只要達到這一底線要求即可,任何提高個體成員生活標準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他的國內(nèi)正義觀將個人視為道德關懷的終極單位,正義的國內(nèi)制度遠遠不是終極目的,它最終指向個人福祉。因原初地位的代表們關心被代表者的個人福祉,他們才在正義的國內(nèi)制度方面達成共識。在原初狀態(tài)的兩次會議中,第一次會議的各方代表國內(nèi)社會的個體成員制定適當?shù)恼x原則來規(guī)范國內(nèi)的基本制度,第二次會議的各方代表各個社會去制定萬民法。在《政治自由主義》中,羅爾斯指出被代表者具有三種高階利益:發(fā)展和運用正義感的能力、發(fā)展和運用善觀念的能力以及成功地落實自己所選定的特定善觀念。[11]由于代表們關切這些高階利益,他們才關切一個正義的國內(nèi)制度;在制定萬民法時,他們也應關切即將制定出來的萬民法是否能夠最好地促進那些高階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代表們不僅關心正義的國內(nèi)制度對委托人生活前景的影響,而且關心全球范圍內(nèi)如社會貧富差距等對個人生活前景的影響。所以,博格認為,全球原初狀態(tài)下制定萬民法的代表們更應被看作是個人的代言人,他們的關切不應局限于國內(nèi)的正義制度,更應關切生活于其中的個人,關切各個社會中的個人福祉,如個人對食物、健康、醫(yī)療等的愿望與追求。

        博格說即便上述羅爾斯的規(guī)定能夠成立,原初地位下第二次會議的代表們也不會選擇萬民法。而博格認為羅爾斯之所以斷定代表們會選擇不具有平等主義因素的萬民法,是因為他假設全球經(jīng)濟秩序的自由放任制度是一種自然、中性的分配方式。[2]201對于羅爾斯而言,全球差別原則是一項過強的原則,非自由主義社會未必會同意。這項原則意味著從他人所有物取走一部分予以再分配,再分配越多,它的要求也越高。羅爾斯對國內(nèi)差別原則與全球差別原則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一致。諾奇克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中將差別原則看作模式化的分配正義原則,它必然要求不斷進行再分配。維持再分配需要對天賦較高者征稅,這被他看作是強迫勞動。一種自由達到的持有狀態(tài)不會符合任何既定的模式,因而是一種自然的分配。[12]羅爾斯自然不會認可這種批判,無論是差別原則的分配方式還是諾奇克所謂自然的分配方式,都是無數(shù)種經(jīng)濟配置方式中的一種。任何分配方式都沒有優(yōu)先的特權,差別原則也就不是一種在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基礎之上的再分配原則。雖然差別原則在現(xiàn)實中沒有得以實施,但它和其他分配原則一樣都是要確定利益與負擔的分配方式。如果說差別原則對天賦較高者不利,那么自由放任原則對天賦較低者同樣不利。在涉及全球差別原則時,羅爾斯似乎采取了諾奇克式的處理方式,將全球經(jīng)濟的自由放任制度看作自然和中性的。國際差別原則過于嚴格,它要求從資源富余國家轉(zhuǎn)移財富,這些國家對碰巧位于其疆域內(nèi)的資源擁有無限所有權與絕對控制權。博格給出的回應是一種平等主義的分配方式對偶然受益于自然資源的社會不利,無限所有權的分配方式對偶然受害于自然資源的社會同樣不利。[2]203羅爾斯并沒有說明代表們?yōu)楹吻嗖A萬民法而不是更具平等主義要素的分配方案。當前的國際秩序使得富裕國家利用自身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實力去腐蝕與干涉第三世界國家內(nèi)部事務,加劇了國際范圍的不平等。只要代表們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不會選擇羅爾斯的萬民法。因此,在博格看來,代表們關切國內(nèi)的正義制度,更關切生活于其中的個人,當然會選擇一種更具平等主義要素的萬民法。

        三、純粹國內(nèi)貧困說

        羅爾斯之所以拒絕用全球性分配原則來規(guī)制國家間不平等,在于他對國際不平等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的認識。他認為,與一個社會繁榮相關的是公共政治文化而不是資源狀況。一個貧困國家的脫貧策略在于公共政治文化的改善,國內(nèi)狀況的逐步改善才能達成目標。[8]158貧窮國家經(jīng)濟長期發(fā)展滯后的原因或許是政府無能與精英腐敗。羅爾斯此種看法當然有其例證。比如,日本雖然資源匱乏,因較為民主的政治體制和良好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仍然繁榮發(fā)展。全球分配正義原則不可接受的地方在于在滿足了羅爾斯的援助責任之后,它仍然漫無目的地進行資源轉(zhuǎn)移以消除國際范圍內(nèi)的嚴重貧困與不平等。這種訴求在羅爾斯看來是頗成問題的。設想兩個這樣的國家:它們都是自由或正派的國家,具有大致相當?shù)呢敻慌c人口規(guī)模。第一個國家決定實施工業(yè)化并且積極進行人口控制;第二個國家喜歡田園牧歌的生活,任由人口增長。結果,數(shù)十年后前者的社會財富是后者的兩倍。由于這兩個國家都是萬民社會的成員,它們不在援助責任的范圍之內(nèi),第一個國家并不需要對第二個國家進行援助。援助責任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負擔沉重的國家建立正義的國內(nèi)制度,使其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內(nèi)部事務從而成為萬民社會的一員。即便援助責任目標達成,只要兩個國家間還存在嚴重不平等,全球性平等主義原則就仍然要求對富裕國家進行征稅來縮小貧富差距。正因此,羅爾斯區(qū)分了全球平等主義原則與援助責任,認為前者沒有一個終止點,因而是不可取的。

        然而,許多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并非(或并不僅僅)因為良好政治文化闕如。一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之原因極端復雜,公共政治文化或許只是眾多原因之一,羅爾斯卻誤以為是根本原因。他的這種“純粹國內(nèi)貧困說”遭到博格的反對。如果羅爾斯的分析成立,國際社會(尤其是發(fā)達國家)對貧困國家只需要履行援助的責任。不過,羅爾斯的說法似乎不能完全解釋當今世界貧困國家為何如此落后。當今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博格認為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xiàn)實原因,前者如殖民主義,后者主要是目前不公正的國際秩序。殖民主義的侵略活動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導致了第三世界國家長期積貧積弱,這種影響持續(xù)至今;另一方面使得西方國家掠奪了大量財富從而獲得了目前較高的發(fā)展水平。當前嚴重的經(jīng)濟不平等由來已久,縱然歷史上的殖民體系已然不復存在,經(jīng)濟差距還十分嚴重,甚至呈現(xiàn)逐步擴大之勢,而這些貧困國家的落后經(jīng)濟狀況無疑妨礙了它們?yōu)槠鋰裉峁┕哺@哪芰Α13]當前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也表現(xiàn)出不公正的一面。窮國富國的經(jīng)濟差距是一個既成事實,在國際經(jīng)濟交往中這種經(jīng)濟差距使得各國在貿(mào)易談判中所表現(xiàn)的能力、手段與技巧等相差甚遠。而此種秩序下建立的國際經(jīng)濟關系便具有壓迫的一面,但窮國卻被迫接受它。殖民主義與當前不公正的國際秩序共同擴大了經(jīng)濟不平等。在博格看來,國際借貸特權與資源特權是兩種極不公正的國際制度。這兩種國際制度的實質(zhì)在于:“任何群體,只要壟斷了某國的強制手段,國際社會就承認它是這個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合法政府,而無論該群體是如何獲得和實施權力的,也無論該國人民反對或支持它的程度。這樣一個事實不僅意味著我們與之談判,還意味著我們接受該群體統(tǒng)治該國人民的權利,更意味著我們同意該群體以自己國家借款(國際借貸特權),同意該群體自由地處理該國的自然資源(國際資源特權)?!盵2]435國際借貸特權意味著國際社會承認現(xiàn)任政府代表整個國家,并且可將巨額資金借予它們。借款的政府即便是一個遭到國內(nèi)大多數(shù)人反對的非民主政府,它產(chǎn)生了沉重的債務,后任的政府也需要負擔。國際資源特權使得統(tǒng)治者可以為所欲為,大肆出賣國內(nèi)自然資源,這些統(tǒng)治者與外國精英互相勾結,從而維持自身的統(tǒng)治,腐化了窮國的政治文化。許多窮國因這兩項國際社會賦予統(tǒng)治者的特權而舉步維艱??紤]到全球制度秩序的不公正,博格強烈建議對其加以改革從而改變窮國的不平等經(jīng)濟地位,他希望在萬民法中納入平等主義因素。出于緩解貧困的實際目的,我們或許需要一些可行的方案。而全球資源紅利(Global Resources Dividend)方案正是博格所構想的,這是一種針對自然資源以及廢棄物的征稅方案。[14]這一方案承認各國仍然對其領土上的資源擁有所有權與控制權,只是在開采這些資源時需要支付一定的紅利。這筆收益便被用來緩解當前的全球貧困狀況、解放全球窮人,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從而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那么,目前的當務之急在于避免傷害全球窮人,履行一種消極責任。它要求我們對當前的制度秩序加以改革,使得對世界貧困群體的傷害最小化。當然,依據(jù)羅爾斯分配正義之標準,當前發(fā)達國家應履行更多的援助義務;然而它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需要對廣大貧困國家轉(zhuǎn)移更多的資源。

        由于對國際貧困根源的認識不同,兩人分別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羅爾斯認同國內(nèi)貧困說,強調(diào)國家之間只存在援助責任。博格批判了羅爾斯的純粹國內(nèi)貧困說,指出國家貧困除了受國內(nèi)因素影響,還極大地受到當前不合理的國際制度秩序的影響,因此國際貧困需要全球性分配正義原則的調(diào)節(jié)來使其得以緩解。

        四、國家道德的立場

        在國際正義論上,羅爾斯極為重視各民族的利益,賦予了民族這一概念不應有的道德重要性。在國內(nèi)正義論上,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者;在國際正義論上,他似乎變成了一個社群主義者。羅爾斯將規(guī)范各國關系的規(guī)則與條約命名為“The law of Peoples”,然而我們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它們是應用于個人之間的法律規(guī)范?!皃eople”一詞在羅爾斯那里有特殊的解釋,翻譯起來也有些爭議,暫且譯作“人民”?!叭嗣瘛笔莻€集合的概念,是羅爾斯理解的國際關系行為主體,類似于傳統(tǒng)國際關系中國家的地位。為了強調(diào)與傳統(tǒng)的政治國家不同,羅爾斯才使用“人民”這一概念。國家通常是理性的,在國際政治中主要謀求對權力與利益的關注,傾向于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因此總是容易與其他國家產(chǎn)生競爭或沖突。而人民是一個具有道德內(nèi)涵的概念。羅爾斯從關于人民的政治性觀念出發(fā)來描述與界定人民,它是根據(jù)政治性的正義觀念組織起來的。具體而言,自由人民具備三個基本特征:有一個正義的立憲民主政府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的同情感使人民聯(lián)結起來以及人民要有依賴一種正義的政治道德的特性。[8]65-66人民既區(qū)別于國家,也區(qū)別于民族,被羅爾斯賦予了一種神秘的道德色彩。

        在制定萬民法時,原初狀態(tài)再次得到運用,代表各人民的各派在公平的條件下將原來在國內(nèi)社會所達成的自由主義觀念擴展為萬民法。各派代表此時將各自國家的利益置于首位,制定萬民法約束各人民的行為。*雖然羅爾斯在不同地方區(qū)分了人民、國家與民族等概念,但這里基本可以互換,所以筆者交替使用這些概念。羅爾斯的國際正義因而成了一種國家之間的正義,建立在國家道德的基礎之上。在國家道德學說(the “morality of states” doctrine)看來,國家是道德行為的主體。所以,羅爾斯在考慮萬民法時基本以民族國家為本位,從各人民利益出發(fā)制定規(guī)范國家行為的政策。雖然他也強調(diào)各人民需要尊重基本人權,但這仍然改變不了他重視民族利益的立場。

        博格質(zhì)疑了羅爾斯的“人民”概念,因為這一概念不是“足夠清晰和足夠有分量的,以至于它能夠擔當羅爾斯賦予它的概念角色和道德重要性”[2]186。既然人民與國家不同,它與國家所具有的固定邊界線自然不會重合。羅爾斯說現(xiàn)實主義的烏托邦是一個由各人民所組成的社會,然而到底什么樣的一群人構成了一個人民在羅爾斯那里并不清楚。博格指出羅爾斯既沒有說明一個人民是什么,也沒有說明如何區(qū)分不同的人民。如此重要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羅爾斯足夠的重視,這是博格認為人民概念存在的一個重要缺陷。[7]1743羅爾斯的國際正義論把人民作為道德考慮的終極目的,人民的利益則是要使自身成為一個維持正義的國內(nèi)制度的社會。人民的利益具有根本的道德重要性,個人的利益則顯得無關緊要,無法由人民的利益化約而來。代表們在選擇萬民法時僅考慮它對各國利益的影響,個人福祉似乎不在考慮范圍之內(nèi)。

        博格也不贊成羅爾斯的國家道德學說的立場,因為羅爾斯在國內(nèi)正義論中采取一種規(guī)范性的個人主義立場,而國際正義論中則拒絕這一立場,轉(zhuǎn)而注重民族國家的利益。這種差異在博格看來有待作出解釋。他不僅在國內(nèi)正義上持規(guī)范性的個人主義立場,而且在全球正義上持規(guī)范性的個人主義立場。在此意義上,他與羅爾斯的區(qū)別也是全球正義與國際正義的區(qū)別。博格也正是站在世界主義的立場上批判羅爾斯的。世界主義把所有人都看作是平等者。博格眼中的世界主義有著特定的含義與承諾:“(1)規(guī)范的個體主義(Normative Individualism):道德關懷的終極單元是個人,而不是其他一些集合體如家庭、社區(qū)、民族、種族等等。世界主義的道德評判標準也只考慮有關個人的命運及個人如何被對待的信息。(2)不偏不倚(Impartiality):世界主義的道德標準在處理這些信息時平等地考慮每個人類個體;不論這些個體是誰,都同等地評價、對待那些被包括進來的個人所遭遇的命運。(3)無所不包性(All-Inclusiveness):道德關懷的終極單元包括每一個人,并且世界主義的道德標準基于此信息作出自己的評價與規(guī)定。(4)一般性(Generality):每個人的這種特殊地位都具有普遍意義。因個人是道德關懷的終極單元,世界主義的道德標準所采取的規(guī)定和評價便對所有的個體與集體行動者都具有權威?!盵15]羅爾斯國際正義論注重國家利益,然而這種國家本位的立場并不會帶來個人利益的自動實現(xiàn)。相反,博格更加青睞于規(guī)范性個人主義立場。在國際原初地位中,只要個人利益得到締約者應有的關切,他們就會選擇有利于全球最不利者的規(guī)則,減少全球不平等。

        五、結語

        博格對羅爾斯的批判既包含了對他的正義理念本身的批判,也包含了對羅爾斯未能將正義理論擴展到國家邊界之外而進行的批判。唯承受者論的批判雖不否認羅爾斯以權利為基礎的正義理論的根本關切,然而它也指出了這種正義論述與功利主義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正義概念的這種理解可能導致這一狀況,即個人基本權利會受到侵犯,在缺失因果鏈的情況下無法得到有效糾正,不管這種權利是國內(nèi)社會中的個人權利還是國際領域中的個人權利。另一方面,羅爾斯將他的兩個正義原則限于民族國家的邊界之內(nèi),忽視了邊界之外的他國人民同樣根本的個人權利,這在全球互相依賴日益密切的時代顯得不合時宜。國家間依賴性越強,受分配正義約束的共同事務的領域也越大。[16]國內(nèi)正義的落實要以全球正義的框架為前提,二者至少需要取得某種程度的平衡。一國公民的個人生活前景不僅受到國內(nèi)的社會基本結構制約,而且受到全球制度秩序的極大影響。如果正義的界線止步于國家邊界,正義的對象只是公民同胞,正義無須考慮他國受影響公民的基本權利,那么這種正義無疑是極為可疑的。

        盡管博格深受康德與羅爾斯的影響,然而他的道德論證與他們相去甚遠。就全球正義的關切而言,他們采取了不同的進路。羅爾斯追隨康德,他們都將正義區(qū)分為不同的層次,把國內(nèi)正義與國際正義看作兩個領域。在不同層次上正義也要求不同,而國內(nèi)領域的要求明顯要強于國際領域的要求。博格則采取更為激進的立場,堅持徹底的規(guī)范性個人主義,拒絕這種國家主義的進路。[17]既然我們應把所有人類的利益都考慮在內(nèi),在全球范圍內(nèi)給予個人平等的尊重與關切就是全球正義的應有之義。博格對羅爾斯的批判為全球正義的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它也面臨著一些理論上的困難。一個最大的困難是國際社會的多元論事實。國內(nèi)社會尚且在善觀念方面存在深刻的分歧,何況更為復雜的國際社會各國家在語言、宗教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差異都極為顯著。這也正是仍有眾多學者為羅爾斯辯護的原因所在。從社群主義觀點來說,每個國家都是具有特定歷史文化的政治共同體。戴維·米勒(David Miller)強調(diào),正義原則適用于全體人類這一點并非顯而易見,正義受制于特定的背景條件,總是與特定社會或群體聯(lián)系在一起。社會正義與全球正義有著重要的差別。[18]全球正義絕非社會正義在空間上的簡單擴展,社會正義要求某種平等主義的正義原則,而全球正義卻不是此類原則適當修正即可達成的。我們固然承認當前存在全球正義問題,也希望緩解全球不平等的糟糕狀況,只是這一問題不是全球平等主義的問題。全球平等并不具有內(nèi)在的價值,之所以關切它,只是因為全球不平等會帶來不良的后果。國際政治的復雜現(xiàn)狀促使我們考慮不同國家的制度與文化差異,以及相似的社會正義原則是否適用于不同國家。羅爾斯在《萬民法》中即把將國際社會的國家分為五種不同類別,而它們所實行的社會正義(如果存在的話)各不相同。他甚至舉了一個假想的例子“卡贊尼斯坦”,它是一個合宜的等級制社會,是一個以穆斯林為主體的社會?;蛟S伊朗在某種程度上符合這一假想的例子。在社會正義觀上,作為等級制社會的伊朗與自由民主制的西方國家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等級制社會未必贊同規(guī)范性個人主義,也不會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道德地位?;谄渖鐣纳朴^念,自由主義社會的分配正義理念恐怕難以得到其認可與接受。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目前國際上自由主義的發(fā)達國家從不公正的國際制度中獲益極大,不發(fā)達國家是主要的受害者,它們似乎沒有更多的理由拒絕接受發(fā)達國家的援助、拒絕國際分配正義理念。最大的阻力反而來自那些富裕國家及其國內(nèi)人民。不發(fā)達國家也許不喜歡自由主義國家推廣的政治權利的理念,斥之為文化帝國主義,卻很少會反對國際經(jīng)濟正義。這大概是值得博格欣慰之處。

        [參考文獻]

        [1][新西蘭]吉里恩·布羅克.羅爾斯《萬民法》的研究現(xiàn)狀:批評與辯護(下)[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0,(12):69.

        [2][美]濤慕思·博格.康德、羅爾斯與全球正義[M].劉莘,徐向東,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Pogge Thomas W.Kants, Rawls and Global Justice[M].Ann Arbor: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3.

        [4][美]濤慕思·博格.羅爾斯:生平與正義理論[M].顧肅,劉雪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修訂版)[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6][加拿大]納維森 J.羅爾斯與功利主義[J].世界哲學,2011,(1).

        [7]Pogge Thomas W.The Incoherence Between Rawls's Theories of Justice[J].Fordham Law Review,2004,72(5).

        [8][美]約翰·羅爾斯.萬民法[M].陳肖生,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3.

        [9]Pogge Thomas W.Realizing Rawls[M].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Chapter 6.

        [10]Pogge Thomas W.An Egalitarian Law of Peoples[J].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1994,23(3).

        [11][美]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增訂版)[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68-69.

        [12][美]羅伯特·諾奇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M].姚大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99-208.

        [13]Pogge Thomas.Recognized and Violated by International Law: The Human Rights of the Global Poor[J].Leid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5,18(4):722-723.

        [14]Pogge Thomas W.A Global Resources Dividend, Ethics of Consumption[M].David Crocker and Toby Linden(eds).Totowa, NJ:Roman and Littlefield,1999:501-538.

        [15]Pogge Thomas.Cosmopolitanism[M]//Pettit Philip,Pogge Thomas.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Oxford:Blackwell,2007:316.

        [16]Koller Peter.On the Concept of Global Justice[M]//Mack Elke,Schramm Michael,Klasen Stephan,et al.Absolute Poverty and Global Justice: Empirical Data, Moral Theories, Initiatives.Ashgate,2009:108.

        [17]Mertens Thomas.International or Global Justice? Evaluating the Cosmopolitan Approach[M]//Follesdal A,Pogge Thomas.Real World Justice: Grounds, Principles,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Springer,2005:86.

        [18]Miller David.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Global Jus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16-18.

        〔責任編輯:余明全程石磊〕

        Thomas Pogge’s Rawls’ Critique——A global perspective of justice

        Li Wangge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Thomas Pogge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scholar in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who undertakes to promote global justic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ritique of Rawls, he developed a unique theoryon global justice, and Rawls's criticism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theory. Rawls in his later year did not adopt the two rules of justice advocated in A Theory of Justice, and even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in his The Law of Peoples. On the Contrary, Pogge criticized less coherence of Rawls’ theory and the justice in A Theory of Justice could be available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adopt to adjust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Therefore, Pogge’s global justice theory, as a kind of theories for cosmopolitanism, inevitably has some defects.

        Key words:Thomas Pogge; Rawls; global justice; individualism

        [收稿日期]2015-01-19

        [作者簡介]李望根(1986-),男, 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從事政治哲學和國際政治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D0-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6-0057-07

        免费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网站|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色先锋av资源中文字幕| 69a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二区三区四区太九| 亚洲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熟在线影院 |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精品粉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在线| 一本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亚洲视频天堂| 亚洲黄片av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黑人巨大跨种族video| 成人午夜免费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一| 久久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国产短视频的方法|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任你躁欧美一级在线精品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国产长腿丝袜av天堂| 女人的天堂av免费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二三区|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少妇高潮在线精品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亚洲t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草逼操爽视频网站| 美女不带套日出白浆免费视频|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pp| 亚洲一码二码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一级二级三级 | 福利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