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適]
?
讀書,為接受這人類的遺產(chǎn)
[胡適]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新出胡適文集《容忍與自由》。誠如書中胡適對為什么讀書之問的作答,讀這本書,讓我們得以跟隨他的腳步,從古代走到現(xiàn)代,從東方走到西方,一路上接受這人類豐厚的精神遺產(chǎn)。
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說到讀書的好處,“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意思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住豪宅,娶年輕漂亮的太太。諸位聽了笑起來,足見諸位對于這位哲學家所說的話不十分認同,現(xiàn)在我就講要讀書的其他原因。
為什么要讀書?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jīng)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jīng)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chǎn);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huán)境,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
我把以上三點更詳細地說一說。
第一,因為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知識遺產(chǎn),我們接受了這遺產(chǎn),以此為基礎(chǔ),可以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更在這基礎(chǔ)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人類之所以與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知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后人。
把知識和經(jīng)驗遺給兒孫有什么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F(xiàn)在學校里各種學科,如物理、化學、歷史等等,都是根據(jù)幾千年來進步的知識編纂成書的。自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畢業(yè),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們老祖宗幾千年得來的知識學問和經(jīng)驗。所謂進化,就是叫人節(jié)省勞力。蜜蜂雖能筑巢,能發(fā)明,但傳下來就只有這一點知識,沒有繼續(xù)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huán)境,沒有做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知識學問和經(jīng)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每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知識,那不是太麻煩嗎?所以人有了這知識的遺產(chǎn),就可以縮短工作,有余力做別的事。
第二點稍復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讀書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糊涂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yōu)榻?,讀書要戴眼鏡。不讀書,學問不能進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不能進去。
我十二歲時,各種小說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后,再回頭看,很多不懂。講到《詩經(jīng)》,從前以為講的是男女愛情、文王后妃一類的事,從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鏡去看,現(xiàn)在換了一副眼鏡,覺得完全不同?,F(xiàn)在才知道《詩經(jīng)》和民間歌謠很有關(guān)系。我們?nèi)绻馨迅柚{的文章,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時代的環(huán)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詩經(jīng)》里有一段說:“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在從前眼光看來,
覺得完全講不通,現(xiàn)在才知道當時野蠻人社會有一種風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獸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應。還有《詩經(jīng)》里“窈窕淑女”一節(jié),從比較民族學眼光看來,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社會的人,吃飯時可以打鼓彈琴,絲毫沒有受禮教的束縛。再從文法方面來觀察,像《詩經(jīng)》里“之子于歸”、“黃鳥于飛”、“鳳凰于飛”的“于”字,此外,《詩經(jīng)》里又有幾百個“維”字,這些都是有作用無意義的虛字,但以前的人從未注意及此。
書是越看越有意義,越多讀越能讀書?!赌印芬粫?,差不多各種學問都有,像光學、力學、邏輯學,以及經(jīng)濟學上的購買力和貨幣,幾乎什么都講到了,但你要懂得光學,才能懂得墨子說的光,你要懂得各種知識,才能懂得墨子。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除困難,應付環(huán)境,供給思想材料。思想可分作五步。吃飯拉屎不用想,但逢著三岔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huán)境,就發(fā)生困難了。走東或是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困難很多。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清,困難弄清。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決。讀書就是出主意,但主意很多,于是又逢著困難。主意多少要看學問多少,都采用也不行。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要想到這個方法能不能解決,若不能,那么,就換一個。第五步就是試驗。
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jīng)過這五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段??茖W家要解決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多經(jīng)過這五步。第三步到“如何解決”時,若無主意,便無辦法。這是因為知識不夠,學力不足,經(jīng)驗不豐富,所以到要解決問題時便沒有材料。
讀書是過去知識學問經(jīng)驗的記錄,而知識學問經(jīng)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否則,學問一點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涂起來。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xiàn)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什么原則去解決,后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shù)一倍一倍地增加,糧食是按照數(shù)學級數(shù)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chuàng)了物競天擇的學說。又譬如從前的人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來天文學家哥白尼卻主張?zhí)柺鞘澜绲闹行摹?jù)羅素說,哥白尼所以這樣解說,是因為希臘人已經(jīng)講過這句話,哥白尼想到了這句話可以解決這問題,便采用了。假使希臘沒有這句話,在六十幾年之后恐怕沒有人敢說這句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