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龍 劉金棠鎮(zhèn)原縣農技中心
?
鎮(zhèn)原縣荏子育苗麥后移栽技術
劉應龍劉金棠
鎮(zhèn)原縣農技中心
[摘要]文章主要總結了荏子的育苗移植栽培技術,包括了育苗、麥后搶墑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和收獲等內容,為鎮(zhèn)原縣的荏子生產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荏子育苗麥后移栽技術鎮(zhèn)原縣
荏子亦稱蘇子,別名“油葫蘆”,一年生芳香直立草本植物。具有耐旱、耐瘠薄、抗病蟲和適應性強的特性,在山地、荒坡地、塬地均可種植,在鎮(zhèn)原縣產量可達1125~1770千克/公頃。荏子出油率高,油質黃亮清澈,口感好,其根、莖、葉均可入藥,油渣也可做飼料和肥料。
長期以來荏子多采取春天直播的方法種植,田間生育期長,為改變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提高麥后復種指數(shù),增加油料作物面積和農民收入,經過積極探討,進行了麥后移栽荏子示范,移栽后的荏子苗成活率高、莖稈粗壯、產量高,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F(xiàn)將其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苗床選擇與處理
選擇土壤疏松肥沃、光照充足的空閑地做苗床,一般每畝苗床面積在60平方米左右。苗床應人工深翻,撿凈雜物、耙耱整平,在底部撒一層草木灰,用優(yōu)質農家肥和田間肥土400千克、過磷酸鈣5千克、尿素2千克充分混勻并過篩后倒入苗床內,整平踏實、澆透水,在苗床面苗床用500倍多菌靈溶液對土壤進行滅菌消毒。
2.選種、播種
選用籽粒飽滿、分枝能力強、抗病豐產的本地黑荏和灰色荏作種。
4月下旬和5月初,在種子晾曬后,用刀把苗床橫豎切成5平方米大小均勻的方塊,然后在小方塊中點種,每方塊播種2~3粒,播后覆蓋細土1~2厘米,在土表灑澆適量水,使得土表與種子充分接觸,便于出苗。為防止表土板結,可在土層上面蓋少許麥草,保證順利出苗。育苗時盡量稠播,為冬小麥收獲后帶土移苗留足荏苗。
3.定苗、培育壯苗
一般播種后5~7天即可出苗,若缺苗則馬上進行補苗,待株高2~3厘米或長出4片真葉時定苗,每方塊留一壯苗,結合定苗拔除雜草。苗床前期一般不澆水,如果遇到大旱則需一次性澆透水,發(fā)現(xiàn)苗色發(fā)黃和苗勢較弱時,可隨水追施尿素200克。后期嚴格限水,挖肥,以防徒長,形成高腳苗,一般控制苗高25厘米左右,達到株型茁壯緊湊、節(jié)間粗短、顏色深綠標準。
1.整地施肥
冬小麥收獲后及時深翻土地,每畝施農家肥3000千克、磷酸二銨10千克、尿素15千克耙耱鎮(zhèn)壓后等待移栽。如時間緊可直接移栽于麥茬地,待緩苗后中耕滅茬,疏松土壤,并追施尿素30千克/畝。
2.搶墑帶土移栽
選擇株形緊湊、葉片肥大、顏色深綠、株高15~20厘米左右的健壯苗進行移栽。移栽前天晚上應澆足起苗水,若田間土壤墑情差,應邊移栽邊澆緩苗水。移栽時應做到深挖淺栽,行距為50厘米,株距為45厘米,畝保苗約2400株。一般移栽宜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墑情差可適當澆水,地膜小麥收后直接在膜上移栽,后期管理同于大田栽培方法。
6月中下旬,結合鋤草淺中耕1~2次,7月上中旬荏子在分枝前,應追施尿素8千克/畝。在籽粒形成期若葉片發(fā)黃,植株弱小,可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并及時清除雜草和中耕一次。
由于荏子植株有特殊的氣味,病蟲害極少,荏子在移栽有時苗期出現(xiàn)蚜蟲,可用40%的樂果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發(fā)生灰霉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每7~9天噴霧防治一次。
荏子成熟較早,在10月上旬,當植株下部葉片開始脫落、葉片黃枯、籽粒變黑,就可以收獲,收獲方法是用鐮刀將植株從莖部割下后捆成捆曬干即可脫粒收貯。
參考文獻:
[1]鄭小平.麥后復種荏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yè),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