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楠
隧道不再是“黑”老虎
○魯楠
以前,修路如果遇到山,就需要開山辟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修路遇山不劈山了,而是采用了打隧道的方法。隧道保護了森林植被,但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
十一假期,孫小明同學隨爸爸坐旅游大巴去西部旅行,西部山區(qū)好美呀,世外桃源一樣的風光。
旅游大巴在公路上快樂地行駛,車內(nèi)不時傳出游客們歡樂的歌聲,可是也有讓人“恐懼”的事情——車窗外本來陽光明媚,風景如畫,可忽然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了。原來,大巴車駛進了公路隧道。游客們不時要經(jīng)受“駛入黑暗”的驚嚇,有的小孩子還被隧道里的黑暗嚇哭了。
孫小明同學心生奇怪:隧道里為什么這么黑呢?黑黑的隧道不但讓人害怕,行車也不安全呀!
大巴車上的游客開始紛紛抱怨“黑暗隧道”嚇人,還有人質問司機是不是選錯了路。司機很委屈地解釋:“道路沒有選錯,隧道黑暗真的與我無關。”
隧道管理者不舍得開燈,這是為什么?有筆賬一起算一算:我國目前共建成公路隧道大約一萬千米,每年公路隧道耗電量約300億度,耗電費超過260億元,相當于燃燒掉約1200萬噸標準煤。這還不算,隧道照明燈的建設費、維修費、管理費等多項支出,在這個錢數(shù)的基礎上再翻一番也不止。
天啊,原來隧道照明這么“燒錢”。
我國技術人員發(fā)明了一種名為“隧道定向反光環(huán)”的環(huán)保新產(chǎn)品。只要把這種反光環(huán)一排一排地安裝在隧道里,隧道照明就不需要再用電了,還保證汽車開進隧道時“光明一片”。
“反光環(huán)”是什么樣的照明神器?
第一招:反光環(huán)對光源很敏感,能快速“吸光”。比如你拿手電筒去照射它,它就能把手電筒的光都給吸收到自己的“身體內(nèi)”。
第二招:反光環(huán)吸收了光線以后,會快速高效反射到需要照亮的地方。
有的人會想,這不是跟穿衣鏡反光是一回事嗎,直接在隧道里裝大片的穿衣鏡不就行了嗎!其實二者不一樣。穿衣鏡的反光效率比較低,裝在隧道里反出的光仍暗弱,起不到照明的作用;而反光環(huán)是有“大腦”的,它用電腦控制,可以完成“智能反光”的動作,這項本領要比穿衣鏡沒有大腦的被動反光強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