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李紹中
(1.三亞航空旅游職業(yè)學院,三亞 572000;2.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廣州 511483)
高職院校信息化課堂教學的解決策略
黃霞1,李紹中2
(1.三亞航空旅游職業(yè)學院,三亞572000;2.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廣州511483)
自1993年美國政府正式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開始,信息化建設的浪潮可謂席卷全球,信息技術對工作、學習、生活方式均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教育信息化無疑將成為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力[1],教學信息化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已經對傳統(tǒng)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教學效率明顯提高。經過20多年的迅猛發(fā)展,信息化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從淺層的應用發(fā)展到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信息化已成為許多高職院校深化教學改革的又一重要抓手,而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主要陣地和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學信息化水平的主要依據[2]。但隨著應用程度的深入和層次的提高,在信息化課堂教學中,高職院校許多教師和學生均感覺到諸多的不適應,信息化教學裝備也不能滿足師生對信息化教學的需求,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所謂信息化教學,就是以現(xiàn)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xiàn)代教學方法的教學。信息化教學是將信息化技術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以實現(xiàn)數字資源建設、信息化支撐環(huán)境建設等與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有機整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促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信息化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協(xié)作與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3]。課堂教學信息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為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更加有效地呈現(xiàn)教學內容,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4]。在信息化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領路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信息所涵蓋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教學過程由講解為主轉變?yōu)橥ㄟ^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協(xié)作學習、意義建構等以生為本的過程;媒體不再只是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更是學生主動學習、意義建構、問題探究的認知手段,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xié)作學習、會話交流,甚至是仿真操作[1]。所以信息化課堂是對傳統(tǒng)課堂的重構和顛覆,它要求教師、學生角色重新定位,需求教學過程重新設計,同時也要求評價方式進行重新調整,它需要相應的信息化軟、硬環(huán)境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支撐,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信息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以及對課堂的良好駕馭能力。
2.1教師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對信息化課堂教學認識不到位
課堂教學信息化既是教學手段、方法的信息化,更是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變革。近段時間以來,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重點是專業(yè)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對教育技術與理論的重視程度不高,即使有些教師在教學信息化上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更多局限于技術應用層面。加之,高職院校教育技術人才匱乏,而且大都沒有專門的部門來負責教育技術工作,這塊職能一般都掛靠在網絡中心或教務處,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所以,許多高職教師對教學信息化的理解還停留在板書“屏幕化”、講稿“電子化”、資源“數字化”等膚淺的層次,教育教學觀念還沒有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無法將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應用能力遠遠不夠。另外,許多教師教學資源的制作能力僅限于PPT演示文稿,在開發(fā)具有互動功能教學媒體等高質量課件的能力上也有待提高。
2.2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一些學生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意見很大,許多教師也在努力探索教學方式的改革[5]。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在“翻轉課堂”教學方式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但以教師講授為主還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進入高職的學生仍舊習慣于“教師在講臺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習缺乏主動性,上課玩手機、睡覺的現(xiàn)象在高職院校課堂仍較為常見,難以適應信息化教學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2.3教學裝備與資源難以滿足信息化課堂教學的需要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已基本具備,它們大都建成了性能較優(yōu)、功能較全的校園網絡,部分學校還實現(xiàn)了校園的無線全覆蓋,教室、實訓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投影,許多學校還擁有自己的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智能錄播中心。各種為教學服務的信息化設備、平臺和資源雖然能滿足教學信息化的基本需要,但由于很多學校不重視信息化頂層設計,加之,教學裝備的研發(fā)、生產廠商以及學校負責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對教育、教學信息化需求把握不準,特別是缺少前瞻性,所以信息化裝備距離提供高質量、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化教學支撐環(huán)境仍然還有較大差距。例如,雖然建設大量的網絡課程資源,但優(yōu)質的、有吸引力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不多,使用頻率低;許多學校還沒有開通教師的教學空間和學生的學習空間;部分學校因設備維護不當,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網絡學習平臺在資源發(fā)布方面功能很出色,但教學過程管理功能不強,無法滿足網絡教學的需要;虛擬仿真軟件在教學中應用的面還非常窄,等等。
3.1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信息化條件下,完成數字化學習資源、平臺與信息化教學過程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與評價所需的能力,也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過程以改善教學質量的能力[6]。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成敗也主要在教師。教師作為課堂的設計、實施和管理者,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影響課堂信息化水平與有效性的關鍵因素。目前,許多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還停留在只會使用PPT進行輔助教學,遠遠不能適應信息化教學的需要。在信息化課堂中,教師不再是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按教材和課程標準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而信息時代教師是課程開發(fā)和教學研究的主體,運用信息化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編制教學軟件,促進課程向個性化、綜合化方面發(fā)展,實現(xiàn)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師投身課程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信息時代課程教學的研究水平,因此教師就由教材執(zhí)行者轉變?yōu)檎n程教學的研究者。為更好地適應教學信息化的需求,學校要通過培訓、講座、競賽等各類活動,提升教師獲取、加工信息的基本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教師熟練使用各種相關信息系統(tǒng)、仿真平臺和教學軟件的能力,提高教師設計和開發(fā)數字資源的水平,特別是加大教師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教師一方面要加強教育技術技能方面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要加強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育技術理論方面的提升[7]。
為不斷提高我校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以及數字教學資源的能力,引導教師養(yǎng)成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等方面自覺運用信息技術的良好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以及數字教學資源在我校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實現(xiàn)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并為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大賽培育、推選優(yōu)秀作品,自2011年起,學校每年舉辦一屆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大賽共設置5個比賽項目,包括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信息化課堂教學比賽、信息化實訓教學比賽、多媒體教學軟件(含多媒體課件)比賽和微課設計比賽。對于學校評選出來的優(yōu)秀多媒體課件和微課課件再推薦參加省里的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信息化課堂教學比賽的優(yōu)勝者參加省里的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同時,學校選派專業(yè)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參加《高等職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等國培項目,培訓回來的教師再通過講座的形式將培訓所學結合自己的教學應用,將信息化教學向全校推廣。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用”,和骨干培訓,全面推廣的形式,教師學習、使用教育信息技術的局面已基本形成,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明顯提高,近幾年,我校教師在省、國家的信息化教學大賽中,均取得良好成績。
3.2全面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
信息化教學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荧@得知識,從而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學習主動性。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全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過程,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信息化教學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與交互資源的過程,不僅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而且能手腦并用,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同一單位時間內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加快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速度,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快、更好地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體驗、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這種新型學習方式能否取得預期效果,取決于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從教學設計和實施都需圍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勇于探究為目的而進行,要讓學生“動”起來,要讓課堂“活”起來。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要通過精心設計課堂,充分利用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性地學習。
例如學生上課愛玩手機,可考慮將手機變成學習的工具,引入手機App來輔助教學。英語口語課,有的學生課堂不開口,課后布置的口語作業(yè)教師無法確定學生是否按要求完成,考慮到現(xiàn)在每個大學生都有手機,有微信,但學生大多將微信僅僅用于聊天,教師可利用微信查取課后英語口語作業(yè),每個學生通過微信語音發(fā)口語作業(yè)給教師,教師能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口語情況,并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音語調問題后加以糾正點評。學生們通過微信群和教師互動,也可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放在群內交流學習,學生的進步能夠及時被教師肯定并展示,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明顯增強。
3.3全面提升教學環(huán)境的信息化裝備和教學資源建設水平
信息化課堂教學需要相應的信息化環(huán)境做支撐,信息化教學裝備和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是有效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基本保障[8]。目前,學校信息化教學裝備的建設可謂方興未艾,智慧教室、未來教室的建設也正在蓬勃興起。在職業(yè)教育領域,數字化教學軟件等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將推動教學內容多元化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信息化教學裝備已經成為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教學資源管理、綜合實訓、在線學習、在線考試等。基于信息化手段,緊密圍繞教學內容系統(tǒng),有效地開展高質量的數字化教學活動是職業(yè)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教學裝備建設要考慮到為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服務,要讓教師廣泛參與到智慧教室的設計中,因為教師更清楚他們的教學方式需要什么樣的環(huán)境,需要什么的硬件和軟件支持。教學裝備服務提供商、集成商和學校信息化部門要廣泛、深入、及時了解教學改革新動向,了解一線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裝備、智慧教室的訴求,這樣才能真正開發(fā)、建設滿足教學需要、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讓信息化教學裝備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革,改變教學方法圍繞教學裝備設置的局面。
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效果較差,為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需要建設交互性很強的信息化教室。學校信息中心在了解到思政課的需求后,會同思政課部教師廣泛調研,認真討論研究,將思政課部信息化教室設計成三個子系統(tǒng):信息查詢與處理子系統(tǒng)、小組交互學習與研討子系統(tǒng)、教學評價子系統(tǒng)。在空間布局上,學生的課桌可以自由組合,每張課桌配備一臺平板電腦和一個麥克風,學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查詢、處理信息,麥克風方便學生討論發(fā)言,評價子系統(tǒng)可以讓教師和學生發(fā)布自己的觀點并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論、評分。通過對傳統(tǒng)教室的改造,適應了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需求,學生從“怕”上思政課轉變成“盼”上思政課,思政課教學效果也大大改善。
另外,我們的數學化教學資源建設要基于需求導向,而不是基于某一評價體系而建。在資源建設之中必須統(tǒng)籌規(guī)劃,要厘清建什么資源、怎么建資源、怎么管理資源、如何使用資源,要加大資源的整合力度,建設師生們真正需要的優(yōu)質資源。
教學信息化必將成為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動力。高職院校教學信息化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質量,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手段。要從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信息化教學裝備水平著手,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機融合和創(chuàng)新應用,切實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1]王釗.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教學信息化的設計與實施[J].職教論壇,2014(30):72-75.
[2]蓋克榮.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yè)教育技術,2015(26):18-21.
[3]王穎.高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學探索,2015(8):128-130
[4]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之一[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7):5.
[5]周堇言,吳東醒,付志文.高校學生信息化學習愿望和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6):40-42.
[6]胡曉玲.大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分析[J].現(xiàn)代遠距離教充,2012(6):67-72.
[7]左明慧.數字化校園環(huán)境下高校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探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23-24.
[8]謝幼如,王淑芳,董繼燕.教學設計的研究熱點與發(fā)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2):16-19.
Vocational College;Teaching;Class;Informationization;Strategy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Xia1,LI Shao-zhong2
(1.Sanya Aviation and Tourism College,Sanya 572000;2.Panyu Polytechnic Institute,Guangzhou 511483)
1007-1423(2016)22-0000-04DOI:10.3969/j.issn.1007-1423.2016.22.007
黃霞(1975-),女,湖南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數據庫及高職教育
2016-07-07
2016-08-05
教學信息化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已成為高職院校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而課堂信息化作為教學信息化的主要陣地,是教學信息化成敗的關鍵。由于部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學生探究式學習習慣沒有養(yǎng)成,加之,教學信息化裝備難以適應信息化教學需要,使得課堂信息化雖然面很廣,但應用水平還不高。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從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信息化教學裝備水平的解決策略。
高職院校;教學;課堂;信息化;策略
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No.QJY125131)
李紹中(1969-),男,湖南人,教授,研究方向為智能計算及高職教育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it has become a major starting point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s becomes essential battlefield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success.Since some teachers do not have enough capabilities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and students do not develop good inquiry habit,further,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cannot meet modern information teaching requirement.Therefore,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s in low level even it is widely used in class.To solve above problems,articulates how to help teachers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addresses student initiatives in studying and provides solution to enha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