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中
李建軍
王兆勝
?
朱馬拜小說四人談
由作家出版社、新疆文聯(lián)《西部》雜志社主辦,塔城市委宣傳部、市文聯(lián)承辦的朱馬拜·比拉勒作品研討會,于2015年8月28日在塔城市舉行。來自北京、新疆烏魯木齊以及伊犁州、塔城地區(qū)的三十多位評論家、作家,圍繞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朱馬拜·比拉勒的長篇小說《光棍》和中短篇小說集《黑駝》,進行了深度研討。
朱馬拜·比拉勒,哈薩克族,1941年生于新疆塔城地區(qū)額敏縣,十五歲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近六十年來用母語創(chuàng)作出版了七部長篇小說、八十多個中短篇小說和大量的散文隨筆作品,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少數(shù)民族作家。同時通過翻譯,在漢語世界擁有可觀的讀者群和一定的影響力。已譯成漢文的有長篇小說《深山新貌》《原野飛雀》《寡婦》《光棍》和中短篇小說集《藍雪》《黑駝》。
研討會由《西部》總編沈葦主持。原新疆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西部文學》主編陳柏中,新疆文聯(lián)副主席、新疆作協(xié)副主席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李建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編審、文學部主任王兆勝在會上作了重點發(fā)言,他們對朱馬拜的小說創(chuàng)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以下是四位的發(fā)言全文。
——編者
陳柏中
在新疆多民族當代文學中,朱馬拜是一位勤奮的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開拓型小說家,也是最早把生態(tài)視角引進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行者。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就寫出了《再見吧,你這個倒霉的祖?zhèn)鳂I(yè)》《生存》《朦朧的山影》《天之驕子》等草原生態(tài)小說,不僅敏銳地反映了草原生態(tài)慘遭破壞的嚴重性,而且揭示了自然生態(tài)危機和人的精神危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些作品在當時具有一種驚世震俗的前衛(wèi)性,在今天也仍不失其現(xiàn)實的警戒意義。
最近,我又讀到他的被譯成漢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光棍》(原名《同代人》),深感他在生態(tài)小說的領域又有了新的大膽嘗試和突破。這里,主要從生態(tài)理念的角度談談我初讀時的突出感受。
首先,作者把目光由草原轉向了城市,由歷史文化轉向當下現(xiàn)實,把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社會生態(tài)的混亂和人的精神生態(tài)的失衡聯(lián)系起來描寫,著重探索造成生態(tài)危機的社會思想文化根源,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感和憂患意識。小說主要借主人公卓拉曼大半天的經(jīng)歷,他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寫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轉型期某個邊疆小城的種種社會亂象,展開了一幅幅極現(xiàn)實又極荒誕的生活圖景:盜竊成風,詐騙、賭博、賣淫等沉渣泛起;甚至連商業(yè)局干部也靠走私發(fā)財,竟讓他的中學生女兒以色相招攬生意;最早入黨的退休官員,搖身一變成為念經(jīng)的“毛拉”,借宗教的名義斂財致富;學校和醫(yī)院成為“吸錢機器”,連救命的血漿也成了私下交易、弄虛作假的“商品”;他所在的機關單位機構重疊,人浮于事,爭權奪利,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而由于政績工程或決策失誤帶來的種種生態(tài)災難,卻無人負責,也無須負責……作者用一個個生活故事,連綴成一幅全民皆商、光怪陸離的社會長卷。
面對種種社會病態(tài),卓拉曼一開始歸罪于像“飛蝗”一樣的流動人口,他們已成為這個城市居民的大多數(shù),而他們對這片土地缺乏責任心,沒有建設家園的長遠打算,才破壞了這個邊疆小城的平靜和安寧。但他又覺得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又怎么能捆住這眾多謀生者的手腳?于是他又海闊天空,胡思亂想,一會兒感到“生育那種玷污自己清白祖名的后人,無疑是給人類埋下了毀滅世界能量的核炸彈”;一會兒又“歸咎于經(jīng)濟的不發(fā)達和法律的軟弱”,甚至“怪罪到了掌握一方命脈者的軟弱上了”;一會兒又覺得由猿猴變來的人類,早已背叛了“造物主”的初衷,喪失了起碼的敬畏和感恩之心,應該讓他們“回歸”到與野獸為伍的遠古時代……這里作家借主人公不斷閃回的思緒,實際上已觸及到這種社會病灶的近因和根源,那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突然涌
來,一個物質至上的消費主義時代的來臨,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貪欲,不擇手段的無序競爭和利益沖突,滋生了種種社會的腐敗和混亂,把金錢當作信仰的價值取向,沖破了千百年形成的善惡標準和道德底線,而人的精神世界中價值觀的蛻變,又反過來加劇了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的嚴重失調(diào),這就是問題的癥結。
當然,生態(tài)危機是一個早已存在的全球性的根本問題,是資本主義的工業(yè)文明,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更是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傲慢人類貪得無厭地掠奪和榨取自然資源而遭到的必然報應。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已預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78頁)很多發(fā)達國家都經(jīng)歷過也還在經(jīng)歷著這樣的生態(tài)災難。而以哈薩克人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小城,還保留著游牧文明的生活習俗的偏遠地區(qū),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遭遇這種所謂“市場化”“全球化”的沖擊,自然會引起人們心態(tài)的極大痛苦和震蕩。作為小城知識分子的卓拉曼對此特別敏感,也特別不能容忍,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作家敏銳地寫出了這個小城社會生態(tài)和人的精神生態(tài)的變異,表達了他對“那個朦朧的未來世界”的“擔心和憂慮”,這正說明作家超人的膽識和開闊的世界眼光,更有敢于擔當?shù)呢熑涡?,和深愛家鄉(xiāng)這片土地和人民的赤子情懷!
其次,價值觀的失范和迷誤是人類精神危機的核心內(nèi)容,這不僅表現(xiàn)在物欲膨脹、金錢至上的諸多人群身上,同樣也表現(xiàn)在卓拉曼這樣的知識分子身上。卓拉曼是我國哈薩克族的第一代大學生,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因初戀情人隨父母遷居鄰國,“文革”中一頂“里通外國”的桂冠,讓他十年青春只能在牢中荒廢。但這位既受哈薩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又有現(xiàn)代知識和眼光的知識分子,人生的挫折和不公并沒有改變他善良、正直、善思考、愛幻想的本性,他堅守著傳統(tǒng)的道德觀,支撐著父兄留下的破碎家庭,更以敬業(yè)精神主持著一家理論刊物,讓他在這個地區(qū)有一定聲望。當他面對社會的種種怪病和感染了病菌的人群時,總會有一種強烈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似乎被一種難以察覺的氣味包圍,心里發(fā)潮有嘔吐感,爆發(fā)出一陣寒戰(zhàn),打出一個噴嚏來。小說反復渲染這個細節(jié),暗示著卓拉曼對社會的異變現(xiàn)象極為反感和厭惡。但是作為有七情六欲的凡人,生活在這個金錢萬能、物欲膨脹的環(huán)境氣氛中,他不可能不受到污染,慢慢看清了所謂“關系學”“潛規(guī)則”的妙用。他曾為一個包工頭拉過生意,得到一臺洗衣機的回報。他更禁不起白蝴蝶的色相引誘,動用人脈關系,為她解決學歷和職稱問題。作為體制內(nèi)討食的公務員,他既對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的貪腐者又恨又妒,但在經(jīng)濟利益驅動下又把刊物當作“搖錢樹”,做起了先富起來的“發(fā)財夢”。卓拉曼是一個充滿內(nèi)心沖突以致人格分裂的人物,他的精神狀態(tài)正表現(xiàn)了價值觀的失范,這在知識分子中具有普遍意義,遠遠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讀者從這個人物身上看到了周圍不少人也包括自己的影子,從而引起警覺和反省——這或許就是這部作品的藝術力量。
作品的另一條重要線索是卓拉曼和情人白蝴蝶關系的變化。作為情和欲雙重饑渴的單身漢,他陷入白蝴蝶的“蜜罐”無力自拔,這也是他感情世界的軟肋。盡管他摸不準變化莫測的女人的內(nèi)心,但還是一次次滿足她的要求,還幻想著和這美貌的有夫之婦結婚成家。直到白蝴蝶對他失去興趣,用一縷頭發(fā)偷換了他用僅有積蓄購買的沙金后,另攀高枝,棄他而去。面對白蝴蝶的振振有詞,他無言以對,頹然癱倒在椅上。這恰好表現(xiàn)了主人公在婚戀觀上的幼稚和
混亂,才使他處于極為無奈和尷尬的境地。
作為另一個貫穿人物的白蝴蝶也是朱馬拜小說中一個新的形象。在他過去的作品中,曾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善良、溫柔、包容、具有愛心和柔情的女性形象,她們幾乎和自然、土地渾然一體,成為這個草原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母性力量。而美貌、善變、工于心計的白蝴蝶則以“渴望自由的新時代女性”自居,她不滿丈夫的窩囊和粗暴,產(chǎn)生報復男人的念頭;她把女性的色相和婚外情當作利益交換達到個人目的手段;她這樣做,與其說是傷害男人,不如說是扭曲和損毀了自己。正如女權主義者馬克斯·舍勒指出:在“男權社會”里,“有女性味的女人則只好處于與‘賣淫’只有一步之隔的境地”(《資本主義的未來》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98頁)。這種性的商品化,兩性關系上的錯亂,正是純正而美好的愛情價值的失落,也是和社會生態(tài)危機同步產(chǎn)生的突出現(xiàn)象。作者借白蝴蝶這一人物,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愛情觀的錯亂,而且是人際關系淹沒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人間的美好感情和道德情懷被唾棄被褻瀆的深層次社會問題。
《光棍》在藝術結構和藝術方法上也有著獨特的探求。它把廣闊的時空、社會的生態(tài),濃縮到一個人半天的經(jīng)歷和見聞、回憶和思考之中,具有強烈的主觀性、抒情性和理性化傾向。它突破了小說要有貫穿全篇的完整故事,要塑造個性化人物形象這一常規(guī),而是突出寫主人公的精神狀態(tài),寫他“心事浩茫連廣宇”的內(nèi)心世界。出現(xiàn)在主人公記憶和聯(lián)想中的小城人物故事,大都可以獨立成篇,但連綴起來又構成了作者思考生態(tài)危機的種種元素。小說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觸及到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宗教、倫理等諸多領域,可謂五光十色,包羅萬象,我們讀懂的或許只能是“冰山一角”。
從小說文體的類型看,《光棍》可作多種解讀。我之所以把它看作探索性的生態(tài)小說,因為它自始至終貫穿著生態(tài)視角,寫的雖是邊疆小城的人事,而面對和思考的卻是整個人類的生存困境和地球這個共同家園的生態(tài)危機,呼喚人類的智慧和良知,引起驚覺和療救;這正是全書的出發(fā)點和歸結點,從“開篇禱文”和“結尾禱文”可以明顯看出來。當然,就這部書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特別是揭示政治體制的種種弊端來看,也可以把它看作社會政治小說;從他寫一個人半天的生活流程和心理流程的藝術方法來看,也不妨稱之為“類意識流”小說,等等。這正說明這部書是一種大視野的開放性的全方位寫作,值得我們作多方面的探討,在我國多民族當代文學中也應該有其獨特的地位。
李建軍
閱讀朱馬拜,驚喜而愧怍。他寫了幾十年,發(fā)表了很多作品,影響也不可謂不大,而我卻遲至今年八月,才讀到了他的作品——長篇小說《光棍》和《黑駝》《藍雪》兩個中短篇小說集,才認識到了他的成就和價值。
《光棍》的結構頗具匠心。作者在主人公卓拉曼一天的活動時間里,展示了他幾十年漫長而紛雜的人生圖景。卓拉曼很有才華,也很善良,但卻幾乎事事處處都很倒霉。讀大學期間,他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平一樣,體驗過饑餓和屈辱的滋味。他很招姑娘們喜歡,但在愛情上總是被動和不幸的——第一個多情的、棄他而去了遠方國度的姑娘,帶給他的是十年可怕的牢獄生活;壞心腸的白蝴蝶,對他沒什么真情實意,只是一味地利用他達到自己的目的。哥哥早亡,撫養(yǎng)幾個侄子成了他無法推脫的責任,然而,讓他沮喪的是,這些孩子全都不成器,“他的一片好心就像倒在沙丘上的水一
樣不見回報”,盡管如此,他仍然按照“千百年來的道德觀念”,盡著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同樣讓卓拉曼不自在的,除了個人的情感生活,還有外部的社會生活。他不會投機鉆營,也不懂“關系學”,所以,只能長期當一家理論雜志的主編。不過,這種游離的狀態(tài),卻有利于他成為冷靜的觀察者和見證者,正是從他的經(jīng)驗和觀察里,我們看到了社會秩序的混亂,看到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和異化,看見了自然環(huán)境和道德環(huán)境的破壞:草原被破壞了,人心也荒蕪了——“那些牧民和市民之間的往來關系都要用金錢來衡量。如果沒有錢也沒有權,即便是父子之間也開始冷淡了”。在充滿反諷意味的描寫里,在充滿幽默色彩的敘事中,朱馬拜深刻批判了權力的腐敗,真實地揭示了“大躍進”等荒誕的現(xiàn)實。長篇小說的許多地方(例如第二十章),都使人聯(lián)想到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像路遙著名的長篇小說一樣,他的這部作品也是一部風格別致、深沉厚重的史詩。
朱馬拜的短篇小說成就更高。他的《藍雪》《白馬》《網(wǎng)》《渴望》《皮籠套》和《棕牛》等短篇小說,精致完美而又樸素自然,仿佛暖日下的藍田玉,氤氳著迷離惝恍的輕煙,給人留下?lián)u曳多姿、嫵媚可愛的深刻印象。一篇《藍雪》,短小精悍,耐人咀嚼,價值千金,堪稱經(jīng)典。它使人想起梅里美的《馬鐵奧·法爾哥尼》,想起契訶夫的《萬卡》,想起海明威的《乞力馬扎羅的雪》,想起汪曾祺的《陳小手》。但是,它比梅里美更溫柔,更有人情味;比海明威更明朗,更容易理解。就心情態(tài)度和精神氣質來看,他更接近契訶夫和汪曾祺——他像他們一樣,是溫和而低調(diào)的人道主義者。朱馬拜是中國當代作家中當之無愧的短篇小說大師。
他的小說洋溢著一種鎮(zhèn)定的樂觀主義精神,總是以詩意的方式表達著對人類和世界的祝福。為此,朱馬拜一反二十世紀最為流行的悲觀主義傾向和嬉皮士式的解構主義沖動,勇敢地建構了一種“反悲劇”的敘事倫理。也就是說,他要以莊嚴而美好的方式,在自己的小說中表達對毀滅力量的抗爭,對人類善良心性的肯定和信任的態(tài)度。他以高度的自信和完美的效果,敘寫了人類在戰(zhàn)勝不幸、擺脫苦難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胸懷。例如,在《藍雪》里,他寫了對喪夫才十月便偷情的年輕女性和
他的“心上人”的“嗆水”懲罰儀式,但是,在這“使人毛骨悚然”的過程中,“竟沒有一個人出言辱罵什么,更不見‘劊子手’動手打他們”。懲罰是象征性的,寬恕是實質性的,一個月后,這個守寡不久的女人就幸福地與自己的“心上人”結婚了,阿吾勒(自然村落)的所有重要人物都來參加他們的婚禮了——他們?yōu)樾吕珊托履镒8?,“在座的人們個個品嘗了洗過銀戒指的蜜糖水”。在《少婦》、《一對外婆》和《遲融的冰凌》等小說里,這種充滿仁慈精神和樂觀態(tài)度的“反悲劇”敘事,也都表現(xiàn)出同樣巨大的美學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
朱馬拜的寫作技巧和修辭意識都極為成熟。朱馬拜有第一流的情節(jié)結構能力,能夠將小說寫得波瀾不驚而又跌宕起伏。他的反諷技巧也表現(xiàn)出一種不動聲色而又入木三分的力量。例如,對“書記媽媽”的反諷敘述,就令人印象深刻,使人聯(lián)想到《史記》中的《萬石君傳》。他善于使用對照、隱喻和象征等藝術手法。陳柏中先生準確地指出,朱馬拜的小說“把寫實和象征結合起來,具有明顯的表現(xiàn)性、暗示性、隱喻性,努力超越特定題材的表層意義”。雖然,朱馬拜也用一般意義上的比喻,而且隨手拈來便成妙譬,例如“時代的長鞭”“被扇了一巴掌的馬蠅”“屁股上插一截草棍放飛的牛虻”等,但是,他更擅長使用的,卻是一種我稱之為“事喻”的修辭技巧,即在有一定長度的敘述和描寫中,建構一個比喻事象。例如,在《光棍》中,他這樣寫道:“有一種發(fā)芽早、干枯得又很晚的叫蕁麻草的植物,總是先于其他植物占據(jù)高位用寬大的枝葉遮住陽光,不讓四周的矮草同樣享受陽光,同時又靠龐大的根系先于其他植物吮吸土地的養(yǎng)分。在自由開放的如今,社會上的確有不少像蕁麻一樣身高根壯不給其他弱小者活路的一方土霸?!边@種“事喻”,比一般的比喻更復雜,也更有意味。
再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的“愧怍”心情這個問題上來。其實,這也是所有當代文學史寫作者應有的不安心情。我在朱馬拜閱讀上的嚴重的無知狀態(tài),可能表征著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對“中國文學”的理解上,甚至在“當代文學史”的編撰方法上,也許都存在嚴重的意識和方法上的錯誤。是的,我們對當代文學的閱讀和研究,缺乏一種多元而包容的整體意識。我們不該將關注的焦點僅僅局限于漢語寫作,更不該將注意力只集中在那些已經(jīng)失去創(chuàng)造力、不斷自我重復的“著名作家”身上。我們應該將兩岸三地的文學,將各民族、各語種的文學,甚至將旅居海外的華人作家(我們的布羅茨基和納博科夫們)的寫作,都納入到一個多元的文學史敘事體系中來,從而完整地反映整個“中國的”而不是局部地區(qū)的文學風貌。我們應該像阿格諾索夫主編的《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史》那樣,根據(jù)作家成就的重要程度,來選擇敘寫的作家和作品,來建構文學史的敘事方式,這樣,各個地區(qū)和各個民族的文學,就會被以公平而可靠的方式,包容到一個更完整的文學史結構中來。這樣一來,像朱馬拜這樣的代表新疆地區(qū)、代表哈薩克語種文學的經(jīng)典經(jīng)驗,就有可能不再被嚴重忽略了。
王兆勝
近現(xiàn)代以來,由于受到唯物主義和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更崇尚“懂”與“知”,于是現(xiàn)實主義成為主潮,知性與智性得以突顯。不過,“不懂”與“不知”卻受到忽略、遮蔽甚至批判,從而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簡單化、表面化、直線思維,尤其失去了“神秘感”,這是一個文學被暴曬的過程,
明晰與光亮有之,但干脆與皺褶卻留不住生命的風姿綽約。朱馬拜小說在此具有突破性意義,它既有關于“知”的現(xiàn)代性追問,又有關于“不知”的大量留白,還有對于“不知”的知的神奇的向往。
邊地社會轉型的苦索
當前,中國作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過于沉湎歷史敘事或自我的小天地而不能自拔,少有直面現(xiàn)實尤其是對于中國社會重大轉型進行探索者,這既與興趣有關,也關涉作家的能力和水平。朱馬拜雖身處邊地,又是哈薩克族作家,但他卻能直面現(xiàn)實,透過邊地的光影,思考中國社會轉型所面臨的困局,也思考人類的發(fā)展及其命運。
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規(guī)。政府應依據(jù)共享經(jīng)濟的內(nèi)在運行規(guī)律和市場特征,分析共享經(jīng)濟發(fā)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完善法律法規(guī),并支持和引導企業(yè)對共享經(jīng)濟進行有效規(guī)范。以“共享雨傘”為例,針對未按時歸還、造成不同程度損壞的使用者應制定何種程度的懲戒制度,這些問題都是現(xiàn)階段值得我們深思的。另一方面,政府要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模式。政府應以包容性監(jiān)管和多元化理念創(chuàng)新共享經(jīng)濟監(jiān)管模式,走進市場、深入群眾,適應時代發(fā)展,為共享經(jīng)濟提供高質量發(fā)展的熱土。
一是權、錢、性對于人性的腐蝕。關于這一點,在近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并不缺乏,朱馬拜小說的特殊之處在于:他揭示了其普遍性、結構性、世俗性,以及無以言喻的毀滅性力量。作為權力場的官場是如此,作為具有神圣之所的醫(yī)院、學校、文壇是如此,作為寓含著愛的家庭、婚姻也是如此,仿佛是暴虐的狂風寒潮早襲了稚嫩的幼苗,權、錢、性一下子改變了世道人心,讀之令人瞠目結舌。有趣的是,朱馬拜筆下的光棍形象既是對于權、錢、性異化進行批判的一把尺子,他本身也逃不脫被異化的局限,這是小說關于異化問題的深刻之處。還有,在如此徹底的批判底下,朱馬拜并沒有絕望,而是有光亮閃現(xiàn),《光棍》中少壯派領導A是如此,光棍那個懂事的侄女是如此,光棍面對保管員漂亮能干的妻子所表現(xiàn)的溫暖和正氣是如此。這就避免了類型化小說的絕決態(tài)度。
二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問題。朱馬拜筆下為我們展示了哈薩克民族獨特的風土人情與風俗習慣,然而在經(jīng)濟大潮下它卻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如何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進行選擇,這在作家筆下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詛咒》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所展示的二元對立是撼人心魄的,面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人們是如此焦慮、迷茫與無奈,甚至絕望。到目前為止,除了朱馬拜小說,我們較少從其他作家那里看到關于時代轉型面前哈薩克民族的艱難選擇。即使放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轉型的小說敘事中,朱馬拜小說也有不可忽略的啟示意義。
三是自然與文化生態(tài)問題。朱馬拜是一個生態(tài)意識很強的作家,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等的強烈關注。與那些只關注“人”的作家不同,朱馬拜筆下多的是自然萬物的精微深透描寫,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各種動物都被他寫得富有深情、活靈活現(xiàn),他是一個大地主義者,也是一個自然主義者,他希望人成為自然中的一分子,而不是天地自然之主宰。關于社會生態(tài),朱馬拜一面寫其異化,一面又有強烈的建構意識,希望它像自然萬物一樣保持其井然有序、和諧共榮的狀態(tài),然而,人流的無序與破壞卻使社會陷入混亂、犯罪,甚至將大地變得滿目瘡痍。因此,朱馬拜這樣寫道:“天造的球形大地母親的表面就像被割開的鑄鐵一樣,分成了東南西北幾塊,各大塊又像被劈開的木塊一樣成了碎木片,諸多的木片又被鋸成了木屑。而如今每況愈下的人類,也許只有被那些掌權人任意割裂成部落、民族、氏族,甚或是同鄉(xiāng)等山頭,才能生存。是啊,拯救世界的諾亞方舟不就是在茫茫海水里依靠在一個山頭上的嗎……”(《光棍》)在此,作者對于當下的社會生態(tài)異化現(xiàn)象深為不滿,并對“天造的球形大地母親”葆有完整美好形象充滿希冀。關于精神生態(tài),朱馬拜小說全面展現(xiàn)了其異化狀態(tài),他說:“在極其嚴寒的歲月里相互抱團取暖、同心同德的先輩們的后人有了嫻熟的明爭暗斗之術。他們高人一等,他們是聰明、奸詐、高明的新
一代,又是絕無僅有的變異的一代?!保ā豆夤鳌罚┛磥恚裆鷳B(tài)的惡化比自然生態(tài)遭受破壞更為嚴重,也是很難拯救的。
以一個邊地的少數(shù)民族作家之眼,從商品經(jīng)濟下金錢和權力至上的觀念,對于自然、社會與人性異化進行深度書寫,這是朱馬拜小說的價值所在,從中可見其現(xiàn)代意識和天地情懷。
對于未知世界的探險
在中西文化與小說創(chuàng)作中,一直存在這樣一個傳統(tǒng):對于未知世界的肯定與張揚。因為世界浩瀚無垠,人的智力再強大,也只能知其一,不能知其二,更難知其所有。所以,老莊哲學的以“無”生有,禪宗的不立文字與頓悟,文學理論的“羚羊掛角”,書畫創(chuàng)作的“留白”等,都是如此。即使在西方也有“陌生化”的審美趣味。但問題在于,近現(xiàn)代以來過于寫實的文學卻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很難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朱馬拜小說的意義既在于寫實的一面,更在于虛寫的一面,換言之,是在寫實冰山一角之下所隱含的“未知”的世界。
將筆觸伸向卓拉曼這位知識分子男性光棍,這本身就是作家的一種探險。因為在當今社會,非知識分子的底層男性光棍不乏其人,身居大城市優(yōu)秀的高知女單身者也不在少數(shù),甚至因為喪偶而獨身的知識分子也是存在的,但像卓拉曼這樣一直獨身的知識分子光棍卻是少見的。小說以照顧嫂子及膝下兒女等為由,不是沒有道理,但仍讓我們生疑,且不斷追問下去??梢哉f,這是小說留下的一個謎。還有,由于特殊原因,這位老光棍的性情、心理、感情甚至趣味,就如同一面多棱鏡在陽光的折射下發(fā)出迷眼的神奇光芒,也留下一大串問號。比如,在老光棍自己甚至在作家筆下,他幾乎是一個完人;但在情人白蝴蝶眼里卻經(jīng)歷了一個巨變,一個由外表光鮮變?yōu)閮?nèi)心孱弱的玩偶。就如同秋風蕭瑟下的一片干枯的落葉,在你爭我奪、恬不知恥的社會語境下,這個老光棍無疑就是一個書生,它只有接受被拋棄的多余者的命運。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白蝴蝶巧舌如簧和變色龍一樣的絕情,吃盡苦頭和惱羞成怒的老光棍本想給以報復,但卻又表現(xiàn)出悲憫、同情。作品寫道:“看到她那雙惡毒替代了溫柔的眼睛,不由得慌了神。所以,他又克制住了將要爆發(fā)的怒火。他這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在她心目中已經(jīng)成了過去時,因此,他也不想再為難這個因愛情而受暴力欺凌、內(nèi)心深處補丁摞補丁、依附男人維持生計的可憐女人了?!薄八吹诫p層窗戶之間有一只被中秋早晚的初寒凍僵、在午時陽光下重又復活的花白蝴蝶,正在扇動殘缺不整的翅膀。卓拉曼看著那只正在尋找溫暖歸宿的蝴蝶不由產(chǎn)生了憐憫之心,小心翼翼地將它托在手心里,輕輕地吹了一口暖氣之后,不厭其煩地重新打開保險箱,想為它尋找一塊安身之地。心想,它至少可以平安度過即將到來的冬季”(《光棍》),這一描寫一下子將老光棍和作家的境界提升了:在包括白蝴蝶在內(nèi)的世俗人眼中,這位老書生光棍無論怎么無用和愚蠢,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心中總不失天高地厚般的悲憫,以及對于包括仇敵在內(nèi)的所有人的同情和關愛。從此意義上說,老書生光棍卓拉曼是一個可以不斷開采的富礦,有很多謎底需要展開,而這也帶來了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審美空間與神秘感。
朱馬拜小說在物的描寫以及風土人情表達上也留下很多空白,這些仿佛黑洞一樣的部分吸入了讀者的無限想象,也增加了作品的巨大魔力。如作者在《光棍》的開篇禱文中寫道:“有一種長生不老草,可以使一萬八千種生靈中最具智慧的人類長生不死。而這種草生長在不曾被人踐踏的戈壁深層地底下,那里既不透
風,也沒有水分,是一個遠離各種氣味的狹小的七十年未育雌蛇的洞穴。那草形如花楸葉,像動物脆骨一樣無色無味。而那個洞口常有七年未育的雌喜鵲來拉屎……”如果站在“知”的角度看,這樣的描述一定是荒誕不經(jīng)的,但站在“未知”的角度看,它正是向天宇展開的無限空間,這既包括真實的可能,也包括一種想象甚至夢想的可能。也正因此,小說進入了一個突破以往成見、為之洞開的神妙天地。還有小說《詛咒》中的咒語與被詛咒的小伙真的變得半身不遂、口歪眼斜、言語模糊和不能動彈,在詛咒與現(xiàn)實的巧合中,寄寓的是神秘難解的謎語。小說《報喪鳥》更是如此,一個老人臥病在床,他的妻子、兒子、女兒和女婿都相繼死亡,且有的死得不明所以,這里充滿神秘莫測。還有,老人躺在床上看著天窗對女兒說出這樣的話:“剛才,落在那棵老胡楊枝上的小鳥用翅膀告訴我說,此時此刻,本村一個婦女在生產(chǎn),她要生一個男孩,而我要咽氣……”結果,一會兒真有人來報信說,鄰居女人生了個胖小子。此時,老人用眼睛盯著老胡楊,吐出最后一口氣說:“哦,來了,索命的天神……報喪的小鳥……”這種近于迷信的描寫似乎超越了現(xiàn)實生活常態(tài),也仿佛訴說的是另一個世界的無聲的語言,但誰能說這不是天地宇宙中的另一真實信息呢?問題的關鍵不是它是否符合我們的生活常識,而是作家提供了一種新的語言密碼。
在表達方式上,朱馬拜也常將我們引入陌生化語境,以嘆號或問號進行表達。最有代表性的是,作者讓光棍卓拉曼的虎牙受損、流血,并在作品中反復重復這一意象;作者還讓光棍卓拉曼不停地打噴嚏,仿佛是一種機械運動。這令人想起魯迅小說繁復的重疊句:“灰土、灰土、灰土……”以作者的解釋說,“其原因并非是感冒,也不是遇冷熱風而偶感不適,完全是對周圍某個事物厭惡的一種反應,換句話講就是對明神暗鬼隱隱約約有所感知和察覺的一種反應”。在此,作者用了“對明神暗鬼隱隱約約有所感知和察覺”,從而將作品的神秘未知世界如水中漣漪般推廣開去。這種帶有寓言式的表達在朱馬拜小說中隨處可見,反映了作者的思維方式及其心靈世界。
走輕車熟路的平坦大道是當下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尚,這也是許多作品看到頭就知道尾,有千篇一律之感的重要原因。讀朱馬拜小說則仿佛走入一個神秘天地,你隨時可以發(fā)現(xiàn)新奇與未知,可以有荒地探險的快樂,也常有參與其中共同完成作品的冥想,從而形成閱讀再造和共同創(chuàng)作的復式結構。
在未知的荒原上打樁
如同在流動的沙漠上建塔,也像在暗夜的荒漠中探路,朱馬拜小說并沒有迷失于未知的世界,而是不斷地試圖建構屬于自己的“不知”之知,艱難地尋求迷途中近于渺茫的燈火。
首先,作者充分認識到當下我們所面臨的困境甚至是絕境。他說:“當宇宙老化、大地千瘡百孔、大氣被污染、大江大海之水發(fā)酵之時,世界上傳播著除了胡大之外的任何人,甚至連勾人魂魄的則布熱伊里也不知曉的多種不被人重視,但卻足以讓人魂飛魄散的現(xiàn)象和疾病。”“天造的宇宙已經(jīng)破舊,大地原本童貞般純潔的身軀已污垢不堪的今天,人間有一種只有造物主才知道的疾病在橫行?!焙茱@然,這是對于人類及其我們生活的地球所面臨的絕境的憂患,充滿著絕望的尖叫。
其次,作者以自我反省的精神顯示了堅韌的動能及其決心。他說:“卓拉曼或許是文化落后民族的代表之一,其中的有識之士。但是,他身上同樣沾染有環(huán)境的塵埃和舊的污泥濁水。所以為了清潔他自己的靈魂,他在不斷拍打自
己,也在拍打他人,同樣還得清潔整理由自己掌控的雜志上的塵土?!庇辛诉@種鞠躬反省的精神和動力,不愁不能脫胎換骨。
再次,作者確立了自己建構這個世界的理想維度,這是他在未知荒原上打下的結實的樁子。他說:“從奴隸社會之初的擴張、殖民時期開始,人類就顯現(xiàn)出了一種劣根性,這種像微小的毒瘤一樣的劣根從那里起根植于無信仰者的大腦皮層下,它就是人們常說的‘愚昧’、‘輕率’、‘沒志氣’。而將這些無信仰者捆綁起來交給國王治罪的唯一辦法,或者說治愈這種民族的頑疾的良藥,就是用經(jīng)千百年錘煉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民族文化之神劍將其剔除。”在《光棍》的“結尾禱文”中,作者更明確指出:“抵御那些為一己私利而依附于主子的強大的、無民族的、無家庭的混血兒擴張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善良的智慧和強大的科學技術?!痹诖?,智力與智慧獲得了較好的融合。不過,到底怎樣將二者融合,作者語焉不詳,沒有進一步展開說明。
最后,作者對未來世界的建構充滿烏托邦式的夢幻,以顯示其不可為而為的信念。老光棍卓拉曼曾“陶醉于不著邊際的聯(lián)想中”,作品這樣寫道:
人類的理想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在不斷地模糊,在弱化。也許,千瘡百孔的世界在某一天會找到自己的平衡點,抑或會遭到天體的撞擊而毀滅,或因為太陽核發(fā)生大爆炸,地球失去地心引力,山巒像撒出去的豆子一樣,河流在無邊無際的太空,海洋干枯,大自然或許按照人類意愿造化這一切。然后,最初的互助、善良、寬恕和忍耐、克制將被殘暴和奴役所取代,世界將成為類人的動物或叫人類之叛逆集團所控制,大地之神將要在仇恨中結束世界的這一個輪回。之后,再創(chuàng)造無罪惡的嶄新世界,屆時將會再一次看到人人都像孩童般純潔,無虛假、無縫隙地心往一處想,相互友愛和無仇恨的人類。
將希望寄托于涅槃般重生,而且將孩童般的純潔無瑕視為理想,一面反映了作者的“知”,更多反映了其“未知”,因為他至今還不能為我們規(guī)劃出一個現(xiàn)實的美好藍圖。也或許正因為如此,才使作品更富有張力和流動性,有一種優(yōu)雅的夢幻之美,但有著難以言說的困惑與無奈。
當然,面對今天高速發(fā)展、日漸復雜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作家很難穿透歷史與現(xiàn)實的堅壁,進入未來尤其是理想世界的通道,并獲得真正的智慧,這也是當下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局限與“瓶頸”。不過,朱馬拜在此所做的思考與努力,并且將思考范圍放大到由“知”到“不知”的時空,這是難能可貴的。不過,如何讓自己的思考更加合理和富于魅力,并具有前瞻性,這恐怕是作者今后應該努力的方向。
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
朱馬拜·比拉勒是新疆知名作家,曾獲得中國作協(xié)少數(shù)民族文學“駿馬獎”,天山文藝獎,新疆哈·柯文學“飛馬獎”,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阿克塞文學獎”。朱馬拜先生從1956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先后出版五部長篇小說、六部中短篇小說和散文集,其中包括長篇小說《光棍》《寡婦》《深山新貌》《東風勁吹》以及中短篇小說集《北斗星》《生存》《昂星團》,文集《火焰》等多部著作。
對民族語言有深刻的把握,雖然是朱馬拜他們這一代以母語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家們的共性。同時,他們的作品語言對母語的呈現(xiàn)又各有不同,風格迥異,而朱馬拜的母語風格也是獨具
特色。作為一名翻譯過朱馬拜先生作品的主要譯者,我體會頗深。
一是朱馬拜先生的作品語言十分稠密,遣詞造句修辭信息量大。以致在譯成漢語的過程中,不得不進行一定量的“稀釋”,才能使他的漢語系讀者得到一種較為輕松的閱讀感受。而他“稠密”的母語修辭經(jīng)驗,來自于他的民族文化呈現(xiàn)和生活場景的表達。換句話說,朱馬拜先生語言中隱藏著太多民族文化基因。
民族文化的呈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語言作為一個重要的載體,在民族文化呈現(xiàn)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而,成熟的作家對文學語言的駕馭能力和功力,考量的無疑也是他對民族文化的應用能力。一個作家對民族語言的成熟與成功的把握,實際上是在完成一個民族文化通向另一片天空的飛翔之旅?;蛘哒f,通過一個最簡捷的途徑,讓更多的讀者能夠讀通或讀懂一個民族的文化表達。
朱馬拜先生正是通過自己的作品語言,完成了對民族語文化的較為成功的表達。我在翻譯他的作品時,甚至能感受到那種民族文化元素的“堆砌感”。但在翻譯中,卻又能感到這種“堆砌”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藝術規(guī)律在呈現(xiàn)。在他的語言中,這些被“堆砌”出來的元素,不僅有著文學語言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同時也有哈薩克文學語的場景感。在這些場景里,草原文化的符號、意向、鏡像,哈薩克民族文化特征得到了有聲有形、有血有肉的表達,洋溢著詩意和文學感。因此在翻譯他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寡婦》《原野飛雀》,以及中短篇小說《夜伴鳥鳴》《白馬》《藍雪》等,我盡力在做到“稀釋”的同時,保留他的文字的“稠密感”和“堆砌感”,以保持他哈薩克語作家的獨特性。對我來講,這也是一個學習和體驗的過程。
二是朱馬拜語言中動植物的文化表達。朱馬拜的作品對動植物的描寫獨具特色,這得益他長期生活在塔城,熟悉環(huán)境,熟悉生活,同時也得益于他對草原文化的深厚的把握。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能感覺他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對牧民生產(chǎn)生活細節(jié),對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描述是帶著他的民族文化價值判定的。一些來自于民間的樸素哲理隨處可見。只要是出自他的筆端,讀者就能感受塔城古牧道的荒涼與蒼勁。每一株植物的生長都張揚著生命的力量、生存的艱辛,每一個動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自我的展示。比如他的短篇小說《夜伴鳥鳴》中那只長伴在夜里鳴叫的鷂鷹,短篇小說《白馬》中當白馬一躍跳下懸崖時一只蒼鷹的劃破天空的長鳴;中篇小說《朦朧的山影》中各種動物為求得生存在蒼茫曠野上發(fā)出的叫聲,短篇小說《棕?!分心穷^因為一個不體面的“牛行為”被眾多的同類一起頂死又為它的死報喪的牛兒們,給我們講述的實際上是草原文化提供給人們的一種價值觀。而這些動植物一定是生活在亞洲大陸中心的,帶著塔爾巴哈臺山的氣息,它們的一招一式,是有地域性的,甚至是有點“哈薩克式的”,傳達的是哈薩克牧民的價值評判。他塑造的白馬、棕牛、浣熊、駱駝、天之驕子——獵鷹,它們雖然不能言語,但我們都能從它們身上感覺到草原提供給它們的精神氣質。
三是朱馬拜作品中人物語言的文化呈現(xiàn)。他在小說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藍雪》中的頭人,《寡婦》中的少婦和法官,《原野飛雀》中的巴赫提亞爾頭人等,諸多人物形象都有個性語言,帶有濃郁的草原情結。他們的語言不僅彰顯個性,更把哈薩克族部落文化的特征體現(xiàn)出來,使得這些人物更具有質感。由于草原文化背景突出了人物的塑造,獨特的場景給人物的成型提供了可能,朱馬拜先生筆下的人物完成了從虛構到真實的升華。因此,他的人物都是獨具個性的,特征是明確的,是生動的,鮮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