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早期充滿了爆發(fā)星和旋轉(zhuǎn)灰塵云,雖然現(xiàn)代宇宙也存在,但僅占宇宙空間極小一部分。宇宙嬰兒時期,鄰近一顆穩(wěn)定恒星的行星將持續(xù)遭受來自恒星系統(tǒng)內(nèi)部和外部的強烈宇宙射線波轟擊。目前,天文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認為,伴隨著黑洞形成和宇宙膨脹,宇宙射線將更加消散,并且對生命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宇宙射線能夠“撕碎”DNA和其他生命所需的基礎(chǔ)元素,當宇宙處于嬰兒期,它比現(xiàn)今的體積小許多,當新的恒星系統(tǒng)形成時遭受強烈的射線輻射,這種高劑量射線波處于一個相對密閉空間,從而使輻射效果更加明顯。然而,伴隨著宇宙不斷膨脹,宇宙射線數(shù)量開始減少,此外,隨著黑洞不斷增長,它們將吞噬一些宇宙射線。這意味著威脅DNA分子的宇宙射線開始減弱,從而為生命形成和進化提供了機會。這一理論是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保羅-梅森博士提出的。梅森描述稱,這是宇宙生命形成的重要事件,例如,超新星爆炸會釋放大量射線,當前,超新星爆炸的頻率遠大于宇宙早期,一顆鄰近的星爆還將釋放“輻射海嘯”,但是伴隨著宇宙不斷成長,宇宙射線將變得更加消散。
梅森博士認為,宇宙最早期生命的形成可能不會早于地球誕生時間——45億年前,宇宙需要一些時間降低輻射密度和頻率,從而使生命能夠孕育形成。這意味著宇宙膨脹對于生命進化形成是至關(guān)重要的。這項研究表明,宇宙生命形成的時間基本上不會早于地球誕生,很可能地球早期生命的緩慢進化與宇宙射線活動性的衰減密切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