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科,周蓉
(新疆大學學報編輯部,新疆烏魯木齊830046)
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講話中指出:“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1]隨著個人智能終端的廣泛使用,移動互聯異軍突起.據統(tǒng)計,最近三年是移動互聯網高速發(fā)展時期,中國大約有6.5億網民,其中有5.6億通過移動終端(手機)上網[2],幾乎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行業(yè),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移動終端來瀏覽網頁、閱讀文章、下載信息,移動閱讀逐漸成為網民新的閱讀方式.
在閱讀方式改變的當下,不管是紙質媒體還是網絡媒體都不能再依靠傳統(tǒng)的方式生存,越來越多的期刊開始探索新媒體的融合,科技期刊同樣如此.朱曉云[3]探討了學術期刊利用微博進行營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對策以適應淺閱讀的微出版模式;謝文亮等[4]提出學術期刊要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對接淺閱讀和深閱讀,并實現淺閱讀和深閱讀的結合;張玲[5]分析了學術期刊通過搭建微博、微信公共交流平臺來促進學術期刊的發(fā)展;陳佳沁等[6]分析了科技期刊應用新媒體的現狀,研究了新媒體應用對科技期刊的提升作用;陳鵬等[7]提出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學術期刊應盡快創(chuàng)建微信或微博平臺以適應新媒體的閱讀特性,他們的研究均認為學術期刊要適應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網民新的閱讀方式.但是,以往的研究只是注重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學術期刊應盡快和新媒體融合,并未涉及學術期刊推送什么樣的信息才能適應移動環(huán)境下閱讀的特性.因此,本文分析了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淺閱讀的趨勢,并根據文摘出版的相關標準,探討科技期刊結構式摘要寫作的必要性,以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方式,提升科技期刊的顯示度.
現代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快,新的科技信息越來越多,信息量在飛速增加,科技信息借助新媒體的傳播,信息量急劇攀升.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出現與普及,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規(guī)模達到空前的水平,信息真的開始爆炸了.信息爆炸的直接后果是其所產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沖擊到人們的面前,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人們變得茫然無措.從信息質量的角度上講,伴隨著信息爆炸的是信息量呈指數級的增加,海量的信息中絕對多數的信息是無用的,從而使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被大量無用信息所淹沒,這就給人們帶來了負面效應.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得到最有用的信息,淺閱讀正好符合人們的這一需求.人們通過瀏覽題目來判斷整個文章是否為自己所感興趣的或者是自己專業(yè)領域的內容,是否有進一步淺閱讀的必要,當淺閱讀發(fā)現對自己有價值時,人們才會繼續(xù)進行深度閱讀.
隨著移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全球大約有70億的移動終端設備接入互聯網(截止到2015年1月),其中中國大約有5.6億的手機網民[2],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發(fā)展走在了世界前列.移動終端的特點是可以隨身攜帶,正是這一特點,使得人們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接入互聯網,實現24小時不間斷上網,方便了人們進行閱讀.但隨身攜帶的移動終端都是小尺寸的屏幕,這種屏幕每頁顯示的字數有限且字號小,不易閱讀且對眼睛的傷害很大,限制了人們進行深度閱讀.可見,移動終端的普及方便了淺閱讀,但也限制了人們使用移動終端進行深度閱讀.
所謂節(jié)奏,就是人在單位時間內所感受到的外物(或信息)的變化量[8].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交通工具的快速發(fā)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變快,不斷加快的生活、工作節(jié)奏使得人們深度閱讀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被快節(jié)奏所催促的人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更多的有用信息,面對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如何獲取有用的信息成為人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淺閱讀正在成為人們獲取有用信息的一個途徑,人們利用吃飯、上廁所以及公交車上等一切可以使用的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并通過快速的、碎片化的淺閱讀來獲取更多的、有用的信息.總之,淺閱讀之所以成為人們新的閱讀選擇,與現代社會不斷加快的生活、工作節(jié)奏有很大關系.
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使得專業(yè)性、邏輯性強的科技期刊文章無法滿足人們淺閱讀的需要,科技期刊如何在移動閱讀時代提取必要元數據滿足人們淺閱讀的習慣?因此,有必要對移動閱讀時代科技期刊結構式摘要寫作的必要性進行探討,以順應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的閱讀模式.
按照國家GB6447-86《文摘編寫規(guī)則》和國際標準ISO 214-1976(E),摘要分為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報道/指示性摘要三種(后被統(tǒng)稱為傳統(tǒng)式摘要或者非結構式摘要)[9?11].這些標準對中文摘要的寫作給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國內多數科技期刊編輯仍以自身的習慣來編輯加工摘要,囿于編輯學術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對摘要學術要素進行改動,或過多的遷就作者,使得作者撰寫的要素不全、過于簡單、層次不夠分明、信息量少等問題的摘要出現在期刊上,且忽視對目標讀者需求信息了解,使得摘要仍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影響到期刊摘要的整體一致性.這種形式散亂的摘要就是發(fā)布到微博、微信上也很難吸引讀者進行閱讀,或者不能在讀者心中留下較深的印象,更不要說再去深度閱讀了.
國家GB6447-86《文摘編寫規(guī)則》和國際標準ISO214-1976(E)規(guī)定摘要應包含四種要素: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即四段式結構),這種形式的摘要稱為結構式摘要.結構式摘要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摘要各個部分的內容非常明確、逐項列出,它將科技論文的要素全部寫在摘要中,且層次分明,便于讀者淺閱讀.
2.2.1 結構式摘要符合國際規(guī)范,便于作者、編輯處理
結構式摘要能夠指出文章研究了什么、用什么進行的研究、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以及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12],層次分明、隨意性小,且符合國際規(guī)范,有利于國際和國內的作者、讀者交流.這種統(tǒng)一的寫作格式,它便于規(guī)范作者摘要寫作,也便于編輯稿件處理.編輯只需通讀摘要,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題,方便編輯選擇審稿專家,方便編輯加工處理.此外,編輯部可以把定稿的結構式摘要直接發(fā)布到新媒體上,對微博140字的限制,可以稍微壓縮字數即可發(fā)布,省去二次加工的繁瑣.
2.2.2 結構式摘要易于被目標讀者檢索
結構式摘要是影響科技論文被閱讀、下載和引用的重要因素.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結構式摘要作為科技論文信息的有效導引,編排清楚、中心突出,它便于讀者淺閱讀,迅速找到內容針對性強的科技文章,在淺閱讀情況下,讀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整篇文章的內容,為讀者快捷準確地了解科技論文的內容概要提供了方便,使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有用的科技信息,這將影響到讀者繼續(xù)閱讀的傾向以及是否進行深閱讀的判斷.因此,在移動閱讀時代,結構式摘要易于被目標讀者利用碎片化時間檢索到.
2.2.3 結構式摘要方便讀者碎片化閱讀
結構式摘要是科技論文整篇內容的濃縮,它通過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段式將文章整篇內容層次分明地展示出來,使論文整篇內容更加精細化,適應讀者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的習慣,特別是科技期刊所載論文多為需要深度閱讀的理論、實驗型學術論文.文章研究了什么、用什么方法進行的研究、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以及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這些內容簡短,又不失文章的精華,滿足讀者隨時、隨地閱讀,以及利用碎片時間淺閱讀的習慣.因此,結構式摘要的內容能以最短的篇幅提供讀者最期望得到的信息,將這些淺閱讀信息發(fā)布到期刊官方主頁、微博或微信等平臺上,并為讀者提供全文閱讀、下載的鏈接地址.
2.2.4 結構式摘要易于實現淺閱讀和深閱讀的對接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淺閱讀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化閱讀,所謂社會化閱讀,從用戶層面看,是個性化、主動式閱讀[13].結構式摘要由于內容明確、層次分明,且內容針對性強,可以達到精準推送,正好符合讀者主動的選擇性閱讀的需要.新媒體上推送的摘要由于其短小精悍,內容價值非常高,特別容易進入讀者無處不在的碎片化閱讀視線,如果是讀者感興趣的內容,讀者絕不會止步于淺閱讀,心急的讀者就會點擊摘要下方的鏈接直接閱讀文章的全文,如果移動閱讀全文不方便,讀者也會在第一時間內根據摘要的內容準確地下載文章的全文.事實上,移動閱讀為科技期刊文章的推送提供了新的形式,結構式摘要為實現淺閱讀和深閱讀的對接提供了契機,科技期刊應抓住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淺閱讀積極的一面,把新媒體下結構式摘要的淺閱讀變成科技論文深閱讀的重要補充,實現淺閱讀和深閱讀的無縫銜接.
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人類正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促進了閱讀活動,移動閱讀逐漸成為流行的閱讀模式,但也導致了淺閱讀的盛行.因此,科技期刊必須根據移動閱讀時代讀者閱讀模式的改變進行重新定位思考,采取積極措施適應讀者淺閱讀的習慣,而結構式摘要正符合讀者淺閱讀的習慣.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精準的推送給目標讀者,提升科技期刊的顯示度,幫助讀者更快、更省時的閱讀到有價值的科技信息,促進淺閱讀向深度閱讀的發(fā)生,最終實現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