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
有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情況,需要父母及時出手救救孩子,就是當大人逗引孩子時。大人覺得是玩笑,但孩子的感覺卻是恐懼、困惑和羞辱。這時雙方力量太懸殊,孩子根本處理不了。
在老家時,一個鄰居逗我兒子:“你媽媽不要你了,過幾天就回北京了,你跟我們過吧?!鳖愃频亩阂?,很多孩子都碰到過。
我問兒子:“如果有人說媽媽不要你了,你相信嗎?”兒子并不確定地看著我。我非常確定地告訴他:“不管任何人說,你記住:媽媽永遠永遠不可能不要你,你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孩子?!边@樣向孩子保證絕不多余,很有必要。
隨后再問兒子:“如果有人說媽媽不要你了,你相信嗎?兒子底氣十足地說:“不相信!”孩子相信爸媽對他的愛永遠不會變,才有勇氣面對外面的世界,受了傷也敢回來對爸媽說。
對于不怎么熟悉的人的逗引,還能拉得下臉來制止對方。如果是親朋好友,就有些抹不開面兒了。其實也有辦法,就是以孩子的口吻來代替孩子回應(yīng)。
有次去親戚家玩,告別時,親戚一邊送我們,一邊逗兒子:“下次來時只讓你爸爸媽媽上樓,你不要來我們家了。”兒子訕笑。親戚沒看到孩子害怕和祈求的表情,就又重復(fù)了幾次。我看到兒子的表情慢慢地變化,從訕笑到強裝笑以掩飾受傷害感,最后快要哭出來了。
我趕緊以孩子的口吻說:“不要再逗弄我了,我不喜歡這樣哦?!?/p>
親戚看到我說話了,又看到孩子確實快哭了,停止了逗弄,跟兒子說:“別擔心,讓你來?!?/p>
事后,只有我和孩子一起時,我告訴他:有些大人就愛逗弄小孩,你越害怕他才越高興,就像小朋友搞惡作劇一樣,你嚇唬我,我害怕你就很高興。下回再有大人逗弄你,別理他,他覺得沒意思,就停下來了。
孩子不見得能聽懂這些話,但他能聽得出話背后我對他的關(guān)心和愛,知道我是站在他這邊的,這就足夠了。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被逗哭了,不但不安慰,反而覺得自己沒面子,會訓孩子:“哭什么哭,逗你玩呢,又不是真的,羞不羞呀!”這就跟看到孩子被比他強大的小朋友打,卻袖手旁觀一個效果了。
明顯的以大欺小,家長就得管!
有一天,兒子和幾個小朋友在樓下玩。一個大幾歲的孩子拿著棍子追著兒子他們跑,小孩子們嚇得如臨大敵的樣子。
孩子們的媽媽在一邊聊天,偶爾瞟一眼孩子??吹贸鏊齻円埠芗m結(jié),但年輕媽媽們從育兒書上得到的教導更多的是,孩子的事情自己解決,如果出面干預(yù),好像就挺落后。
我沒法旁觀,喊住了那個大孩子,對他說:“你是大哥哥,他們是小弟弟,真正的英雄是絕不會嚇唬這些小孩子的,真正的英雄敢于和強的對手對抗,你這可不是英雄行為。”那個大孩子不好意思地停下了。
這種情況,雙方力量太懸殊,想讓孩子自己處理基本是癡人說夢,父母就該出手相助。一些嚴重的校園暴力案例,被欺負的孩子往往保持沉默,甚至不堪受辱選擇自殺,自始至終都不向父母和老師求助。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養(yǎng)成這種習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求助別人(大人或老師)。一個人不可能扛得住世間所有的事。
有人會說:你看不到時怎么辦?那就是另一碼事了。親愛的媽媽在身邊卻袖手旁觀,和媽媽不在身邊沒辦法出手相助,孩子的感覺能一樣?
而反過來,自己孩子在傷害別人時,父母得出手相阻,讓孩子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千萬別覺得那是占便宜的事,孩子現(xiàn)在需要的是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發(fā)展社會興趣和社會情感,一個缺少社會興趣和合作能力的孩子,終究是要自嘗苦果的。
不管何時,父母的袖手旁觀都會給孩子傳遞一種信息:恃強凌弱是對的。當他有一天變強時,他就更可能去欺負弱者。所以,有一些被欺負的孩子,有時在某個階段會變得很有攻擊性,欺負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