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
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其實,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yī)學界當時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屠呦呦填補了華人十年未獲此獎的空白,也成為第一位在中國獨立完成研究的獲獎者。
當時,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就被海外的媒體報道稱為“三無”科學家。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使獲得了拉斯克獎,她至今依然連院士都不是,數(shù)次申請都落選了。
這讓我想起德國的哲學家康德,他是近現(xiàn)代哲學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但他只到47歲才成為哥尼斯堡大學的教授,此前也是數(shù)次申請而落選。而另一位大哲學家胡塞爾更甚,57歲還是哥廷根大學的編外講師。這些人,就如法國偉大的文學家莫里哀死后,法蘭西學院在提到這位終生未獲得院士稱號的大文豪時自責的:“他的榮譽中什么都不缺少,是我們的榮譽中有欠缺?!?/p>
幾乎所有的人都十分看重榮譽,因為它是社會對一個人已經(jīng)取得的成就或者品格的評價和獎賞。但是,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往往看重的是榮譽帶來的名聲和地位,以及由此延伸來的利益,甚至為了個人私利,沽名釣譽。
也有用另外的眼光看榮譽的人,他們的行動讓榮譽二字變得圣潔而高貴。
居里夫人一生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她被幾十家科學組織授予一百多個榮譽頭銜。然而她從來不知道自己究竟獲得了多少榮譽和獎項。她常說: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而不應該注意人。
愛因斯坦非常了解居里夫人,他評價她說:在所有的著名人物里,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
居里夫人的各種金質(zhì)獎章拿回家以后總是隨意地與孩子的玩具放在一起。就是那個常常把媽媽的金質(zhì)獎章掛在胸前玩耍的叫伊蕾娜的孩子,后來成為世界知名的化學家,她步媽媽的后塵,在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她領(lǐng)獎的時候,她發(fā)言說:這個獎章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佩戴過了,只不過那是媽媽的。她的這句話成為當年世界的美麗佳話。
并不在意榮譽的居里夫人,絲毫沒有因為自己對于榮譽的輕慢而有損自己的光芒,反而讓人平添了更多的景仰。
還有一個很在意榮譽同樣贏得了人們的尊敬的人,他是英國人勞倫斯。
勞倫斯一生致力于幫助阿拉伯人擺脫殖民統(tǒng)治獲得民族獨立。他當時在英國軍隊擔任高級職務,他率領(lǐng)英國軍隊幫助阿拉伯人擺脫了土耳其的統(tǒng)治,因而數(shù)次獲得英國國王頒發(fā)的英雄勛章。他認為實現(xiàn)了自己幫助弱國獨立獲得自由的政治抱負。
但是后來,英國政客又迅速把阿拉伯變成了英國的附屬國。勞倫斯感覺自己欺騙了阿拉伯人,至少是給政治騙子做了工具,于是他立即辭去自己在英國軍隊的所有職務,并回倫敦覲見國王,奉還歷次頒發(fā)給自己的各種勛章榮譽。他說,看到這些榮譽,就感到羞恥和問心有愧,自己不愿意享受因為欺騙成功而得來的榮譽。在他看來,榮譽是圣潔的光環(huán),是對自己人生追求的獎賞,容不得絲毫的玷污和邪惡。
他對榮譽的敬畏和在意,同居里夫人對榮譽的不在意,本質(zhì)上異曲同工。榮譽在他們的面前,都不是勢利的工具,更不是招搖撞騙的招牌。正因為如此,他們都贏得了人們的由衷崇敬。
我想,在這些人們面前,榮譽已經(jīng)一文不值,或者正如法蘭西學院的表示,是榮譽有了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