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鋼
從郁達夫的 “與妻書”談起
■金 鋼
讀郁風女士的回憶錄 《故人·故鄉(xiāng)·故事》,[1]書中她回憶起三叔郁達夫的往事,談到她在整理郁達夫先生的遺物時,曾看到過一張兩三尺長的宣紙上寫著一寸見方的工整的楷書。這是1919年郁達夫先生在日本留學時寄回家讓未婚妻孫荃臨摹學字用的。讀到此處,頗有感觸,于是寫下一些零散想法,以貽笑方家。
郁達夫,原名郁文,字達夫,字幅中 “文”寫得稍小,即為自謙的寫法,1896年出生于浙江富陽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他七歲入私塾,九歲便能賦詩。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他發(fā)憤讀書,成績斐然。1908就讀于富陽縣立高等小學,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學堂,與徐志摩是同學,后又到嘉興府中學堂和美國教會學堂之江大學預科等校學習。1912年考入浙江大學預科,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1914年7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后開始嘗試小說創(chuàng)作。1919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經(jīng)濟學部。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東京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沉淪》問世,在當時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下面這幅字便是郁達夫在入東京帝國大學之前寫給未婚妻的,字體工整、雋秀,頗見功底。中華民族自文明始便與書法藝術(shù)結(jié)下不懈之緣,尤其是文人們均為之與其相依相伴,成為終身之 “文外文”。郁達夫因家學淵源,幼承庭訓,自是由描紅起筆,習字學文。加之浙江富陽地方人文積淀深厚,文風代代興盛,而郁達夫天資聰穎,開悟早便是自然的事了,其由習字學文到運毛筆寫文應是平常的功課。他寫給孫荃的這幅字是我們能讀到的較早的郁氏書法,字雖早,但已見其書法風格與端倪。這是傳統(tǒng)楷書的底氣和合著率真性靈的放筆之結(jié)合體,似乎著意晉唐名人小楷的端莊與內(nèi)蘊。而他同年寫就的 “雪中梅詩稿” (林氏山莊香襲襲,謝家庭院絮霏霏。殘冬詩思知何處,白雪寒梅月下扉。)與前相較,行氣間更為跌宕,筆墨間亦尤為厚重。不僅如此,書法中又清晰地透露出魏碑遒勁飄逸的氣質(zhì),使人具有人書俱熟的聯(lián)想。
中國書法是文化積淀的發(fā)微,故它既是中華大文化的子系,又是文化母系中的異趣、美象。中國歷代文人把書法 (寫字)既作為文化工具,又是異趣、美象的文心發(fā)微。故而寫字、書法、書道便代代相傳,千古不易,智慧而成就者也便應運而出。郁達夫是這一文化現(xiàn)象、藝術(shù)背景中的一員,以書寫而書法之代表者。因為是傳承式習慣,是傳統(tǒng)文人習性,郁達夫先生自是運毛筆揮寫而筆端反復純熟,縱使習帖、學碑隨性,終因才智過人、激情文藝而書法必有過人之處,而能與朋輩如魯迅、茅盾、徐志摩、郭沫若、豐子愷等大師流輩相頡頑,而自有風格。長于郁氏的魯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的書法許壽裳有評: “先生著譯之外,復勤于纂輯古書,抄錄古碑,書寫均極精美?!弊C明魯迅是酷愛癡迷并研習書法的,所以魯迅在抄錄中,上自周秦兩漢古籀篆,下至六朝南北碑,無所不習,多者臨數(shù)十遍。由于這種春秋歲月的書法浸淫,加之魯迅自覺地追溯書法真諦,溯本求源,本性地探求北碑古意,以體現(xiàn)篆隸精神,所以作為 “書為心畫”的書法又成為魯迅文化生涯的又一主題。讀魯迅與郁達夫的書法我們大概可以看出:魯迅書法,具有碑茂、帖逸、 “歐底”、隸勢,并融入篆之遒勁,成一代書法大家;郁達夫書法,大約具有魏形、帖氣、瘦削、勁挺和宏厚寬博,成為繼承傳統(tǒng)與抒發(fā)性靈的一代文人書法家。
筆者一直覺得,書法練習的積淀對民國知識分子非常重要,尤其是對如郁達夫這樣深具慧根者,他們能夠通過漢字的反復書寫達到對傳統(tǒng)文化更深刻的認知。很多民國知識分子年紀輕輕便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底,這與他們自幼的書寫練習密不可分,書法會伴隨著他們的春華秋實,以文揮寫,揮寫成文,因而書法成為他們精神空間的一維生命。由此書法會隨其文章一樣而漸漸成形,歲歲成熟,而使其變得有了結(jié)構(gòu),有了美感,有了匯通,以至有了獨特風格,進而對人生有了助益。然而在當今時代,文化人的書寫已由毛筆書寫變成了鍵盤上的拼音輸入法,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恐怕就失掉一條路徑了。
看到郁達夫?qū)懡o未婚妻的這幅字,筆者忽然想到這恰恰應和了近年來胡志平博士提出的 “生活書法”的主張。胡志平博士曾說: “大學時期,是最容易煥發(fā)人們對于藝術(shù)產(chǎn)生熱情的年齡,也是最有能力借助藝術(shù)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借助藝術(shù)的語言,也可以使自己的對外交流更為充分。譬如一幅書法作品,很容易喚起觀者一絲溫暖的共鳴;一紙便簽,或可使人產(chǎn)生一種迅速傳播的情感沖動?!顣ā梢酝ㄟ^自身的優(yōu)勢,成為大學校園里最耐讀的藝術(shù)。”[2]郁達夫?qū)懴逻@幅 “與妻書”的時候,正是他讀畢高中,準備進入大學之時,書生意氣,風華正茂。他這樣一幅作品,很能增進同未婚妻的感情。 “生活書法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人人都參與到書法活動中,培養(yǎng)人們對于書法的興趣,與此同時提高欣賞與實踐能力?!盵3]郁達夫?qū)懡o未婚妻的書法作品對他們共同興趣的培養(yǎng)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郁達夫與孫荃的婚姻是典型的舊式婚姻。孫荃原名蘭坡,1897年出生在富陽縣一個地主家庭,上過私塾,知書達理,能詩善文,在郁達夫的家鄉(xiāng)浙江富陽名氣很大,當時是鄉(xiāng)間少有的才女。1917年,當郁達夫從日本回國省親時,奉母命與孫蘭坡訂婚。郁達夫四海漂泊,見識過無數(shù)的奇花異草,當他第一次見到孫蘭坡時,并未對她名動鄉(xiāng)里的容貌產(chǎn)生多大的興趣。孫小姐的三寸金蓮和瘦小的身子令他非常失望,而獨對她超群不凡的學識和風趣談吐驚訝不己,她的知書達理讓他油生憐惜之情。郁達夫?qū)ε悦赖臉藴视腥龡l:一是外貌,二是品德,三是才華。而孫荃是三者皆備,以至郁達夫在致長兄的信中對她贊美不已。他在與孫荃初次見面到分別的一個月里,經(jīng)常書信來往,詩歌唱和,甚至還商量過結(jié)婚的具體事宜,很有感情。郁達夫?qū)O荃的詩情向來贊賞,有一次回信點評曰: “文字清簡,已能壓倒前清老秀才矣!”他還曾試著把孫荃的兩首小詩夾在自己詩作內(nèi)寄出發(fā)表,幾可亂真。1920年,郁達夫與孫荃舉行了婚禮。新婚之夜,孫荃送給了他一枚鉆石戒指,新婚妻子雖溫順體貼,可郁達夫終是不能十分滿意,急著要回日本完成學業(yè)。郁達夫赴日留學,兩人多有鴻雁傳書。郁達夫甚至決定給未婚妻改名,改名為 “孫荃”,并且贈詩曰: “贈君名號報君知,兩字蘭荃出楚辭。別有傷心深意在,離人芳草最相思。”她在郁達夫指導下,曾寫了不少好的古體詩。
郁達夫與孫荃結(jié)婚后,不斷爆出婚外戀,其中轟動一時的共有三次:一是在安慶時與妓女海棠的荒唐戀情,二是在北京與銀娣的交往,三是拋妻離子,追逐杭州名花王映霞。由于郁達夫的放蕩不羈與風流任性,本來是一樁美滿的姻緣,最終以悲劇收場。不過,即便是在追求王映霞時,郁達夫也始終不肯解除與孫荃的婚姻關(guān)系,而孫荃晚年對郁達夫并沒有多少怨恨。1992年,郁達夫的兒子郁飛到新加坡訪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郁飛誠懇地描述了自己眼中的父親:“我的父親是一位擁有明顯優(yōu)點,也有明顯缺點的人,他很愛國家,對朋友也很熱心,但做人處世過于沖動,以至家庭與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庇麸w在訪談中也不諱言,作為郁達夫的兒子,眼見父親在個人生活與婚姻上的不幸和失誤,心中難免有所感觸,他說:“我一直不想作文人,也許也是因為如此?!庇暨_夫的人生得失也頗值得后人品味,他的愛國熱情、文人風骨無疑是值得稱道的,而他在情感上的草率多變則不足取。
郁達夫所處正是革命激情與浪漫理想共同構(gòu)筑的時代,戰(zhàn)爭的烽火和人生的悲歡疊加在一起。在郁達夫與孫荃、王映霞等女子漸次而來的情感糾結(ji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用情充沛而浪漫的人。如今,杭州的 “風雨茅廬”就是他與王映霞遷居杭州愛恨交加的象征物??挛妮x先生說: “郁達夫是一個才氣縱橫的人,他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自我解剖的勇氣都曾經(jīng)搖撼過讀者的心靈,這就注定了他的作品以及書法不會拘于常格。郁達夫書法的結(jié)體,很像他文學作品的結(jié)構(gòu),即在小說中滲透著散文之美,在散文中散發(fā)著濃厚的書卷香味,以及清新悠遠的詩人氣質(zhì)。”這樣的評語與我對郁達夫的讀感是相符的。
注釋:
[1]郁風: 《故人·故鄉(xiāng)·故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
[2]胡志平: 《“生活書法”助力大學校園公共藝術(shù)教育》, 《高教學刊》2015年第1期,第21頁。
[3]胡志平: 《小議當代生活書法》, 《中國書法》2016年第10期,第110頁。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