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貴溪經驗”告訴我們什么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10月末《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毒地”修復,也能有景看有錢賺》,介紹了江西省貴溪市濱江鎮(zhèn)九牛崗地區(qū)治理重金屬污染農地的“貴溪經驗”,他們的做法與不久前我們報道過的“南方稻米重金屬污染防控項目”有所不同。那么,貴溪的經驗對農業(yè)、農資行業(yè)有哪些積極意義呢?
從報道中可以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周邊企業(yè)“三廢”污染影響,九牛崗土地銅、鎘等重金屬含量超標,重度污染面積2075畝。2010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標國家九牛崗土壤修復工程項目,經過5年努力,如今土壤中的有效態(tài)重金屬濃度下降50%以上,植被覆蓋率達100%。他們探索的經驗給我們很多啟發(fā)。
首先,農田污染治理、“毒地”修復也需要創(chuàng)造“中國方案”。農地污染治理,尤其是“毒地”修復是個“吞錢”的事。我們常見介紹的國外的經驗,歐洲有不少采用高舉高打的“貴族”辦法,“換土”“洗土”以改天換地的辦法來解決;美國相對人少地多,采用休耕的辦法,靜待其生機自然恢復。但這些辦法并不適用于我們:中國沒那么多農田可以徹底修養(yǎng),也沒有那么多錢給土地做換容手術。所以我們必須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樣,探索形成土壤修復的中國方案。從南方稻米重金屬防控到九牛崗“毒地”修復,用“綜合防控”的辦法,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以較小的投入產生最大的防治效果,這是中國方案的一個核心特點,是適合國情的解決問題之道。比如貴溪經驗中,就有利用附近煤電廠成本極低的粉煤灰,改性成土壤調理劑,替代市場上成本高昂的同類產品,有效治理且大幅降低了成本。
第二,需要建立土壤修復和保護的長效機制?!胺诸愔卫怼笔琴F溪經驗的亮點。中科院科研人員將九牛崗地區(qū)按照重度、中度和輕度三類污染區(qū),確定了不同的治理目標,分別施策;重度地區(qū)主要恢復植被,以生態(tài)恢復為目的。中度地區(qū)以種植纖維、觀賞林木,產出較好經濟效益為目標。比如他們在貴溪引種了來自東非的巨菌草等“能源草”,實現(xiàn)對重金屬的吸附、提取和轉移。輕度地區(qū)保持耕作,持續(xù)進行土壤調理,力求生產出達標的糧食作物。
這里面就對農資行業(y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如果能夠認識到“先污染后治理”的無為、懶政觀念已經難以為繼,必須加強頂層設計、防控為先。那么農資行業(yè)在傳統(tǒng)產品與環(huán)境的友好程度上加強改進,在創(chuàng)新產品的環(huán)保含量上搶先一步,就很有可能在未來農田治理修復這個上百億的產業(yè)板塊中,做大蛋糕,享受紅利。據了解,目前我國土壤修復工作尚處于摸索階段,相關的國家標準正在制定中。而這其中,農資行業(yè)要不要以及如何參與進去,都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在應用層面,我國的土壤修復需要綜合考慮生態(tài)效果、二次污染、修復成本、經濟效益等問題。這些方面都需要農資企業(yè)積極參與,為農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建功立業(yè),為土壤修復的“中國方案”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