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18)
今天是信息化時代和大數據時代,信息無孔不入,從QQ、微信、微博到短信等,立體化空間化地刺激著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同樣,在學校這個領域里,也到處是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等信息化手段,再到微課程、微視頻、慕課等教學手段。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如能迅速地查找資料和相關信息,也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流溝通。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讓教師產生依賴心理,導致過度使用教學技術的現象出現。正如有學者指出:“教學技術化的最直接結果是改變了教學活動的本性,導致教學活動成為一項純粹技術性活動,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價值屬性?!盵1]那么,在今天大數據時代,我們一方面需要使用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要反思過度教學技術所帶來的弊端,以便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教學手段。
在數字化的今天,教師們備課過程中往往是采取電子化的備課方式,對教材的處理,對教案的撰寫都離不開電腦,有些教師經常從網絡上搜集相關的備課材料,有的教師則直接從網絡上下載現成的教案,因為網絡上的現有的教案很多,而且做得很精美和漂亮,同時,從網絡上下載過來很方便。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常常離不開電腦和網絡。
由于上課過程中,使用多媒體能更好地促進知識的演示,也能更加迅速地引起學生的注意,能夠實現音、影、字等多方面的融合,能更加立體地展示知識點,可見教學技術對于輔助教學的作用之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過度使用教學技術,就出現了“過猶不及”的局面,正如一些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出現下面的現象:“一堂40分鐘的語文課動用了信息技術的十八般武藝:動畫導入、圖片展示、視頻介紹、音效烘托……整節(jié)課老師只講了五六分鐘,學生甚至沒有時間進行課文朗讀?!盵2]
在尋找教學資源過程中,教師往往在各大網站上查找各種各樣的資料。因此,網絡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準備工作和各種教學資源查找的重要途徑,而且諸如手機和電腦也被當作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獲得工具。
在今天云課程等網絡課程比較盛行的情況下,學生的作業(yè)也開始出現無紙化的現象。教師往往將作業(yè)布置在網站和QQ、微信、E-MAIL等信息化平臺上,于是,教師作業(yè)布置也往往不離開網絡和電腦。
教師的終身學習是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重要內容,因此,學習成為教師的必修課程。在今天,教師的教學離不開學習,那么現在的教師學習也常常離不開網絡和電腦。微信和網站中擁有海量化的信息和知識,于是,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離不開網絡,離不開手機和電腦。
第一,損害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造性。教師對于教學技術的過度使用,往往使得教師依賴于電腦和網站上的內容,往往是喜歡拷貝別人的內容,而不去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備課和上課?!敖處熞坏┮虺撩杂诮虒W技術而無法自拔,將不利于其基于自身的體驗、感悟、反思和實踐的教育智慧的形成,也不利于其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盵3]第二,有損教師的藝術性。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是藝術”更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所強調和主張的,但是,在教師過度依賴和使用教學技術后,教師往往是從“照本宣科”發(fā)展到“照屏宣科”,更多的是采用演示的方法進行一字不漏地講解,缺少更多的教學藝術。第三,不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師生交流和溝通是教學中必要環(huán)節(jié),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因為過度教學技術,教師往往更多關注到教學技術本身,關心PPT演示的效果是否優(yōu)劣,而不是關心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課堂教學技術化的價值悖論將技術置于一種尷尬境地,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主體不但沒有因為技術的使用獲得應有的解放,反而陷入被技術控制的狀態(tài)”[4]。第四,有損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個性化教學是今天備受重視的一個教育發(fā)展趨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個性化的“教”,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從而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個性化教學,做到給學生“提供最合適的教育”,然而,在教師過度教學技術的情況下,教師往往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進行教學展示和演示,進行講解和討論,而不是教師自己的個性化的教學。
第一,有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教學技術的使用,盡管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更好地獲得立體的知識展示,然而,過分的電腦展示和PPT演示,使得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從而使得“學習的興趣尤其是思考的興趣被無形中閹割,學習主體性、主動性、積極性越來越弱”[5]。第二,不利于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以前的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這是受到大家所詬病的,然而,教學技術的使用,更加促成了被動式學習,導致學生“上課記筆記,課后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局面,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播放PPT的節(jié)奏,而不是采取主動的學習方式。第三,不利于學生之間和小組之間的情感交往和溝通。在過度使用教學技術的情景下,教師占用過多的時間進行演示,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缺少機會和時間,因此,不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第四,課堂學習時間的浪費。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往往不能恰當地把握好時間,將更多的時間濫用在多媒體,一節(jié)課下來,近一半多媒體的使用是多余的,導致學生課堂上有效學習時間浪費。
不可否認,教學技術對于教師的教學具有很多的方便。但是,教學技術之所以受到過分重視和關注,備受教師青睞,筆者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從眾”。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成為教育和教學的重要趨勢和內容。在多數教師都在重視教學技術,重視教學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的背景下,剩下一部分教師就開始反思:為什么我不會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呢,為什么社會上那么多人都在使用?說明信息技術是一個好的東西,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于是,所有教師都跟風,都進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且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也強調教師需要掌握信息技術方面的理念、技術、能力等。于是,更多的教師為自己找到了運用信息技術的理由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開始過度使用教學技術,以至于“教學技術化”。
我們知道,在今天依賴教學技術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就像很多人在生活中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就不能活一樣。同樣道理,教師在進行備課、上課以及作業(yè)布置等各個方面,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好電腦、網絡、手機等教學技術手段來進行教學,甚至出現過,“學校一旦停電,教師不能利用多媒體上課,就不知道怎么樣去上課”的尷尬局面,讓人啼笑皆非,這恰恰是對過度教學技術的一種諷刺。
教師過度使用教學技術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經濟學上的“節(jié)約”考慮,是基于一種節(jié)約時間的想法,認為采用PPT等多媒體的教學能更好地節(jié)約上課的時間,更快地傳遞知識和信息,能更充分地展示教學內容。
教師過度使用教學技術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反叛”。教師認為傳統(tǒng)的教師上課是一種講授式教學,缺少演示和直觀的教學形象,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是一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于是,采取教學技術,讓學生更加形象地接受知識,感受到知識的多維性。毋庸置疑,表面上來看,動畫、電影、視頻等多方面的演示和展示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學習興趣,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過度教學技術這其實也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只是用教學技術包裹了的灌輸式教學。
第一,教師觀念上需要從技術向藝術改變。從孔子到陶行知,從柏拉圖到杜威,無數的教育家都指出了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教學中的藝術成分,進行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改變,在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需要做到學科教學的適切性,需要考慮到教學本身是否適合教師自身的個性和特點,教學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水平、經驗、興趣等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為改變過度教學的傾向,需要教師從技術層面轉向藝術層面,改變單純的傳輸和傳授,充分認識到教育是一種心領神會和靈魂的對話。正如雅斯貝爾斯而言:“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盵6]第二,教師行為上也需要轉變技術依賴心理。在面對教學技術的時刻,教師需要不斷改變上課、備課以及其他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信息技術的行為和心理。一方面,需要考慮到自己的教學特點,充分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思考自己教學技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從而改變那種凡事依靠信息技術的慣性思維。另一方面,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和教學內容,改變過分考慮自己的“教”,而忽視學生“學”的做法,從而以學生為出發(fā)點,改變技術依賴思想。第三,教師對教學傳統(tǒng)的揚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需要加以變革和轉型,但是,我們也知道,傳統(tǒng)教學中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教師去繼承和發(fā)揚,如討論法、講授法以及個別指導法等。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需要繼承和發(fā)揚教育和教學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從而改變那種唯教學技術至上的做法。第四,教師對教學本質的反思和研究。我們還需要不斷去研究教學本質,對于什么是教學,什么樣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怎么樣才能做到更好?因此,教師為改變過度教學技術,需要進一步去反思:究竟應用多少教學技術才是合適的,從而做到教學技術的有度運用,而不是濫用。
第一,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對教學技術的規(guī)范。在學校管理層面,學校需要對教師教學技術的使用進行規(guī)范,讓教師尊重學校對教學技術的管理和約束,通過制度來限制教師過度教學技術,從而讓教學技術恰到好處。第二,學校領導對教學技術的正確態(tài)度。在教師使用教學技術的時候,學校領導對教學技術不能片面地支持或者反對,而是需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需要,讓教師恰當使用教學技術,而不是過度使用教學技術。第三,形成教學技術使用文化。在教學技術使用過程中,教師需要形成一種關于教學技術的文化,一方面形成教學技術的觀念文化,另一方面形成教學技術的行為文化,從而通過教學技術文化來規(guī)約教師的教學技術使用。
面對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面對教學技術廣泛深入到課堂教學各個階段和各個領域,教學技術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這是不容否認的。但是,在看到教學技術對教師教學的方便、對學生學習的便利、對教學以及教學論發(fā)展的正面影響的同時,我們需要思考對教學技術應該采取何種態(tài)度?如何對待教學技術過度的問題?因此,社會輿論對教學技術應該采取恰當的態(tài)度,不是一味地批判,也不是一味地去奉承和“一面倒”的姿態(tài)。我們應理性判斷并積極應對,從而更好地實現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7]
第一,加強對教學技術的反思。反思教學技術是必要的和可能的。盡管在2001年左右,就有學者對教學技術進行了反思,但是在今天教學技術廣泛流行,甚至出現教學技術的異化和泛化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深入地反思教學技術的價值以及過度教學技術的問題,從而實現教學技術對教學的正向價值,避免其不足。第二,加強對教學技術的研究。從當前的教學技術的研究來看,更多的是對教學技術的應然研究,較少的是教學技術的實然研究,因此,在未來的教學技術的研究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教學技術的實然研究,傾聽一線教師對教學技術的理解和聲音。
總之,教學技術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對教學的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價值,然而,教師的過度教學技術導致教師的教學趨向于對教學技術的依賴和泛化,使得原本的教學走樣和變形,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認識教學技術的本質,從而促進教學的發(fā)展與改革?!?/p>
參考文獻:
[1]徐繼存.教學技術化及其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3):48-51.
[2]王柏玲.個別教師對信息技術依賴專家認為課程仍應是主 體 [EB/OL].[2011-12-12].http://edu.163.com/11/1212/09/7L2IV2H/00293L7F.html.
[3]李巧平.從技術到藝術:技術化教學的局限與超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6):9-10.
[4]于翠翠.課堂教學技術化的價值悖論及其超越[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33(Z2):115-118.
[5]趙建新,田豐偉,劉小鳴,等.高校教學技術化問題分析及改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6):3-5.
[6]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9.
[7]李斐,黃明東.“慕課”帶給高校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高等教育,2014(7):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