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來
咬嚼樂趣
文|東來
問過幾位文友,“聞所未聞”啥意思。他們答:聽見了裝沒聽見。我得意極了,錯了吧,正確解釋是:聽到了未曾聽到的。還做過小游戲,有一回是我寫出上半句:將在外。他們寫出下半句,或“君令有所不受”或“君命有所不受”。又錯了,應是軍令有所不受”或“軍命有所不受”。
老實說,此前我跟他們一樣。但看了一本書后,我改了。
嚴格來說,應該把這本書稱為一本月刊的全年合訂本,就是《咬文嚼字》。還差幾本,我就把他們出的所有合訂本買全了。合訂本一般在第二年的第二季度開始上架,書店有賣,網(wǎng)上也有賣。每年書一到手,我會在第一時間,花兩三天看完;以后偶爾還會從書柜里拽出來,挑重點看看。
看第一遍時,有一種感官享受。比如有一個小欄目叫“借題發(fā)揮”,就是列出紙媒上有文字、詞匯、語法等錯誤的文章標題,配以小文分析。我先不看分析文章,而是盯住錯誤標題,考自己眼力。有一期頭條列出的標題是:黃克誠諫言進軍華中。哪兒錯了呢?看第一遍,沒看出來;又仔細看了幾遍,還逐字逐句琢磨了一下,似乎發(fā)現(xiàn)了毛病,“諫言”應該是“建言”。一看旁邊分析文章,英雄所見略同。諫言:指下級對上級的言行提出批評或勸告;建言:通過口頭或文章陳述有益的主張或意見。
好像是七八年前,我去上海參加了《咬文嚼字》編輯部組織的一次業(yè)務培訓,對時任主編郝銘鑒印象很深。這是一位學究式主編,培訓時,他幾乎天天參加,還跟我們一起探討。有一次,在大家熱烈討論時,一位年輕學員提出:“鄧小平理論”和“鄧小平的理論”有什么不一樣。這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你一言我一語的,開了鍋。郝銘鑒主編在前邊站著,不說話,歪著頭在想。他后來給出的解釋,大家挺服的:“鄧小平理論”指的是思想體系,行為指南,常人不可攀附。沒錯,我也有思想,但把我的思想稱為“東來理論”,就很不妥?!班囆∑降睦碚摗逼赜趥€人化,多指思想正在形成,還未形成體系和指南。郝銘鑒主編很謙虛,說這是他的個人理解,大家還可以繼續(xù)切磋。一口濃郁的上海普通話,聽著很好玩。
寫這篇小文時,我從書柜里把2014年《咬文嚼字》合訂本抽出來翻了翻。第一頁為序,作者姚以恩引用了郝銘鑒的一句話:“你是翻譯家,曾參加過《列寧全集》等經(jīng)典文獻的翻譯整理工作……”上面還留著我的糾錯痕跡。“曾參加過”有毛病,“曾參加”和“參加過”語義重復,或去掉“曾”,或去掉“過”,就順溜多了。不知郝銘鑒和姚以恩以為然否。
錦言齋
●《我的母親曾志》中寫道:“巨大反差難道僅是由于時代相錯,一者生于亂世,一者恭逢盛世嗎?”“恭逢盛世”不規(guī)范,應寫成“躬逢盛世”。
●《紅巖解密檔案》里寫道:“那里……有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边@一句有語病,“情同手足”比喻如同親兄弟一般,不能用于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