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洪波 │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國人振奮,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有了一席之地,終于有了話語權;2014年,劉慈欣憑借《三體》獲得有“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之美譽的“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同年,閻連科獲得卡夫卡獎;今年4月,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獲得本年度國際安徒生獎,近日奔赴新西蘭參加第35屆國際兒童讀物聯(lián)盟(IBBY)世界大會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頒獎盛典領獎。隨著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中國作家多語種出版物海外熱銷,中國文學越來越引起海外關注。
中國作家作品能夠走出國門,在海外翻譯出版,并且能夠獲得一定的市場認可,這里面既有我國政府的支持和推動,我國出版界的積極參與,也有海外代理商與出版商的遠見卓識,還有熱愛中國文化的其他海內外機構和熱心人士的助力。每一部作品走出去的歷程都歷盡艱辛,留給人們的是難以名狀的思考。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政策。版權輸出、合作出版、海外投資開辦或收購印刷廠、出版公司、書店逐漸增多。政府為出版界走出去提供了各種支持(包括資金扶持)、扶持參加國際書展等很多推廣平臺和機會,一批批圖書在海外翻譯出版,圖書出版單位和報刊社分支機構也陸續(xù)海外落地,中國出版基本形成了走出去的立體格局。但就這個狀況而言,我們仍然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出版國際化之路依舊很漫長,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自身準備不足,哪些圖書具備走出去的潛質,如何了解目標國的圖書市場需求,如何找到對口的出版機構,并與之建立聯(lián)系、開展合作,都還處于摸索之中。很多出版社寄希望于一本英文書目走遍天下,去俄羅斯等俄語國家、中東歐國家連最基本的相關國家語種的書目信息、名片都做不出來。這說明有些出版社在走出去方面還不夠專業(yè)化,還有待提高。
第二,過分依賴政府,一味追求獲得政府的翻譯費扶持,缺乏自主走出去的動力。很多出版社拿到國家經(jīng)費補貼后,真正用于翻譯或支付給海外出版商、海外漢學家翻譯家的經(jīng)費很少,有相當部分被直接列入了企業(yè)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結果錢并沒有完全用在該用的地方。
第三,“本地化”“本土化”問題難以解決。一方面,好書找不到海外好譯者翻譯,也很難得到海外出版社的青睞。另一方面,大量出版社追求國內翻譯、國內造貨,翻譯、編輯、加工、設計、印制都在國內完成,沒有考慮對象國的市場需求和閱讀習慣。
第四,缺乏整合海外資源的能力和營銷推介手段。很多新聞出版單位不了解我國駐外使領館、海外文化中心、海外孔子學院等海外派出機構或合作機構的任務和運作方式,不了解海外有關機構的優(yōu)勢,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為我所用。
第五,缺乏海外出版商業(yè)運作的能力,接力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等出版機構策劃邀請海外知名插畫家與國內一線兒童文學作家合作,合作項目不但在國內獲得較好的市場反響外,也逐漸走出國門,這就是很好的嘗試。但多數(shù)出版單位沒有這樣的能力和海外營銷手段。
2015年10月發(fā)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強調“扶持優(yōu)秀文化產(chǎn)品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加強文化人才培養(yǎng)”,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這一令人鼓舞的目標。出版乃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出版界任重道遠,要想在出版國際化方面有所作為,進而為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積極貢獻,就必須從國家大局出發(fā),立足企業(yè)自身生存發(fā)展需要,提高認識,拓展視野,提高自身市場經(jīng)營能力和水平,加強“本土化”建設,最終讓包括中國出版在內的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