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0)
?
淺析會議報道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張瑩瑩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秦皇島066000)
地方黨報作為各級地方黨委的機關報,其性質決定了它的存在價值和社會作用,就是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反映人民群眾的需求,溝通黨和人民的聯(lián)系,引導社會輿論的方向,激勵民眾的意志。會議中所體現的政策和工作,正是黨報所必須堅持的輿論方向。只有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做深做活會議報道,才能凸顯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占領社會輿論高地,更是符合新聞規(guī)律,符合受眾口味的必要措施。
會議新聞報道是黨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直以來,黨報會議新聞報道不太受讀者歡迎,究其原因就是會議報道大多是枯燥無味,報道內容公式化、形式程式化、文風八股化。讀者怕看會議報道,報紙怕用會議報道,記者怕寫會議報道。一方面,因為會議太多太濫,有些部門、行業(yè)召開的可報可不報的會議都要爭著見報。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會議報道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定式,例如某會議于某月某日召開,某某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已多次提出要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的新聞報道。如何改進會議報道,如何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筆者認為,首先會議報道要注重抓新聞。在寫會議報道時,應該把重點放在會議本身的內容上,特別是有新聞價值的內容上。如果是重要領導活動的報道,領導活動和講話不僅要放在重要位置還需要占用較大篇幅,稿件的字數又有限制,那么,這就需要跳出會議本身,從新聞的角度,挖掘會議內容,把讀者關心的內容摘出來,進行深度采訪報道,另外寫成一篇或幾篇新聞稿件。這樣,會議報道傳遞了有價值的信息。所以,不要為了會議而報道,而是要在會議中抓新聞、抓亮點,這樣的稿件才會吸引讀者,更接地氣。
寫好會議報道,要勇于創(chuàng)新,不能在觀念上被會議的傳統(tǒng)報道格式所束縛。有的會議報道需要用模式化的形式報道,有的則需要根據會議重點單獨做新聞。幾年前,在一次全市衛(wèi)生系統(tǒng)工作會議上,筆者現場了解衛(wèi)生系統(tǒng)全年工作后,采寫了一篇消息《讓農民真正享受實惠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同時還寫了一篇會議消息,一個會議寫出多篇報道,《讓農民真正享受實惠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收到了讀者的好評。
改革和創(chuàng)新會議報道,要求記者不是停留在會議本身,而是把會議當成寶貴的采訪機會,以新聞為本位,從會議中挖掘新聞。
采寫會議新聞看似簡單,其實要把會議新聞寫好、寫活、寫得精彩也并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做好會議報道,轉變思維方式很重要,不拘一格是關鍵。這就要求采編人員要創(chuàng)新思維,不僅要針對會議新聞的特殊性選準會議信息,報道好會議新聞,還要運用其立體、多向、動態(tài)的報道形式來做好會議報道。
標題是一篇新聞報道的眼睛,把會議報道的標題做好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可以在標題中弱化沒有新聞性的會議標題的寫法,直接揭示新聞事件,這樣可以達到吸引受眾、引出正文的目的,成為寫好會議報道的重要一招。幾年前,在海港區(qū)有關新民居建設工作的一次會議上,筆者在標題中沒有體現會議字樣,寫出《新民居建設“點亮”農民新生活》,一改會議消息題目的傳統(tǒng)寫法,抓住需要人們關注的重點,吸引讀者眼球,傳播效果自然不一樣。
有的會議報道,可以從導語上多下功夫,改變一下會議程式報道,把有新聞價值的內容提煉出一句或幾句話放在最前面,這樣一來,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讀者愿意繼續(xù)往下讀稿件。在2015年秦皇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的“集中打擊拒執(zhí)罪”專項行動新聞發(fā)布會上,筆者將新聞內容提煉出“失信被執(zhí)行人將被限制乘坐G字頭動車組列車全部座位”作為導語第一句話,讀者就會帶著好奇心接著往下讀完文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抓住會議中的亮點話語來寫,也是創(chuàng)新會議報道形式之一。會議材料一般比較多,有經驗的記者接到會議材料,先瀏覽、分析一遍,找出材料中的閃光點,特別是亮點話語,在新聞報道中可以直接引用。把感性材料提升到理性高度,不要僅僅滿足于會議報道,要精益求精,寫出會議報道的精品。當會議主辦者沒有多少新聞發(fā)布時,特別還要注意參會者的活動、發(fā)言等,發(fā)現其新聞價值,捕捉到亮點話語,引用到新聞報道中。
會議報道往往宣傳黨的大政方針、傳達黨委政府聲音、溝通社情民意,政策性、理論性、權威性都很強,這就要求記者不斷提高自身政策素質和新聞素養(yǎng)。記者只有扎實開展“走轉改”、深入基層“抓活魚”,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基層、了解群眾,才能做到其所采編的新聞報道才能真正有“含金量”,才會受到讀者的普遍好評。
改進會議報道就必須從受眾需要和社會需要出發(fā),對會議內容進行取舍,努力挖掘會議中群眾最關心的內容進行重點報道,而把一些重復性、枝節(jié)性的內容省去。只有善于從會議中發(fā)現、挖掘具有新聞價值的東西,抓住領導思考和群眾關心的問題,深入到基層和群眾中去,深入到一線、現場中去,拓展外延,進行會內會外的深入調查采訪,擴大報道領域,才能真正寫出好作品。抓住受眾的興奮點,摸準社會跳動的脈搏,說群眾想說的話,講對群眾有用的話,才能在會議報道形式和內容上有大的改觀。
會議報道的精髓在于將會議要解決的問題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吸引群眾對會議報道的目光,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在報道方式上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在會議報道中,記者要做有心人,了解得越多、越細,采寫的會議報道就越精彩。例如,筆者在采訪全市“兩會”報道時,來回奔走于各個代表團、各個小組的分組討論中,每一個代表、委員的意見和建議都認真聽、認真記錄,從中挖掘新聞素材,采寫了《促進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兩會特稿,稿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全市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以及代表、委員們對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一些意見和建議,讓讀者有一種親臨會場的感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