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秀猛
(肇慶學院 政法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祖宗”這一概念對于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奥淙~歸根”“認祖歸宗”,諸如此類的情感深深地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代代相傳,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歷史的演化中,中國人認祖歸宗的情結已經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對祖先的崇拜從對神明的向往與敬畏之情,進而轉化形成了認祖歸宗的情結,發(fā)展到現如今這種情感對國家的文化、經濟和政治等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認祖歸宗是我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目前學術界對其社會理論研究還比較少。從祭祖文化、尋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認為宗族祭祀活動是中國社會秩序維持的一種力量[1]23。對尋根文化的研究和探討,有助于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完善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2]42。以上成果在認祖歸宗情結的社會學研究方面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費孝通是運用社會學方法研究中國傳統(tǒng)社會特點的集大成者,筆者將運用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和《生育制度》中的研究方法和觀點作為參考,分析探討中國人認祖歸宗情結的表現、特點以及社會功能。
“樹有根、水有源”,中國人認祖歸宗情結的形成并非偶然。傳統(tǒng)中國的鄉(xiāng)土性特征,形成了社會的差序格局,社會關系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此,我們傳統(tǒng)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是在私人聯系中發(fā)生意義[3]34。換言之,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熟人的社會,是社會成員關系具有“能放能收、能伸能縮”動態(tài)性的社會。以己為中心,像把石子投入水中,如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3]30。人與人之間親疏遠近關系的網絡格局依靠某種標準來排序,其中這種標準又是具有多樣性和可變性的,而血緣作為標準最合適。宗親,原則上是指同出于一個祖先、具有一定血緣關系的同姓之人[4]247。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祖宗即代表血緣的根本,因此,中國人對祖宗便有了強烈的情感意識。
“祖宗”也稱祖先,對中國人而言,本宗族史上從有記憶開始那個點上的人,稱之為祖宗。對于現在的中國人來說“祖宗”并非特指,一般情況下,凡是后人對于本宗族史上有識記的先輩,包括已故且與在世的人之間相隔一定輩數的人都可以稱之為“祖宗”。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等古老傳說,大部分人耳熟能詳,或有人認為盤古、女媧就是我們的祖先。在此,盤古、女媧到底是不是我們的祖先姑且不論,但從神話傳頌之久遠來看可以判斷中國人對祖先存在的觀念意識由來已久,再到后來的三皇五帝,今天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炎帝和皇帝被默認成為了中國人的共同始祖,這是從整個民族的起源方面來說。在古代社會將祖先神話化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常常也是封建統(tǒng)治者實現統(tǒng)治的一種方式。本文從普通人對祖先心懷敬意而產生一般性認祖歸宗情結的角度進行分析。從微觀具體的方面來說,社會生活中的成員都各有自己的祖先,尤為明顯的就是家族,每個家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共祖。家族的共祖曾經是比較真實的存在,它不像神話里的祖先那般神乎其神,更不是憑空捏造,它是一個家族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實體,因其存在,所以族人才得以存在,才得以枝繁葉茂,這些功勞毋庸置疑是祖先所賜。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我們都認為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是不是又可以說人類的祖先是猿類,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可能如此,然而本文所說的祖先是以有意識且稱之為人類的祖先為分析對象。
從古至今,家族與家族之間是有著明顯分界線的,即一宗一族。祖宗不同,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利益傾向、行為準則、情感價值等也不相同。在群體社會生活中,同一宗族內部成員應該互幫互助、團結一致,以便于防災減害、解難解疑,甚至抵御與其他宗族在利益上的沖突。在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里,長輩總是樂此不疲地給其子女傳輸祖宗這一情感意識,認為人若不出人頭地,不僅你自己,還有你的父母長輩們同樣會因為你的無所作為而愧對于祖宗,于是“光宗耀祖”便成了后人對人生歸依、生存價值的定位。是否同一祖宗不僅是社會群體家族與家族之間的分界線,也是個體身份情感的歸宿。中國人喜歡人多、熱鬧的地方,是一個群體意識非常明顯的民族。西方人大都喜歡鄉(xiāng)村的別墅,房子之間的距離比較遠,從這家到那家經常要開一段長時間的車。中國人大都喜歡比鄰而居,住大廈勝于小樓。經濟、文化、社會結構和歷史等的不同都可能是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所在,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中國人和西方人思想上的差別。西方人的思想一般追求個人精神的獨立、思想的自由,而中國人注重的是精神的依托、思想的統(tǒng)一,“家”便是中國人精神依托、思想統(tǒng)一最基本的單位,所以在中國的家庭里“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的家庭組織結構是比較常見的,而在西方國家里就很難看到。
由于傳統(tǒng)中國的鄉(xiāng)土特性,人們的宗族觀念意識強烈,形成了認祖歸宗的這一社會行為,認祖歸宗情感深入人心,成為中國人潛意識下的普遍情感共識。從古老神話傳頌之久遠來看,中國人對于祖先的觀念認識由來已久。隨著傳統(tǒng)社會進程的發(fā)展,祖宗這一意識形態(tài)深入中國人的意識深層,祖宗不僅是社群家族分類的標準,而且還是社群個體身份情感的歸宿所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性特征形成了中國人認祖歸宗的這一社會行為,在此條件和背景下,便有了中國人認祖歸宗的情結。
中國人有對祖先崇拜的情感傳統(tǒng),無論是原始社會還是當代社會,祖宗對于中國人來說是至高無上的。這種高無上的地位對于母系來說又是不公平的,自父系社會以來,直至今日,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歸的都是父系這一宗,而在認祖歸宗這一過程中姓氏便成了最為“官方”的根據與方向。當然,中國人認祖歸宗的情結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漫長的歲月里受諸多傳統(tǒng)因素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祖宗”以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存在,已深入中國人的意識深層。祖宗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用“敬畏”兩個字高能概括,敬畏是在面對權威、莊嚴或崇高事物時所產生的情緒,帶有恐懼、尊敬及驚奇的感受,它是對一切神圣事物的態(tài)度。所以,用“敬畏”來形容祖宗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最合適不過了。敬畏一詞其中包含了兩層情感:敬,即尊敬,這是一種由衷的尊敬;畏,即謹慎,祖宗既已成為神明,一種信仰,因此必須謹慎、不可懈怠。舉兩則例子,其一,中國人罵人一般喜歡把被罵者的祖宗折騰出來,覺得把“仇人”祖宗十八代罵遍了才夠爽快,因為罵與被罵者彼此之間清楚明白自己的祖宗先輩是不容褻瀆的,祖宗先輩在后人心目中是理應受人尊重和敬仰的,這是罵人者與被罵者之間的默契。其二,中國人喜歡把生活中的功績歸功于祖宗,比如說在筆者生活的周邊環(huán)境里,如果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或掙了大錢、或當了大官,就會說是他們家祖墳埋的好,是受祖宗的保佑,無形當中祖宗似乎“主宰”著其子孫的命運,被賦予了神明才具有能夠影響世人命途的特性,從而對祖宗之神明需謹慎、不可懈怠。自從能識記開始,長輩總是熱衷于講述祖宗先輩的事跡與功勛對晚輩教化的問題。
“祖先崇拜”最先來源是后代人對逝去的先輩人的敬畏和期望[5]8?!白嫦瘸绨荨睆淖置嬉饬x上不難理解,即后人對祖宗先輩的尊崇奉拜。祖先崇拜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的一種主要宗教形式[6]23。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后人對祖先的崇拜已不再是單純對祖宗的尊重與敬奉,更是一種對祖宗先輩感恩戴德的情感表達。一般來說,若要成為世人崇拜的對象,首先其自身要有被人崇拜的資本。祖先在中國人心中已然包含了先祖和神明的雙重身份,除了承認祖宗先輩是延續(xù)后代的先祖外,中國人還相信祖先或親人逝世后的靈魂依然存在于某一空間,并且以某種超自然的能力影響著其子孫后代的生活或命途,上升為神明。在筆者所生活的壞境里,每逢年過節(jié),四鄉(xiāng)五鄰都各自忙碌著張羅祭拜供奉神龕眾神(包括天地宗師、祖宗先輩、各路菩薩等神明)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宰殺牲口、斟酒倒茶、燃香點燭、焚紙燒錢等,就算剛逝去不久后的親人的待遇亦如此,用最好的食物來敬奉已逝去先輩的神明,特別是在清明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敬奉祭拜祖宗先輩的行為尤為隆重。因此,祖先憑借著自身傳根接代中“傳根”的功勞和庇佑子孫萬代的職能成為了世人的崇拜對象。
單系偏重是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書中對社會繼替進行分析得出社會結構上的一種普遍特征,筆者將要說到的父系偏重正是費孝通先生分析社會結構單系偏重的一個延伸。在《生育制度》中費孝通先生從財產、地位、身份等社會繼替關系來分析說明中國社會是單系偏重繼替的社會。那么,認祖歸宗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對父親方面的親屬記認得很廣很遠,母親方面的親屬則很多就不認賬了[7]192。對于先輩們的識記上,很少有人清楚母系一方家族的人和事,就算有的人能清楚,最多不過外祖父輩,再后估計就不清楚了,除非母系一族身份地位顯赫,或有什么特殊的人或事。以筆者為例,對于外公外婆的識記上是陌生的,甚至不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一直稱呼外公外婆,稍微清楚并且能知道名字的也就只有我母親的親兄弟姐妹,至于母親的堂兄弟姐妹也是不清楚的。此外,和筆者同一輩分的表兄弟,認識的也是屈指可數。但相反的,在父系這邊的識記上,就清楚得很多。每逢年過節(jié),我們會對祖宗先輩們的靈位磕頭上香,逝去先輩們的掛列的遺像在神龕旁(在筆者生活的環(huán)境里習俗上對于遺像掛列一般有父、祖父和曾祖父三輩,更大輩分的很少),這是父系一族才有的現象,普遍來講,母系一族先輩長者的遺像在父系的家庭里是看不到的。自父系社會以來,中國人所選擇的生活社群一般是父系一族,對于他們的子孫來說有的是機會相處見面、稱兄道弟。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諸如此類的認識在鄉(xiāng)土社會尤為突出,這是傳統(tǒng)以來形成“重男輕女”的陋習,也就是說在人們的觀念意識里默認為女性地位是低于男性地位的。造成該現象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男女對家庭的貢獻值不等,母系社會時期由于婦女在生產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女性地位高于男性。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男性對于部落族人的貢獻越來越大,慢慢地超過了女性,理所當然地就取代了女性的地位。無論是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地位的衡定一般是從對部落族人貢獻的程度來定量。當今社會“女強人”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女性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對社會的貢獻都遠遠大于男性,但是這仍然改變不了“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認為女性就是不如男性,正是因為人們長時間普遍這樣認為,即便是清楚這是一種錯誤的論斷,但仍然堅持,所以該“共識”短時間內很難被消磨掉。或有人不認可這種說法,因為中國人強調“百善孝為先”,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無后”特指男性,所以認為造成父系偏重更應該是傳宗接代上的原因,因此認為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實不然,如果說傳宗接代的功勞是屬于男性,毋庸置疑,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女性男性依然可以傳宗接代?在傳宗接代上的功勞應該是對等的,這不是造成父系偏重的根本原因。
在鄉(xiāng)村社會的娶嫁方面,很少有鄰居之間聯姻,一方面鄉(xiāng)村這個社會群體本來就小,門當戶對、年齡相當、彼此中意等條件若想在一個較小的群體里同時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小。另一方面,鄉(xiāng)村社會的群體鄰里之間比較熟悉,有著或多或少的親屬關系。就拿筆者原來居住的農村來說,全村二十幾戶人家?guī)缀跞且粋€姓,像這樣聚姓而居形成的村落不少見,比如馬家寨、陳家村等等,人們認為這樣聯姻也不妥。這就造成了一般是某村的人娶了鄰村的或更遠村的人,便產生了距離,特別是鄉(xiāng)村社會的交通本來就不便利,因此女兒與娘家的來往就會變得很少,自然而然地子女們對母親方面的親屬就疏遠了。
總之,中國人認祖歸宗的“祖宗”一般指父系一宗,這是中國傳統(tǒng)以來形成的體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諸多因素影響下,通過日積月累而形成父系偏重的認祖歸宗情結。在未來人類歷史上不知道父系偏重還會走多遠,但能肯定的是父系偏重這一事實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
姓氏包含著兩層含義,即“姓”與“氏”。姓源于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8]46。隨著母系社會被父系社會取代,直至今天,“姓”已然成為了父系的特有印記?!笆稀笔怯伞靶铡彼苌氖献宸种8]47。并且“氏”在后來的奴隸社會中成為貴族男子用以標志宗法身份的專稱,其主要作用在于“分等級”,亦隨著一個人社會地位的升沉而變化[8]。而現如今,“氏”絕大部分是用來表示輩分、區(qū)分長幼的。姓氏是世界上各民族幾乎都有的文化傳承符號,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且有內涵[8]48。
“姓氏”是能夠比較鮮明區(qū)別于其它氏族的特有基因烙印。中國人口之多,地緣之廣,歷史之久遠,也不乏存在著同姓卻不同源的事實,這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比如說易姓、封建社會賜姓、子女隨母姓等,這相對于整個華夏姓氏文化長河來說,實屬冰山一角,畢竟是少數,姑且不論。在中國的家庭里,“姓”便像遺傳基因一樣與生俱來。因此,“姓氏”便成了認祖歸宗最基本的根據和方向。
中國人認祖歸宗情結不是與生俱來。與生俱來一般講的是先天的,而認祖歸宗不是,它是一種后天的社會行為,可它似乎又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它是在一些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
首先,回報祖恩。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里講到:世代間人口的繁殖,像一個根上長出的樹苗[3]88。而這個“根”,就是祖先,祖先的存在,是每個個體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實,也是每個個體存在的前提,這是不可否認的。毫無疑問這是祖先給予后人最大的恩惠,正所謂“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更何況如此盛大恩情,怎可不報?于是乎,便有了銘記、敬奉、祭祀等諸多形式的報恩。在漫長的感恩路上,祖宗也就慢慢地被動強化了自身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這也使得后人無論身居何位、地處何處,都不能忘了祖宗的恩情。
其次,崇尚長者的權威。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里,長幼有序,長輩就是權威,而這種權威是大家所認可的,即便是有些人并不買賬,權威也有失效的時候,但是會被扣上目無尊長、為人不孝、大逆不道的帽子。所以,一般情況下晚輩是不能違逆長輩的。長輩們會利用自己的權威,每當逢年過節(jié)需要祭祀敬奉祖先的時候就會讓子女們叩頭上香,祈求庇佑,以教化的形式捍衛(wèi)祖宗的豐功偉績和地位,世代如此。無形當中,由于晚輩須服從長輩亙古不變之訓,長輩們就有機會讓其子女們深刻銘記自己的祖宗先列了。
再次,尊崇孝道。如果一個人不尊崇孝道,那就更不用提回報祖恩和崇尚長者的權威了。作為中國人,都明白“百善孝為先”的道理,這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精髓,更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品質。有人認為,中國人對長輩的孝應該表現為實際行動,盡孝的對象應該是存在的實體,對于已過世不存在的對象進行不了孝的表達,所以“孝”怎么會牽扯到已經不存在的祖宗先列呢?其實不然,中國人的“孝”,涉及的不僅僅只是橫向的,還有縱向的,它既包括活著的,也包括故去了的,這也正是中國人孝道文化相對于其他國家更為深厚的一個原因。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孝道的要求下,出于對祖宗先輩的尊重與孝敬,首要任務就是銘記自己的的祖宗先輩,認清自己的根之所在。
中國人認祖歸宗情結雖然不是與生俱來,卻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產生,而是在深遠而悠長的歲月里經過諸多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正是因為人們認祖歸宗情結的觀念意識強烈,所以回報祖恩、崇尚長者權威以及尊崇孝道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才得以完善的傳承與發(fā)展。無論是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已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對于祖先的識記不僅僅是記憶這么簡單,它已經成為了后人崇拜的對象,心存敬畏之情,把祖先當作神明一樣看待,形成了一種宗教式的民間信仰。由于時間、空間的跨度和一些傳統(tǒng)以來的原因造成了中國人認祖歸宗是父系偏重的認祖歸宗,包括生活社群的選擇、交通來往不便、“重男輕女”之陋習等諸多因素,并注定了父系偏重的認祖歸宗情結體系在宗族文化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很難被改變。姓氏作為中國人認祖歸宗特有的“遺傳基因”烙印,在認祖歸宗這一過程中成為了最基本的根據與方向。中國人認祖歸宗情結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感激祖宗先輩的恩德、崇尚長者的權威以及尊崇傳統(tǒng)美德的孝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慢慢形成的,并且承載著這些傳統(tǒng)文化要素共同發(fā)展。
中華民族是一個倫理道德、宗族情感觀念強烈的民族,通過漫長歲月的積淀,認祖歸宗情結已深入中國人的骨髓,成為了民族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認祖歸宗情結自身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文化,深深影響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容忽視。
從傳統(tǒng)中國到現代社會,民間信仰始終滲透于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之中,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9]1。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不僅是單純對先輩的敬奉,在這一過程中還會祈求祖宗先輩的在天之靈對全家乃至整個家族的庇佑,以保富貴平安。所以,祖先除了有傳根接代中“傳根”的功能外,還具有庇佑其子孫萬代的功能。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民族,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世界范圍內的許多民族雖然也廣泛地存在著祖先崇拜,但都沒有像中國把祖先崇拜發(fā)展得那樣完善、自成體系,馬克斯·韋伯將之稱為“俗世宗教”——乃是一種對祖靈神力的信仰和崇拜[10]22。所以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其實已經像基督徒信仰耶穌為救世主,穆斯林相信順從真主就能實現和平,佛教徒相信釋迦牟尼能普度眾生一樣。換言之,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已上升為一種宗教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很廣泛,不像世界其他國家人民那樣主要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除此之外中國還有自己的儒教、道教等,所以,在中國人里除了可以找到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或佛教徒外,還可以找到信仰儒教、道教和信仰其它教的教徒。國外各宗教的信仰“救世主”或“上帝”大多只有一個,而傳統(tǒng)中國社會里中國人更愿意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山有“山神”,地有“土地公”,水有“河神”,錢有“財神”,就連生火做飯的灶臺也有“灶神”等。中國人所信仰的神明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可謂各司其職,種地的人若想莊稼有好的收成可以祈求“土地公”保佑,人若缺錢的時候可以向“財神”請愿,就連生孩子這一人類本能都與“送子觀音”有關。所以,中國人的信仰多而泛,多,在于信仰的種類之多;泛,在于信仰的職能廣泛。祖先崇拜便是中國人眾多信仰中的重要一個,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祖先不僅是根之所在,也是精神的依托和身份情感的歸宿,它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祖先崇拜衍生成為宗教信仰具體是從哪個時間點開始或許我們無從考證,但是中國人崇拜祖先這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流傳至今。作為一種民間信仰,祖先崇拜和祖神信仰可以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慰藉民眾的心理,服務于民眾生活[5]1。它既滿足了人們尋親思故的精神需要,又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認祖歸宗自身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文化,一種精神的力量,它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與其它文化要素一樣,“認祖歸宗”同樣帶動了與其相關經濟產業(yè)的發(fā)展,值得一提的是,認祖歸宗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粘合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這體現了中國人“自私”的一面,可換一個角度來說,卻又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集體意識。俗話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則體現了中國人團結互助的優(yōu)秀品質。無論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式的“自私”,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高尚品質,可以說是中國人認祖歸宗情感意識粘合作用的結果。如某企業(yè)老板回鄉(xiāng)修橋鋪路,為百姓謀福利謀發(fā)展等事例不乏少見,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炒作的情況,但大部分為了自己家鄉(xiāng)的建設還是愿意奉獻出一份力量。在這些人將要行善的時候為什么會首先選擇自己的家鄉(xiāng)呢?因為那是生他養(yǎng)他的地方,是他的“根”之所在。正是如此,中國經濟將有利于由點到面的發(fā)展,從而推動經濟全面建設,促進社會和諧。其次,中國是一個龐大而多元的國家,有很多種語言和文化,但是大多數中國人都視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都潛藏著認祖歸宗的情結,并逐漸演化成為一塊極具強大向心牽引力作用的磁石,既提升了各族人民和海內外華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維系著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旅居海外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興起了尋根熱,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慰藉了他們遠走他鄉(xiāng)的漂流感,對于國家經濟建設引進外資和國家團結統(tǒng)一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人為人處事講究的是近親原則,這是中國人的特性,由于這種特性使得中國人在面對很多外來災難的時候表現得格外團結與堅強。
首先,認祖歸宗是鄉(xiāng)土社會普遍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對宗族觀念相關規(guī)矩的認同與遵循,使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得到禮法的約束,形成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倫理特性:重家族、重血統(tǒng)、重倫理。長者為尊、遵循祖訓等這些都是中國人祖宗情結的價值體現,長輩具有誡教晚輩的權力和責任,長者的話往往都被視為權威,在鄉(xiāng)土社會的家庭或家族內部若是起了糾紛,或有人犯了錯誤,這時候一般情況下會選擇讓威望較高的長輩出來調解和說教,而不是一味走法律程序。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對于晚輩如何為人處世來說,長輩要以身作責,在晚輩面前,長輩還起到了模范的作用。傳統(tǒng)社會里中國人很注重倫理道德,在婚姻方面,近親之間嚴禁結婚,這樣能夠有效地減少遺傳性疾病的發(fā)生率,有利于優(yōu)生優(yōu)育。鄉(xiāng)土社會的禮法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權力強制推行,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傳統(tǒng)產生敬畏進而主動服膺,形成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倫理特性,這些,無疑減少了社會的管理成本。
中國人認祖歸宗文化除了對社會具有積極的作用外,同時因為自身具有重家族、重血統(tǒng)的特性,可能對社會發(fā)展造成一定負面的影響。第一,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3]62。由于對家族血統(tǒng)的重視,造成了很多人不愿背井離鄉(xiāng),再加上鄉(xiāng)土社會普遍認為人丁興旺是每一代人的職責,造成區(qū)域人口快速增長,這無疑對當地自然壞境和社會壞境都造成了巨大威脅。第二,祖宗的認可畢竟是為了滿足精神上的慰藉,但都常常被附上了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使得很多人在面對災難疾病之時不采取科學的補救措施,一味祭祖祈福,耽誤了最佳補救時機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第三,認祖歸宗講究的是近親原則,正因為如此,有的人一旦掌握了實權,往往會給其親戚開“后門”,以謀私利,容易滋生小集體主義和地方主義的貪污腐敗現象。
總之,中國人的認祖歸宗情結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文化已深入中國人的骨髓,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逐漸顯現出來。中國人是一個注重家族、注重血統(tǒng)和注重倫理的民族,對社會除了表現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積極作用外,同時因為自身存在某些傳統(tǒng)因素的缺陷也會表現出一些阻礙社會發(fā)展的負面影響。
作為鄉(xiāng)土社會群體分類標準和個體身份情感歸宿所在的“祖宗”,已經深入中國人的意識深層。中國人喜歡將自己的命途與祖宗聯系在一起,祖宗不僅是自己根之所在,而且還以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影響著世世代代,為此,對祖宗具有一種敬畏之情。加上長輩熱衷于對晚輩進行祖宗觀念意識的后天教化,形成了中國人認祖歸宗的這一社會行為,進而有了認祖歸宗的情結。認祖歸宗情結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感態(tài)度,它已成為中國人潛意識下的普遍情感共識。在傳統(tǒng)歷史的演進過程中,中國人認祖歸宗情結表現出祖先崇拜、父系偏重和姓氏作為認祖歸宗符號標識等特征,并且具有回報祖恩、崇尚長者權威和尊崇孝道的深厚文化意涵,認祖歸宗情結承載著這些傳統(tǒng)文化共同發(fā)展。中國人對祖先的敬畏之情已悄然演化成為一種宗教信仰,認祖歸宗便是這種信仰表現出來的一種情感體現,對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認祖歸宗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內涵深厚,它既增強了各族人民和海內外華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又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維系著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中國人認祖歸宗的情感相對于其他國家是濃厚的,作為中國人理應弘揚與傳承。在當代中國人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缺乏的形勢下,挖掘認祖歸宗潛在的社會功能,將認祖歸宗的情感態(tài)度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秩序的一種力量,有利于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還具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樊端,李桂平.宗族祭祖活動——鄉(xiāng)土社會秩序建構的一種力量[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2]裴娟.洪洞大槐樹尋根文化的民族情感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孫先偉.“宗親會”的性質及歷史淵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8).
[5]段亞蓉.改革開放以來晉南的祖先崇拜和祖神信仰調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3.
[6]劉莉,星燦.中國祖先崇拜的起源和種族神話[J].南方文物,2006(03).
[7]費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8]崔景明.華夏民族的姓氏及其現代價值——兼論河洛文化為主的姓氏尋根[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9(06).
[9]石菊紅.信仰、儀式與象征—基于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0]荊云波.歷史的神話化:談祖先崇拜的原型意義[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