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
在泰國,我的孩子們在學(xué)校每周有一堂“Thai Class”:在泰式的教室里席地而坐,學(xué)泰語、泰國文化和泰式烹飪。我非常欣賞學(xué)校這樣的安排,孩子們到底學(xué)到什么姑且不說,光是這樣的用心就足以讓他們懂得尊重他國文化的重要性。
昨天,我回到曼谷的家中,孩子們興奮地爭相報告這一周來發(fā)生的點滴,我像是被圍在一群聒噪的家雀中,熱鬧而幸福。然后,她們拿了一個竹編的角錐簍給我,說是我不在家時一位泰國朋友送的。
她們——Abby和Pony爭著為我解說如何使用這個炊具:泰國人用它來蒸糯米飯,配上烤肉串吃,街頭巷尾到處可見。Abby說:“串肉片時要很仔細,不能讓竹叉露出來,否則會燒斷,而且不好看,因為那是藝術(shù)?!彼龘P揚眉又說:“如果我們把竹叉露出來,Khunsirilake老師會要求我們重做,因為那是藝術(shù)?!焙⒆右贿B用了兩次“藝術(shù)”,加上一臉的鄭重其事,我不禁笑了起來。
相信我下次拿起竹簽串肉時,也會小心地珍視這展現(xiàn)生活與美食的藝術(shù)。
在聽完孩子們的談話后,我開始敬重教導(dǎo)的功能和意義。我愿意孩子們從這種小事中學(xué)會美的重要與藝術(shù)的價值,希望她們不僅在展覽或表演里才想到藝術(shù)的存在。我期望美和藝術(shù)融入她們每一天的生活里。
(摘自《用細節(jié)把日子過成詩》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