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彥 王 蒙
(1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 新疆 石河子832000)(2 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
口述歷史與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發(fā)展研究
張紅彥1王 蒙2
(1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 新疆 石河子832000)(2 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是中國新疆屯墾史物的重要收集地,其中珍藏著大量的軍墾文物,這些文物不僅記錄著屯墾戍邊的恢宏歷史,更是展示新疆兵團屯墾文化的重要窗口,眾多的展品不僅是“物”,更是歷史的承載者。近年來,口述歷史逐漸成為兵團軍墾博物館建設(shè)的重要內(nèi)容,它在挖掘展品文化內(nèi)涵,彌補檔案文獻的不足和增加舊址復原客觀化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兵團軍墾博物館在開展口述歷史的研究中還存在著理論性不強,缺乏專業(yè)人才隊伍等不足。保護、搶救、發(fā)掘、整理各種有形或無形文化遺產(chǎn),是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積極主動地開展口述訪談,準確恰當?shù)乩每谑鍪妨?,不僅是發(fā)展所需,也能極大地推動新疆兵團博物館的研究工作,拓寬現(xiàn)階段博物館學的研究視域。
關(guān)鍵詞口述歷史; 兵團軍墾博物館; 搶救式整理; 兵團記憶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學界對“口述材料與博物館實物互證”、“口述材料與實物詮釋”、“口述材料的保存與展示”等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與拓展,一個與之相關(guān)的獨具博物館特征的新興分支學科勃然興起,拓展著博物館學的研究層面,實現(xiàn)研究工作的多樣化。具有保存和傳承歷史記憶之任務的博物館,逐漸成為進行口述訪談的重要機構(gòu),著力于挖掘口述歷史記憶的特有價值,在口述歷史與博物館研究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同時隨著史學的發(fā)展及博物館發(fā)展管理的革新,博物館的發(fā)展與口述歷史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也日益被學界所關(guān)注。不僅僅是歷史資料的豐富需要生動的口述史料加以佐證,同時作為文物史物的收集方博物館來講,與所藏文物相關(guān)的文史資料也大大依賴于生動的描述語言。以口述歷史與博物館學的理論及方法為指導,學者們致力于口述歷史的研究,并在博物館管理及資料豐富上進行了嘗試,一些學者探討了口述史在博物館業(yè)務工作中運用的必要性,強調(diào)口述史具有搶救的性質(zhì)而且可以印證文字史料和實物史料。[1]而軍墾口述史的研究可以填補重大歷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經(jīng)歷中的空白,彌補其不足,使大多數(shù)人可以“聽”到活生生的軍墾史。[2]有的學者認為口述歷史是社會性與民主性的體現(xiàn)。[3]有的學者提出口述歷史的博物館價值在于詮釋方式與主體的多元化,解讀關(guān)乎展品的歷史情境以及拉近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4]對于博物館來說,口述歷史有利于豐富紀念性博物館藏品資源、科研工作、陳列展覽工作、社會教育工作等。[5]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前身為1988年籌建的石河子軍墾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反映軍墾歷史的博物館,基本陳列分為:鑄劍為犁、艱苦創(chuàng)業(yè)、激情燃燒、“三個隊”的作用、繼往開來鑄輝煌、偉大創(chuàng)舉六大部分。目前展出的物品有5000多件,其中有29件屬國家一級革命文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口述歷史在新疆軍墾博物館的價值以及現(xiàn)階段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引起社會以及大眾對于屯墾口述歷史的關(guān)注,使得它得以在軍墾博物館的發(fā)展與建設(shè)中發(fā)揮出更大的積極的作用,也讓更多的人關(guān)注兵團以及兵團的歷史和發(fā)展,促進兵團文化和兵團精神代代相傳。
1口述歷史在新疆軍墾博物館的價值
1.1深挖展品文化內(nèi)涵
長期以來,博物館似乎只能回答展品“是什么”的問題,而不能詮釋這件展品“為什么”有意義?博物館的展覽不是教科書,無法就展品的歷史背景做過多鋪敘。美國環(huán)境解說之父Tilden在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一書中指出,遺產(chǎn)詮釋“必須穿透任何事實的陳述,啟發(fā)隱含在意表背后更重要的含義?!盵6]
也就是說,展覽詮釋的重點在于通過展品,揭示隱藏其后的相關(guān)社會背景,以期拓展觀眾視野,啟迪觀眾心靈。如果漠視與展品相關(guān)的社會歷史情境的解讀,展覽的思想性就無從凸顯。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有一架后來被確認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的“耬”。這種在戰(zhàn)國時期就發(fā)明的播種機,至今在內(nèi)地偏僻的農(nóng)村還有使用的農(nóng)具,怎么會被鑒定為一級文物呢?筆者通過口述歷史訪談當年的軍墾戰(zhàn)士,了解到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邊疆,軍墾戰(zhàn)士們親自動手制作了“耬”這種農(nóng)具,而且甘當孺子牛,用人力牽引。通過口述歷史訪談,解讀了這件文物使用的社會歷史背景和賴以存在的特殊的社會情境,生動地回答了這件看似普通的文物“為什么”有意義的問題。
1.2彌補檔案文獻的不足
通過口述歷史的方法訪談征集相關(guān)史料,可以對展品形成資料補充。兵團軍墾博物館主要是向人們展示在新疆屯墾拓荒年代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一些當年的親歷者現(xiàn)在還幸存于世,為了使得我們當年的歷史得以傳承,博物館開始將幸存者及其家屬的口述作為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收集,我們所獲得的這些口述資料不是簡單的文字和錄音,更是重大事件的見證。
兵團短短六十年的歷史上有位受人愛戴的將軍張仲瀚,留下了許多至今還被人傳頌的故事。有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常常被引用:“十萬雄獅到天山,且守邊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樣好,何須爭入玉門關(guān)?!北鴪F軍墾博物館在展廳里醒目位置也展示了這首詩,但這首詩常常因個別的用詞遭到質(zhì)疑。博物館研究人員只能解釋引用的是誰的回憶,來自哪本書。直到有一天,張仲瀚的一位侄子找到了博物館,展示出張仲瀚這首詩的親筆手書,才結(jié)束了這場爭論。博物館及時對他進行了訪談。因他是在張仲瀚臨終時負責照料和料理其后事的一個親人,他的口述訪談資料真實性高,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而且更對這件珍貴文物的歷史真實性和學術(shù)價值予以提升。
1.3增加舊址復原客觀化
目前,以遺址為依托、在特定的紀念性遺址、遺跡上設(shè)立紀念館以保持遺址或遺跡的原貌特征,是博物館普遍采用的作法。通過向知情人采集口述資料,對于一些重大遺址的保護和復原都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使參觀者感受時代的氣氛,并產(chǎn)生“如臨其境、如歷其事、如見其人”的感覺。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所在地石河子市區(qū)及周邊的團場、連隊留下不少軍墾遺址,其中就有國家重點文物單位“軍墾第一莊”小李莊、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四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原二十二兵團領(lǐng)導辦公居住紀念館為例:在恢復舊址時,博物館走訪了大量當時的工作人員,采集了不少口述實錄,具體到一張地圖、一幅舊照片怎么陳設(shè)擺放,力求在充分尊重原物原貌的基礎(chǔ)上把舊址的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充分體現(xiàn)出來。
2口述歷史在兵團軍墾博物館的實踐
隨著文化價值多元化和信息傳媒技術(shù)的日益發(fā)展,諸多層次不同、需求各異的新型文化消費群體應運而生。他們對博物館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對以文化傳播為己任的博物館構(gòu)成了巨大挑戰(zhàn)。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順應這一變化趨勢,加強口述歷史的整理與研究,并將口述歷史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2.1以口述歷史方法從事藏品征集的原始記錄
一件文物,呈現(xiàn)在工作人員面前的都是靜態(tài)的,可文物背后由知情者親口說出來的口述歷史卻是活的史料,真實生動。如今,口述歷史在博物館的運用越來越多。對于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這類革命紀念館,特別重視以訪談、口述方式記載過往人事、搜集史料,以口述歷史方法記載藏品征集中的原始記錄。這些原始記錄中的一些內(nèi)容,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口述歷史文本。而且,近現(xiàn)代文物標本除了形成時的原始要素外,在流傳過程中還會不斷增加新的要素,要素越多其價值就越高。一份準確、詳實的原始記錄是決定文物標本是否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shù)價值的關(guān)鍵,[7]將有利于對文物標本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彰顯文物的價值。
在實際工作中,兵團軍墾博物館的文物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shù)職:文物征集、現(xiàn)場攝影、拍照、錄音、文字整理、文物研究等等,這樣做的優(yōu)勢是,文物征集員參與文物研究的機會大大提高,讓以前坐在辦公室里的研究員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文物持有者,在征集文物的現(xiàn)場可以更有效地、更敏銳地挖掘出文物背后更多、更有價值的史料,還可以常常在訪談中獲得新的征集線索,對文物征集工作也有促進。
2.2用口述歷史方法挖掘文物蘊藏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nèi)容
一件物品的產(chǎn)生,會有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使物品具有一定的歷史內(nèi)涵,蘊藏著思想價值和精神內(nèi)容,這是某件物品具有文物價值的重要因素。與古代器物不同,近現(xiàn)代文物標本種類復雜,流動性大,蘊涵其中更多的是社會教育意義。
軍墾文物因其形成的年代離現(xiàn)在并不遙遠,人們單從文物的固化外形上很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價值。在實際文物征集工作中,文物工作者總是不厭其煩地啟發(fā)文物持有者講述他珍藏的寶貝背后的故事,并敏銳地從敘述中抓出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故事情節(jié),挖掘文物蘊藏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nèi)容,并用口述歷史的方法真實、客觀地記述下來,最終整理形成有關(guān)這件文物的口述文本,這對于文物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手寶貴資料。
目前軍墾博物館的口述史料的收集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文物史料,如文物的歷史背景、流傳經(jīng)歷、捐贈者的個人簡歷、原版老照片、一些筆記、回憶錄等,它們是凝固的歷史和寶貴的史料,記載著重要歷史事件、社會變遷和人們的生活常態(tài),是對實體軍墾文物有力的佐證和補充;另一類是對各個階層的人物,如勞模、老領(lǐng)導、工人、最普通的軍墾戰(zhàn)士等的口述歷史訪談,采集一些錄音、錄像等音像資料。
文物史料和口述歷史訪談資料各具價值,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說明、相互印證。將二者融為一體,有機地綜合地利用好,這不但關(guān)系到博物館的宣傳影響力,也體現(xiàn)著博物館的學術(shù)研究水平,將極大地推動博物館的各項工作。
2.3將口述歷史文本轉(zhuǎn)化為陳列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nèi)的一些博物館已開始將口述歷史錄音和抄本摘要整合到展覽中,從而使口述歷史成為展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做不只是對博物館陳列的補充,而且這種活化博物館展示的形式,能夠增加展示的感官沖擊力;更為重要的是,它拓展和強化了博物館反映和詮釋社會的功能,激發(fā)了展品與觀眾之間的共鳴。
傳統(tǒng)展覽難以突破的局限是,觀眾所看到的僅僅是靜態(tài)的展品和文字,而對于展品內(nèi)在的一些更為重要的信息則無法傳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兵團軍墾博物館最初采用擴展文物說明牌上的說明文字,來增加文物的信息儲量,希望解決一些沒有聽講解的觀眾的需求。從實際效果來看,這只是對展覽做了很有限的補充,如欲清晰詮釋展覽理念、展品內(nèi)涵和流傳經(jīng)歷等幾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采集了不少口述歷史訪談,并嘗試以錄音和錄影的方式將其展示給參觀者。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參軍進疆的女兵這個特殊群體的口述歷史的利用為例。兵團軍墾博物館在女兵專題中設(shè)有專廳,滾動播放采訪的口述歷史片斷,觀眾如果有興趣可以認真地觀看、傾聽這些如今已進入暮年的女兵們的故事。女兵們鮮活的事跡,歲月跨度形成的強烈對比,這些都不可能是任何的“正史”、教科書上的記錄,突破傳統(tǒng)展覽單純依賴館藏文獻與實物的局限, 是我館口述歷史博物館化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3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在進一步開展口述歷史研究方面的思考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將口述歷史與博物館教育功能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利用規(guī)范的口述訪談促進兵團軍墾博物館各項業(yè)務工作的發(fā)展,做出有益的理論探索,對于人們了解兵團的歷史以及有效地促進兵團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3.1提高博物館口述史研究員的理論水平,對其業(yè)務水平進行培訓
專業(yè)素養(yǎng)往往決定了史學研究的成效?!爸挥杏柧氂兴氐臍v史學家,才可能熟諳所要研究的特殊對象及其問題的所在?!盵8]現(xiàn)階段在軍墾口述史的研究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專業(yè)人才隊伍,在操作上缺乏正規(guī)的指導,研究成果缺乏理論深度與見解。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歷史學以及口述史方面的專家對他們進行業(yè)務水平的培訓。不僅為博物館口述史研究員們培訓如何完成一個嚴謹?shù)目谑鍪吩L談,而且向他們講述如何在訪談過程中挖掘有深度的內(nèi)容,通過引導被訪者獲取盡可能多而有效的史料。此外還需要博物館研究員們自己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如到相關(guān)高校進行進修或者與口述史研究人員進行合作,以達到將所獲取的知識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使得口述歷史發(fā)揮它作為史料的作用與價值,促進軍墾口述歷史的深入發(fā)展。
3.2對于口述史料的真實性應輔以檔案與史料進行驗證
口述歷史具有源于記憶、主觀性較強、不夠穩(wěn)定等特點,所以必須保證口述歷史資料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在此基礎(chǔ)上對于口述史料的真實性應輔以檔案與史料進行驗證。采訪者往往在后期整理口述資料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同一事件會在不同的被訪者中出現(xiàn)不同的版本,或者是同一個被訪者在幾次訪談中針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出現(xiàn)前后矛盾的情況。這就會使資料的真實性大打折扣,研究人員要做的就是仔細甄別,不僅要盡量多的采訪到經(jīng)歷同一事件的人,將他們的記憶進行對比,得出較為真實可信的歷史,還要找到記載當年那段歷史的文獻檔案,進行比對核實,來保證口述史料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對于在訪談過程中有疑問的地方可以適當?shù)剡M行追問,來還原較為完整的歷史真相。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要盡可能的與被訪者建立較為和諧的合作關(guān)系,尊重被訪者,并且表現(xiàn)出較為真誠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使得采訪更加順利的進行,使得真實的歷史得以重現(xiàn)。
3.3口述史料在博物館的應用中可以呈現(xiàn)多樣化的形式
博物館作為一個向大眾呈現(xiàn)歷史的場所,它使活資料與書面資料、歷史文物得以一起利用??谑鲑Y料的運用多樣化也可以使得歷史更加生動與真實。如將收集到的口述史影像編輯成為紀錄片等,以更加鮮活的形象呈現(xiàn)給大眾。還可以將整理出來的口述文本深度加工,進行一定的理論提升,編輯口述實錄合集出版發(fā)行。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與唯物史觀的原則,不能因為自己的研究需要就隨意曲解口述資料。
總之,口述歷史在博物館的研究及利用,是博物館和博物館學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勢,是對傳統(tǒng)博物館展示的重大變革。然而,口述歷史的挖掘與運用,在博物館界也剛剛起步,發(fā)展空間尚未打開。筆者以為,博物館界同仁應當努力順應博物館學的發(fā)展趨勢,積極致力于此項研究與實踐,力爭在博物館學的新發(fā)展中把握先機。
參考文獻
[1]黎淑瑩.在革命紀念性博物館運用口述史之探析[J].中國博物館,2005(4):15.
[2]張曉麗.淺談軍墾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2(2):252.
[3]汪鵬飛.淺談口述史對博物館發(fā)展的啟示[J].黑龍江史志,2013.(23):186.
[4]侯春燕.口述歷史博物館化:博物館學發(fā)展新趨勢[J].中國博物館,2008(3):30.
[5]張正霞.國際視野下的紀念性歷史博物館與口述歷史[J].重慶與世界,2014(3):50.
[6]唐納德·里齊(DonaldA. Ritchie),王芝芝,姚力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245.
[7]段煉,張劍.口述歷史與自然科技博物館[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8]杰佛里·巴勒克拉夫,楊豫譯.當代史學主要趨勢[M].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324.
Study on Oral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rops Museum
Zhang Hongyan1Wang Meng2
(1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rops Museum, Shihezi, Xinjiang 832000)2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Law,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rops(XPCC)Museum is an important place in collecting history things in the period of stationing troops to open up wasteland in Xinjiang. The XCPP cultural relics which are collected are not only the records of the stationing of a magnificent history, but also important windows to display the culture of XPCC, many of the exhibits are the bears of the history more than "things".In recent years, oral histo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XPCC museum,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hibi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gaining rich documents which would normally be inaccessible and increasing the objective of site restoration .But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work of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 XPCC Museum, such as theoretical weakness, lacking of some professionals etc. Protection, rescue, excavation, consolidation of all kinds of tangible 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seum. How to carry out oral interviews, to use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ccurately and appropriately ,has not only been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promoted the research on XCPP Museum and broadene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Museum of science.
Key wordsoral history; XCPP Museum; arrangement in rescuing; memory of XCPP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6.02.008
文章編號:①1009-0568(2016)02-0043-05
作者簡介:張紅彥(1971-),女,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博物館學和口述歷史研究。E-mail:alone2966@163.com
基金項目: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 (13YB12)。
收稿日期:①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