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邱亞君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體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28)
?
基于運動承諾理論的武術鍛煉堅持性研究——以杭州市吳山廣場武術鍛煉者為例
李華,邱亞君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體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依據(jù)運動承諾理論對杭州市吳山廣場的武術鍛煉者進行開放式結構訪談,分析并探討促進武術鍛煉者堅持武術鍛煉的因素。研究結果表明:促進武術鍛煉者堅持武術鍛煉的因素與運動承諾理論相一致,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武術本身的運動樂趣;②參與機會,包括武術的強身健體、調節(jié)心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及生活品味等價值功能;③個人能夠調配自身時間、精力、金錢方面的投入;④來自家人、朋友等的社會約束;⑤參與選擇,相對于其他項目而言,武術是中國國粹,具有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和豐富的內容及形式,適合不同人群習練,所以會繼續(xù)選擇武術這個項目進行鍛煉;
關鍵詞:運動承諾理論;運動堅持性;武術鍛煉;杭州市
0前言
武術作為中國的國粹,它不僅蘊含了我國深厚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是強國強民的重要宗旨。武術強調武德與武技并重,追求人體內在的修養(yǎng)的同時,也注重外在機體的鍛煉。作為一項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它不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蘊含健身、攻防、經濟等價值功能外,還具有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長時間堅持武術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有助于終身鍛煉意識的形成,提高生活質量。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體育鍛煉意識也進一步增強,而武術也成為了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一個突出的方式,其健身功能也已取代其技擊功能,逐漸成為了習武者參與武術鍛煉的主要動機和目標,日益成為了人們追求的新風尚。因此,結合新的時代發(fā)展形勢及相關理論研究,研究武術鍛煉者堅持性勢在必行。
本文基于運動承諾理論,探索影響武術鍛煉者習武堅持性的決定因素。運動承諾理論由美國運動心理科學家Scanlan等于1993年提出,該理論認為:運動承諾是“渴望和決心繼續(xù)參加體育運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運動承諾由運動樂趣、參與機會、個人投入、社會約束、參與選擇5個因素決定[1]。其中,運動樂趣是對體育運動經歷的正面情感反應,表現(xiàn)出普遍的情感,如高興、享受、喜歡、有趣等;參與機會指個體只有通過繼續(xù)的參與才能獲得寶貴機會,如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身體、與同伴之間的良好人際關系等;個人投入指個人投入在活動中的資源,包括時間、精力、金錢等;社會約束指在生活中與自己相關的一些人對自己堅持參與運動的社會期待,引起個體在活動中有繼續(xù)參與體育運動的責任感;參與選擇指相比較于其他項目,個體對該項目的喜好程度。
本研究以杭州市吳山廣場的武術鍛煉者為例,進行開放式結構訪談,結合運動承諾理論提出的5個因素,即運動樂趣、參與機會、個人投入、社會約束、參與選擇探究武術鍛煉者的堅持性,以期促進武術鍛煉者堅持參與習武,并為相關管理部門開展武術鍛煉提供參考依據(jù),讓武術鍛煉行為更多的社會組織中得到發(fā)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武術鍛煉堅持性為研究對象,以杭州市吳山廣場武術鍛煉者為調查對象,依據(jù)運動承諾理論中的5個因素:①運動樂趣,②參與機會,③個人投入,④社會約束,⑤參與選擇,設計訪談提綱,針對參加兩年以上的普通武術鍛煉者展開開放式結構訪談。
本次訪談共11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6人;平均年齡在56歲,其中60歲以上7人,45~59歲1人,18~44歲2人,18歲以下1人;參加武術鍛煉年限平均在12年左右,其中2~10年6人,10年以上5人。
2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調查,受訪者非常認同武術鍛煉的功能和價值,所有武術參與者都已達兩年以上的鍛煉時間,并認為參與武術鍛煉,能夠使人身體和心理得到提升和熏陶,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很多好處,表示以后將會繼續(xù)參與該項目的鍛煉。
運動樂趣是對體育運動經歷的正面情感反應,表現(xiàn)出普遍的情感,例如高興、享受、喜歡、有趣等。在訪談中,很多人提出,在習練過程中非常享受。如訪談者中一位82歲的男性受訪者提到:“在習練過程中,雖然有的時候會很累,但我整個人都很舒服,每次練完,都感覺自己身體很有力量,精神好,心情好,非常享受,可以達到愉悅身心的效果!”俗話說得好:“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蔽湫g本就是外練體,內練氣,一套拳打下來身心舒暢。尤其是長時間習練太極系列的套路不但可以安神,還可以幫助人們平復情緒,達到不焦、不燥的境界。在受訪者中,大家對于整個習練過程都是非常投入、享受和愉悅的。他們形容,這就是他們的游戲。一些年輕人認為,武術在習練過程中雖然辛苦,但它形式多樣,讓鍛煉者覺得非常有趣,并且在每次習練結束后,都能感覺自己身體非常舒服、有力。
參與機會是指個體只有通過繼續(xù)的參與才能獲得的寶貴機會。例如,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身體、與同伴之間的良好人際關系等, 只能通過活動參與才能獲得;每個人習練武術的目的不同,收獲也是各不相同。
2.2.1強身健體,調節(jié)精神。通過本次訪談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都達到了強身健體,保養(yǎng)自己的作用。長時間堅持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對于年紀稍大的人來說,干活都比以前有力氣了。不同的武術項目給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像太極系列的套路,在優(yōu)雅的音樂伴奏中,不但可以使人心情平和,更能陶冶人的情操。長時間習練還會有安神助眠的作用。長拳系列的套路,不但可以讓人感受到武術中獨特的攻防技擊技能,還可以幫助他們實現(xiàn)一代宗師之風范。木蘭和健身氣功系列的套路,在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影響下,不但可以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長時間習練還可以改善人的氣質。
2.2.2提高武德修養(yǎng)。武術在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歷史中,一向重禮儀,見道德,尚武崇德,尊師愛友。武德是習武之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把開展武術這個傳統(tǒng)體育項目與創(chuàng)造絢麗多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把武術道德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必將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個人投入是指個人投入在活動中的資源。包括時間、精力、金錢等方面。
從受訪者對武術的投入中可以看出,大家并不是一味的盲目投入。像是一些相關的書籍、碟片、視頻,都是從師父那里得到的,少部分人會自己去買一些相關碟片和書籍看。大家還比較關心武術發(fā)展趨勢,如有相關的體育新聞或者比較權威的體育養(yǎng)生節(jié)目,或者網(wǎng)絡中的易經有一部分人較為關注。相比,年輕人除了一些視頻、碟片以外,其它的相對較少關注。除此之外,像服裝、鞋子、器材這些必需用品基本都是自行解決。
在每天訓練的時間投入大有不同,像已經退休的鍛煉者,除了刮風下雨、生病這些客觀因素,大家基本上每天早上都會去鍛煉1~3h左右,個別幾個不管什么情況都堅持鍛煉,刮風下雨就自己在家里練習。還有一些受訪者是夫妻一起參與的武術鍛煉,兩人不但有了共同的話題,還使得他們夫妻之間的相處越來越融洽!另外,大家每天鍛煉都會分享自己的心得和體會,有的時候還會事先商量好,集中一天或半天和一些比較有權威的武術師父在一起,探討一些與武術相關的話題。從中可以看出,雖然是大眾武術,但他們也很需要好的老師來教授和分享更多武術的相關知識。
社會約束是指在生活中與自己相關的一些人對自己堅持參與運動的社會期待, 引起個體在活動中有繼續(xù)參與體育運動的責任感;
在訪談中,其中一個受訪者是因為自己身體不好,醫(yī)生建議多做鍛煉,后來發(fā)現(xiàn)武術比較適合,便選擇了武術,沒想到接觸一段時間,便喜歡上了它,同時也為了自己的身體堅持了下來。如:“由于自身身體不好,醫(yī)生曾經有建議我去鍛煉鍛煉,家人也都非常支持我參加武術鍛煉,一方面是為了身體,一方面自己也很喜歡,感覺這個項目也很適合我?!边€有是因為在鍛煉場地可以結交很多朋友,如:“有很多都是從小就認識的,現(xiàn)在大家又都碰到,又能聚在一起非常開心。并且家人都很支持我,這就夠了?!绷硗膺€有是因為家人希望一方面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一方面也可以學一門新的技能如:“同學很羨慕我,家人就想我能夠錦上添花?!?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只要時間允許,家長幾乎每天都會陪她們去習練,有的時候還會跟著旁邊的人模仿練習。由此可以看出,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參與也會直接影響著武術鍛煉者習練武術的堅持性。
參與選擇是指相比較于其他項目,個體對該項目的喜好程度。根據(jù)受訪者的回答,總結受訪者選擇喜歡武術鍛煉的原因主要分為三種:
2.5.1武術是中國的國粹,具有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有這種思想感情的受訪者大多是年紀比較大的鍛煉者。他們一直懷揣著對祖國特別濃厚的愛國情懷以及一種崇高的武德精神,在當今社會中仍然保持著一種非常樸實而又傳統(tǒng)的觀念,實屬難得;如:訪談者中一位75歲的老人提到“每天到習練地點大家見面打招呼的方式都是以武術的抱拳禮相互問候;”之后,師父們會帶領各自的徒弟找到屬于自己的場地習練,中途休息時,師父們會讓自己的徒弟依次展示他們所學技能,有時候,師父也會展示一下自己的技能,然后大家會互相指點學習。
2.5.2適合習練者鍛煉身體。武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習練;受訪者只想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用吃藥進醫(yī)院,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目標;如:受訪者人員提到“武術中的太極,它不但修身養(yǎng)性,還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習練,并且不受場地、天氣的限制?!痹谑茉L的武術鍛煉者中習練太極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從性別角度來看,相對比較平均。除此之外武術中木蘭系列的套路也是深受廣大女性的喜愛,它不但可以修身養(yǎng)性,套路編排簡單易學,并且設計編排了很多類似舞蹈的動作,看上去十分優(yōu)美,長時間習練可以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
2.5.3以前習武經歷的影響。如訪談者中一位63歲的男性受訪者提到:“小時候7歲到16歲就接觸武術了。13歲14歲文化大革命就去演出了(戲劇)。60歲生了場大病,好了以后又把小時候的武術撿了回來,覺得還是武術可以健身,在這里還碰到了很多小時候就認識的朋友,現(xiàn)在大家又可以聚在一起也非常開心,自己也非常喜歡這個項目?!绷硗庖晃?3歲的女性受訪者也曾提到:“小時候練過,但是那個時候因為學習工作太忙,中間就中斷了武術鍛煉,現(xiàn)在退休了有了很多的時間,并且自己對這個仍然很感興趣?!痹阱憻捳呓佑|過武術的情況下,由于中途自身學習和工作的原因,沒能繼續(xù)參加該項目的習練,直到退休以后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投身到自己喜愛的項目中,非常開心,并決心繼續(xù)堅持該項目的習練。同時還能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他們的晚年增添了很多色彩,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3結論
促進武術鍛煉者堅持武術鍛煉的因素與運動承諾理論相一致,從而分析得出:堅持進行武術鍛煉的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
在武術鍛煉過程中能使個體感受到武術的魅力和運動的樂趣,并能達到愉悅身心,調節(jié)情緒,從而進一步促進個體堅持參與武術鍛煉。
堅持武術鍛煉,不但可以強身健體、調節(jié)精神,而且還能提高武德修養(yǎng)。
促使個體堅持武術鍛煉的原因有:個人在時間、精力、金錢方面的投入。個人在時間、精力、金錢方面的投入,也會促使個體堅持武術鍛煉。
個體繼續(xù)參與武術鍛煉的責任感主要來自于家人、朋友對自己堅持武術鍛煉的期待。在生活中家人、朋友對自己堅持武術鍛煉的期待, 能引起個體繼續(xù)參與體育運動的責任感。
堅持武術鍛煉的參與者認為,相對于其他體育活動,武術是中國的國粹,具有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合不同人群習練,所以會繼續(xù)選擇武術這個項目進行鍛煉。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性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陳善平,李樹茁,閆振龍.基于運動承諾視角的大學生鍛煉堅持機制研究[J].體育科學,2006(12):48-55.
[3]陳善平,閆振龍.運動承諾理論及相關研究綜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8.
[4]陳善平,李樹茁,朱長躍.于解釋結構模型的鍛煉堅持機制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7,24(6):117-122.
[5]陳善平,李樹茁.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景下運動承諾理論模型的檢驗[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5):623-625.
[6]經建坤.21世紀武術在城鎮(zhèn)居民全民健身運動中發(fā)展前景之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4.
[7]李安民,張春華,羅莊.中老年人武術健身態(tài)度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3(4).
[8]羅穎,楊樹葉,田愛華.淺析武術健身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J].搏擊·武術科學,2012,9(8).
[9]司琦.鍛煉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10]宋校能,等.基于運動承諾的城市居民有償體育鍛煉堅持研究[J].中國體育科學,2008,15(11):49-53
[11]施鮮麗.影響高校教工太極拳鍛煉的堅持性因素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1,8(5)
[12]吳芳, 殷曉旺.不同人群體育鍛煉堅持性研究述評[J].湖北體育科技,2006,25(3) :295-297.
[13]王佳.城市居民體育鍛煉堅持性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以武漢市居民為例[D].2007.
[14]鄭敏.老年人鍛煉依戀的特點與其鍛煉堅持性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35(5)
[15]Gamier, P.C. (1989). A structurallprocess model of commitment in close,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6]Johnson,M.P.Commitment: A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ociological Quarterly,1973,14:395-406.
[17]Nicholts, J.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1984,91:328-346.
[18]Rusbult, C.E.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0,16:172-186.
[19]Rusbult, C.E., Johnson, D.J., & Morrow, G.D.Predicting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adult romantic involvements: An assessment of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86,49:81-89.
[20]Tara K. Scanlan, Paul J. Carpenter Greg W. Schmidt Jeffery P. Simons Bruc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15:1-15. O 1993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Inc.
Research on Training Persistence for Wushu Exercisers,Based on the Sport Commitment Theory——taking Wushu exercisers at Wushan Square in 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LI Hua,QIU Ya-j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port commitment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explored the factors which promote Wushu exercisers insist on training. By the way of having an open structure interview with Wushu exercisers at Wushan Square in Hangzhou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which advance the exerciser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port commitment theory. There were mainly five factors. First was the sport enjoyment from Wushu. Second was the involvement opportunities which including the functions such as keeping fit, regulating psychology, improving personal cultivation and lifestyle. Third was the personal investment of time, energy and money. Fourth was the social constraints from families and friends. Fifth was the involvement alternative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programs, Wushu is Chinese national essence. It h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bundant content and forms for different groups to exercise, so people insist on training in Wushu.
Key words:sports commitments theory; exercise persistence; martial arts training; Hangzhou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624(2016)01-0091-04
作者簡介:李華(1991-),女,山東東明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運動訓練.
收稿日期: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