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斐章
宜興三洞天下奇
文 李斐章
江蘇省宜興市以溶洞最為著名,而且溶洞成群,其中以張公洞、靈谷洞、善卷洞三洞最具特色,被譽為宜興“三奇”。
張公洞位于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無錫市60多公里。該洞有大小洞穴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nèi)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溶洞面積約3200平方米,游程1000余米。自下洞入,為“海屋大場”,怪石嶙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拾級而上,即煙霧繚繞的海王廳,又稱“天蓬大場”。它是全洞的精華,面積有半個足球場大,廳中還有一水池,水色天光倒映成趣。張公洞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
靈谷洞位于宜興城西南約28公里處王家塢靈谷山(石牛山)南麓的陽羨茶場內(nèi),距張公洞僅6公里。全洞面積8160平方米,游程1113米,有上、下兩個洞口。靈谷洞中的石灰?guī)r溶洞地貌發(fā)育得非常完善,有石鐘乳、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等,形狀怪異,色彩絢麗,活脫脫一個“喀斯特地貌博物館”。其中高26米、寬7米的大石幔,如銀河直瀉,瑰麗奇特,為別洞所罕見。洞外,群山四合,茶園翠綠,可領(lǐng)略山林風(fēng)光。巖壁至今仍保存很多宋朝以來的題詩墨跡,可謂“洞奇文美,天人合一”。
善卷洞位于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巖山上,面積約5000平方米,全洞由上、中、下、后四洞組成,洞洞奇妙而相通。上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云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在23℃左右。環(huán)壁上由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可容納近千名游客,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下洞長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后,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后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處達6米,可常年通舟。
責(zé)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