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淮
(廣州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廣東廣州510030)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與在廣州市某污染地塊的應用選擇
林淮
(廣州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廣東廣州510030)
隨著工農業(yè)生產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我國工業(yè)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或是搬離城市中心后遺留的污染土壤日趨增多。一批具有高環(huán)境風險、影響群眾生產、生活乃至社會穩(wěn)定的污染土地亟待修復治理。本文結合廣州市某污染地塊,討論土壤修復技術的應用選擇。
土壤修復;選擇
1.1生物修復技術
1.1.1微生物修復
微生物修復技術是指在適宜條件下利用微生物群的代謝功能降低有毒污染物的生物修復技術。不同的微生物對多環(huán)芳烴的降解程度不同,隨著多環(huán)芳烴苯環(huán)數(shù)的增加,微生物對它的降解能力也隨之減弱。
1.1.2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是利用植物來轉變污染物從而達到對環(huán)境無害。植物修復的對象是重金屬、有機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體。研究表明,通過植物的吸收、揮發(fā)、根濾、降解、穩(wěn)定等作用,可以凈化土壤或水體中的污染物,達到凈化環(huán)境的目的,因而植物修復是一種很有潛力、正在發(fā)展的清除環(huán)境污染的綠色技術。
1.1.3植物-微生物聯(lián)合修復
植物-微生物聯(lián)合修復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組成復合系統(tǒng)來協(xié)作清除或者降解環(huán)境污染物的土壤修復技術,其優(yōu)點包括利用光能、費用低、可用于大面積的污染土壤修復并且對環(huán)境破壞小。
1.2物理修復技術
1.2.1電動修復
電動修復是指向重金屬污染土壤中插入電極施加直流電壓導致重金屬離子在電場作用下進行電遷移、電滲流、電泳等過程,使其在電極附近富集進而從溶液中導出并進行適當?shù)奈锢砘蚧瘜W處理,實現(xiàn)污染土壤清潔的技術[1]。
1.2.2熱力學修復
熱力學修復技術是利用加熱使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加速揮發(fā)和分解,之后通過空氣采樣器將污染氣體從污染土壤中采集,然后做進一步的處理,因其修復后土壤可再利用的優(yōu)點被廣泛利用。
1.3化學修復技術
1.3.1土壤淋洗修復
土壤淋洗是指用利用化學淋洗劑去除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技術,這種技術是需要以高效的淋洗助劑作為支撐。淋洗法可用于污染嚴重和大面積土壤的治理,但需要做好淋洗液后續(xù)處理以防止二次污染[2]。
1.3.2化學氧化修復
化學氧化修復技術是利用氧化劑的氧化性能,使污染物氧化分解或者轉換成毒性較小的物質,從而消除土壤和水體環(huán)境中的污染,氧化劑能使污染物轉化或分解成毒性、遷移性或者環(huán)境有毒性比較低的形態(tài)。
1.4填埋技術
填埋的方法不適宜用于處理本次地塊的污染土壤,原因是本地塊土壤中的污染物濃度非常高,不屬于普通的生活垃圾,不能用于一般的填埋,如果按危險廢棄物,但處理量太大找不到合適的填埋場。但是本地塊土壤經(jīng)過干式篩選、濕處理方法分離出需要處理固體廢物,合格的磚、瓦、石等,則可送填埋場填埋。
2.1修復土壤基本情況
本次針對地塊修復的面積達6.80×104m2,總污染土方量為33.34×104m3,主要污染的場地受焦油及含萘、苯等油品污染,以及爐渣是造成場地污染的主因。此外,本廠在擴廠建設整地的過程中,將磚、瓦、石等建筑垃圾,并同地面堆置的廢物料等回填在廠內低洼區(qū)域,也是造成污染土壤數(shù)量增加的原因。主要的污染物是PAHs與重金屬鉛和鋅的復合污染。
場地污染土壤的污染物含量非常高,PAHs中的苯并(a)芘高達29.7mg/kg,修復指標為0.5mg/kg,是修復指標的60倍。鉛的含量高達54057mg/kg,指標為300mg/kg,是修復指標的180倍;鋅的含量高達3043.59mg/kg,指標為500mg/kg,是修復指標的6倍。
2.2修復技術選擇
針對不同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選擇要結合技術的特點,并充分考慮修復經(jīng)費的數(shù)量、未來土地的利用方式、區(qū)域地形和氣候特點、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及修復周期等一系列因素。
由于本場地的主要污染物是PHAs、鉛和鋅的復合污染,而且污染物的濃度都非常高。因此,我們建議對廣鋼污染場地采用復合方式進行修復,具體的修復建議是采用原地異位修復,主要是熱力學修復和土壤淋洗修復相結合的方法,適當輔以填埋的方法。
根據(jù)調查結果,將污染土壤分以下四類,根據(jù)不同的污染物和污染濃度,進行不同的處理,達到全面修復目的。
2.2.1甲類:含高濃度PAHs的污染物,采熱處理方式加以處理。經(jīng)熱處理產生的底渣與灰渣再檢測其重金屬成份與溶出值,以判別其后續(xù)處理方式。
2.2.2乙類:不含PAHs的建筑垃圾、石頭與礦渣等混合物,采用干式篩選、人工分撿等方式,分離出需要處理固體廢物。合格的磚、瓦、石等,則可原地回填或送填埋場填埋。
2.2.3丙類:對含PAHs不高和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采用濕處理方法,加入表面活性劑清洗處理,使PAHs符合國家標準后,再經(jīng)濕式篩分處理,篩出0.02mm以下的細土或較易富集污染物的土壤予以適當處理,以達到減少處理量的目的。
2.2.4可回收礦渣:將混存在污染土壤中的粉鐵礦料,經(jīng)由前述處理后,再利用磁選機予以篩出含鐵礦料,離場運送至其他鋼鐵廠回收使用。(如果沒有可收回的礦渣,則不進行此項工作)。
[1]黃益宗,郝曉偉,雷鳴,鐵柏清.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其修復實踐[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3,03:40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