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瑩
“理論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之深層分析*
石晶瑩
理論經濟學;比較分析;形式和內容;教師的主導作用
對理論經濟學的兩門主干課程“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就是把兩種范式經濟理論的比較研究成果滲透到教學中,在課堂講授中充分運用和貫徹比較分析思維,來增加理論經濟學的課堂魅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本科教學的質量。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有意義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對“理論經濟學”所進行的教學方法改革不僅是針對教學形式的改革,更應該是針對教學內容的改革,而且這種改革必須依托于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理論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主體和實施主體是授課教師,授課教師在教學方法改革中的主導作用受到主客觀兩個方面因素的制約,打破這兩方面制約才能完成教學方法改革之任務。
教學方法改革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冠以“理論經濟學”的字樣,就是特指理論經濟學學科下設的兩門主干課程“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改革問題。長期以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我國財經類院校本科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作為理論經濟學的兩門主干課程,“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名詞概念、邏輯結構、理論體系、所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對經濟本質和現(xiàn)象的不同層次的關注等方面的差別,決定了兩者是理論范式截然不同的課程。由于課時量以及教師認知水平的限制,大多數(shù)教師對這兩門課往往進行了毫不相關的“老死不相往來”講授,甚至出現(xiàn)教“政經”的教師排斥西方經濟學,教“西經”的教師排斥政治經濟學的局面,這樣的課堂教學狀況對被教育者的影響是深遠的。由于這兩門課所依托的理論是針對同一現(xiàn)實經濟問題所給予的不同解釋,如果教師對這兩種理論解釋不加以分析、鑒別以及有比較的講解,就會使學生不是對經濟學理論的可信度產生懷疑,就是對其中一門產生沒有鑒別的盲目崇拜,造成學生世界觀的混亂、知識結構的殘缺、綜合分析能力低下的結果。這種結果影響了理論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妨礙了教學目的貫徹,背離了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為了打破這種局面,對“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這兩種理論范式進行比較的學術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而把比較研究的學術成果滲透到本科教學中尤為必要。這種滲透帶來了理論經濟學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這種改革對于增強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增加理論經濟學的課堂教學魅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教學方法改革乃是內容和形式改革的有機統(tǒng)一
一般而言,人們對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學形式、教學模式改變的層次上。從早先的“啟發(fā)式”教學到現(xiàn)在流行的“翻轉課堂”等等,大都是僅僅注重教學方法本身的改革,很少有人認識到無論是“啟發(fā)式”還是“翻轉課堂”式的教學方法改革,都應該是以教學內容充實為依托的改革。尤其是在理論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不充實授課內容、提高所授內容的理論思想魅力,所有花樣翻新的教學形式改革都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一目標。因而,從本質上看,教學方法改革應該是內容與形式有機統(tǒng)一的改革。僅僅注重教學形式而忽視教學內容的改革是難以達到教學方法改革的預期目標的。
作為理論經濟學兩大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是兩大不同范式的理論體系。我國財經類院校把這兩大不同范式的經濟理論提煉為兩門專業(yè)基礎課“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安排在本科生的一、二年級開設。一般情況下,教師對這兩門課程的內容進行毫不相關的、一般性的、程式化的講授,學生在第一學期學完“政治經濟學”,第二學期再開始學習“西方經濟學”。由于這兩門課程所授內容出自兩種不同范式的理論,因而兩者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務、諸多原理以及所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評價等方面都具有截然不同的解釋。如:對于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的解釋是“研究生產關系的學問”,西方經濟學的解釋是“研究資源配置的學問”;對于研究方法,政治經濟學解釋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科學抽象法,西方經濟學解釋為邊際方法、均衡方法;對于研究任務,政治經濟學主張“揭示經濟規(guī)律”,西方經濟學則主張“尋找效用和利潤最大化的點”;在具體原理方面,政治經濟學主張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價值理論”,西方經濟學主張價值取決于人的主觀感受的“效用價值理論”;另外,政治經濟學有“資本積累理論”,西方經濟學則有“經濟增長理論”;政治經濟學認為“借貸資本供求決定利率的理論”,西方經濟學則認為“貨幣供求決定利率的理論”;[1]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矛盾體”,西方經濟學則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和諧體”……似乎在所有的知識點上,這兩種范式的經濟學理論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果對這兩門課程不加鑒別、不加分析的程式化的講授,會給學生造成不知信誰、無所適從的印象。學生更經常的狀態(tài)是,在第一學期學習了“政治經濟學”,第二學期再學“西方經濟學”時,如果教師沒有比較沒有鑒別的講授,那么先學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就會在頭腦中逐步淡出,后學的西方經濟學原理在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則相對比較深刻。放任這種狀態(tài)的最終結果就是,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全部遺忘和放棄、對西方經濟學理論不加鑒別的全盤接受的這一極端結果。因此,對理論經濟學的兩門課程不加鑒別的程式化的講授會造成兩個不利的后果:一是使學生認識不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深層魅力,更認識不到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深層缺陷,最終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知識結構的完善;二是不利于理論經濟學的課堂教學魅力及教學質量的提高,更無法喚起學生對理論經濟學的學習熱情。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教學改革所要達到的最直接目標。作為理論經濟學兩大范式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當代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為我們充分運用比較分析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為理論經濟學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學科課堂教學的特殊任務,就是把比較分析方法充分運用到“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達到理論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預期目標。
前邊強調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僅僅局限于形式上的,更應該是實質思想內容方面的。因此,可以把比較分析方法看成是由“比較研究方法“和“比較講授方法”兩方面構成,也即前邊強調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統(tǒng)一。也可以說,比較分析方法的成功運用依賴于比較研究方法和比較講授方法兩個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首先,比較研究方法關注于兩大范式理論的深層實質內容的比較,是屬于學術研究的層面;其次,比較講授方法關注于比較研究成果之精髓在課堂講授中的展示,是屬于教學層面??梢哉f,沒有第一方面理論內容的比較研究,就沒有第二方面課堂教學的比較展示,兩方面工作的有機結合才能體現(xiàn)比較分析方法的充分運用,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教學方法改革的目的。
通過對比較分析方法的兩個方面的解析,可以認識到這一方法的成功運用對授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有高超的講課水平,更要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寬廣的理論視野以及坦蕩的理論胸懷。所謂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就是要求無論是講授“政治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的教師,自我的理論素養(yǎng)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對經濟學原理的掌握這一基本層面,要牢記“給人一杯水要自有一桶水”的道理,要深挖原理背后的理論根基,廣泛閱讀各種“經典著作”,要有“講課不息學習不止”的探索精神;所謂寬廣的理論視野,就是不要靜態(tài)地理解和講授經濟學原理,而是要厘清理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在堅持理論基本內核的前提下完成理論的“與時俱進”任務,提高理論經濟學的課堂魅力;坦蕩的理論胸懷在于能夠實事求是地、一分為二地對待不同學派的經濟學理論,避免主觀回避甚至故意的排斥,能夠做到對不同范式的理論進行全面的比較與深刻的認識,解決好批判與繼承、借鑒與堅持的關系??傊瑢τ谝粋€合格的理論經濟學教師,這三方面的理論素養(yǎng)缺一不可。也只有具備這種深厚理論素養(yǎng)的教師才能夠在“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課堂上,充分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把勇于探索、積極思考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學生,引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們的思辨能力和綜合素質,完善學生們的知識結構,提高理論經濟學的教學質量,無論在授課內容還是在授課形式上完成理論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的任務。
(二)教學方法改革必須依托于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
通過前一個問題的分析,我們深切領會到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僅是形式上的、更是內容上的改革。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是指教學內容的深化問題。如果“政治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的課堂教學僅僅滿足于兩大范式互不相涉的經濟學原理的泛泛介紹,滿足于簡單的教學任務的完成,永遠也達不到提高理論經濟學的課堂教學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的效果,不僅比較分析的教學方法改革難以得到貫徹,也更實現(xiàn)不了提高理論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最終目標。所以教學內容的深化問題就必然涉及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當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兩大理論范式之間的比較的學術研究問題。所以說,教學方法的改革問題不僅僅局限于教學領域,更多的是涉及學術研究領域的問題。因此,教學方法改革的貫徹以及獲得的預期效果就必須依托于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
不同于其他科研機構的研究工作,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工作肩負有雙重使命。一方面,高校科研的成果可以直接服務于社會,起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起到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才,提高潛在的社會勞動生產力,增強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能力的作用。作為社會科學組成部分的理論經濟學,其科學研究工作主要是肩負著培養(yǎng)人才、提高潛在的社會勞動生產力的作用,這就決定了理論經濟學的科研工作必須與教學工作緊密聯(lián)系,肩負起為教學服務的學科使命。所以,理論經濟學的教學與科研之間更多的應該是相互促進的互補關系,而不應該是一種顧此失彼的替代關系。但是,近年來由于我國高等院校實行了追求數(shù)量、速度排名的評估機制,造成了教師職稱晉升也僅僅關注科研成果而忽視教學成果的傾向,導致了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的嚴重分離與脫節(jié)。教師為了科研而科研,很少考慮科研與教學之間的互相促進問題,即使考慮到了也是處于無暇顧及的狀態(tài),所以根本談不上科研成果在教學中滲透、提高理論經濟學課堂教學魅力等方面的作為。這種狀況在本科教學中尤為明顯,教師上課就是為了完成既定知識的介紹,學生聽課也是為了完成學分的積累,造成課堂氣氛沉悶,老師講解照本宣科、學生聽課興趣索然,課堂教學質量直線下降的這一普遍后果。其中,“政治經濟學”的課堂普遍給人以教條、刻板的印象,“西方經濟學”的課堂盡管有一些圖表、方程等形式上的花樣,但也經不起深層問題的推敲。更重要的是,學生們搞不懂“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種理論到底誰對誰錯?有什么關聯(lián)?為什么對同一經濟現(xiàn)實的分析竟然有這樣截然不同的解釋?如果這些問題在學生們的頭腦中搞不清楚,學生們就會進行“選擇性遺忘”。先學的“政治經濟學”知識淡出大腦,被后學的“西方經濟學”知識所替代;即便是兩門課程同一學期開設,學生們也會受到“到底‘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誰說的對?”[2]等這類問題的困擾。因此,要解決上述問題,理論經濟學的教學與科研必須緊密結合。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完整的知識結構,首先能夠做到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具備一定的比較分析與研究,然后才可能把分析研究的成果滲透到教學中,并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方法,對兩大范式經濟學理論的知識交叉點進行“畫龍點睛”的講解。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分析問題的思辨能力的任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兩大范式理論的比較研究和比較講解會使同學“一分為二”地對待不同范式的經濟學理論,使學生體會到,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是對現(xiàn)實社會所進行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不同出發(fā)點的觀察,并且代表著不同階級集團的利益;同時,更要讓學生認清,任何經濟理論都不是絕對的永恒真理,都包含著優(yōu)點和缺陷。
目前,在學術界存在著一種傾向,就是過于關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缺陷,而對它的優(yōu)點和貢獻視而不見或者有意歪曲;對當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缺陷有意忽視,過于夸大其優(yōu)點甚至是全盤接受。這種傾向也深刻地影響了教學領域,造成一部分教師和學生對“當代西方經濟學”不加辨別的盲目崇信,對“政治經濟學”給予主觀的排斥與回避,這也是造成“政治經濟學”被邊緣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要發(fā)揚理論經濟學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優(yōu)勢,充分運用比較研究與比較講授的方法,挖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髓,揭示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缺陷,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師主動引導帶動學生自覺學習
任何教學方法的改革都是圍繞著“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人才”為最終目標的,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行為主體永遠是教師。目前教學改革提出了很多眼花繚亂的措施,如教學理念從“以教師教學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轉變、人才培養(yǎng)從“知識傳授”向“能力發(fā)展”的轉變、教學方式從“課堂單向轉播”向“網絡多邊互動”的轉變*參見《天津財經大學本科人才培養(yǎng)精細化戰(zhàn)略規(guī)劃綱要與實施方案(2015討論稿)》。,等等,這些都屬于廣義的教學方法改革。但是,無論如何改革,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
首先,以教學理念從“教師教學為中心”向“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轉變?yōu)槔?,在這種轉變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作用更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如果不發(fā)揮教師的主動引導作用,學生的自學時間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識所瓜分。而這些貌似非常豐富的知識,由于其雜亂性、多樣性很難在學生頭腦中自發(fā)形成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的大都是“過眼煙云”、“蜻蜓點水”式的暫時性知識。因此,這種“向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轉變必須以教師的主動引導為基礎。
其次,以人才培養(yǎng)從“知識傳授”向“能力發(fā)展”的轉變?yōu)槔?,能力的發(fā)展不能同知識傳授截然分開,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所謂學生的能力,就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主要是在大學時期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是走上社會后逐步鍛煉出來的。就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而言,主要是通過教師的知識傳授、言傳身教的主動性引導而實現(xiàn)的。
最后,以教學方式從“課堂單向傳播”向“網絡多邊互動”的轉變?yōu)槔T诰W絡信息大發(fā)展的時代,這種教學方式的改革意味著教學空間的轉移和授課對象的非固定化,更重要的是師生雙邊互動的“教學相長”行為更加方便和快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學生的主導性引導和啟發(fā)作用就愈顯重要和突出。
由此可見,任何形式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師的主動引導都是第一位的,而課堂教學又是教師發(fā)揮其主動引導作用的主要場所。在具體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教師通過自身的學識、素養(yǎng)甚至是人格魅力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這種求知熱情發(fā)散到課外帶動學生的自覺學習。理論經濟學的兩門核心課程“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在研究對象、基本原理以及所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具有強烈的對比性特點,是教師充分運用比較分析方法主動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求知熱情,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能力的示范典型。
(二)課堂講授啟發(fā)帶動課下自主學習
與上一個問題相類似,這個問題也是探討教師課堂教學魅力的發(fā)揮問題,只不過在此著重強調的是,教師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來帶動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問題。面對浩如煙海的理論經濟學知識和有限的講授時間,“政治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的授課教師一方面要完成本課程基本原理的講授任務,另一方面要把比較研究思維和成果滲透到所講的內容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這就對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和授課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既完成本課程基本內容的講解,又“畫龍點睛”地對兩大范式理論的知識交叉點給予比較與分析,這對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講課技巧、教學經驗、責任心甚至人格魅力是一種綜合檢驗。這種檢驗合格與否,與啟發(fā)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熱情密切相關。一個合格的教師會運用有限的授課時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并把這種求知欲轉化為課下的自主學習熱情。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利用學生被激發(fā)起來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自發(fā)地組織課外學習小組、自擬討論題目,自主鉆研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通過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提高其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梢姡處熣n堂講授的啟發(fā)作用非常重要,是帶動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關鍵。近幾年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大大縮減了理論經濟學的課時量,增加了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時間;與此同時,又實行了各種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典型如“翻轉課堂”的實驗,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發(fā)性。在我看來,無論用何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有限授課時間內所起的主導性作用不應該被忽視,而且在課時一再縮減的情況下,教師的課堂主導性作用越顯稀缺和重要。
(三)特色教材帶動課外閱讀的延伸
在理論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過程中,教材的編寫與選用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無論是“政治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目前在我國出版了三類教材:第一類是按照“政治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各自的理論體系和結構而編寫的教材;第二類是打破“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原有界限,互相吸收借鑒并把兩者融合到統(tǒng)一的體系和結構之中的教材;第三類是在堅持“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原有體系和結構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到兩種范式理論在一些關鍵知識點的交匯,每一章正文后邊都添加對兩種范式理論進行評述或比較的“結束語”或“附錄”。對于理論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改革而言,采用或編寫何種教材也是一種關鍵的選擇。第一類教材過于傳統(tǒng)、略顯平淡;第二類教材適用于已經具備一定知識積累的研究生,卻不利于初始知識結構形成階段的本科生;第三類教材對于理論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而言是非常適用的。這類教材在保證“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各自理論內核及體系結構的基礎上,充分體現(xiàn)了對兩種范式理論進行比較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類教材不僅適用于課堂教學,而且也適用于學生的課下自學,對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在國內這類教材編寫的典范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鴻業(yè)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宏、微觀),已經發(fā)行到第五版。[3]這部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在保證“西方經濟學”原有的體系結構和基本內核的基礎上,能夠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對西方經濟學采取批判和借鑒的態(tài)度,在每一章的“結束語”中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進行全面的點評,這些點評對“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種范式理論的比較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啟發(fā)作用。另外一本很有特色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堡駿主編的《現(xiàn)代政治經濟學教程》。[4]本教程在尊重馬克思《資本論》的邏輯并系統(tǒng)地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基礎上,每一章都恰如其分的添加了獨立的一節(jié)針對現(xiàn)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有關理論進行批判的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堅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信念,揭示當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缺陷具有重要的貢獻。第三本特色教材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石晶瑩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5]本書就是為了完成“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比較研究成果在本科教學中運用”這一教研項目而編寫的。其主要特色在于,在堅持“政治經濟學”原有結構和理論內核基礎上,增添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一些典型原理的比較”以及“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一些難點問題的解析”兩方面內容,這兩方面內容的添加極大地提升了本書的理論魅力,加深了讀者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性的認識,提高了讀者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辨別力,對于構建學生完整知識結構,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由此可見,特色教材的編寫和選用是理論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實施和貫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除此之外,這類體現(xiàn)理論經濟學比較研究成果的特色教材的編寫,參閱了諸多文獻。通過這些參考文獻的引用,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的延伸和探討學術的樂趣,培養(yǎng)其自學熱情,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達到教學方法改革的最終目標。
通過分析得知,“理論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實施主要依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而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又受到主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制約。
(一)制約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主觀因素
作為比較分析方法的研究主體和實踐主體,理論經濟學的授課教師必須具備理論深度、理論廣度和理論胸懷等三方面素養(yǎng)。從比較分析方法的研究角度看,不具備這三方面的素養(yǎng),就不可能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當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給予深刻理解和把握,更不可能對這兩種范式理論給予全面的比較與公正的評價。從比較分析方法的實踐角度看,不具備這三方面的理論素養(yǎng),也就不可能在教學中靈活運用這種比較分析思維并把兩大范式理論的異同點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去,做到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然而,授課教師理論素養(yǎng)的直接表現(xiàn)就是其自身理論經濟學的知識結構是否完整的問題。
近年來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忽視“通識教育”,注重分門別類的專業(yè)化培養(yǎng)。理論經濟學的授課教師大都是某一學科專門培養(yǎng)的專業(yè)化人才,其知識結構的單一性是通病。比如一些“西方經濟學”專業(yè)出身的教師接受的是系統(tǒng)的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的熏陶和研究方法的訓練,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一種固有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或者對政治經濟學雖有一些正確的認識,但又屈從于長期以來流行的習慣與偏見,不敢涉足政治經濟學或有意排斥政治經濟學;一些“政治經濟學”專業(yè)出身的教師長期接受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訓練,形成了特有的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方式,也養(yǎng)成了一種“只顧此山景、不屑他山玉”的習慣。這種專業(yè)割裂、知識結構單一的狀況極大地阻礙了比較思維在教學中的運用,限制了教師本身的知識視野和理論胸懷,最終也會影響其學術研究的深化。如果說單一的知識結構對于專門的學術研究影響不大,那么對于本科教學任務尤其是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任務的完成、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等問題的影響是深遠的。一個知識結構單一的教師,他的課堂教學魅力極為有限,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和學習熱情的調動也極為勉強。因此,在現(xiàn)有的專業(yè)化研究的基礎上,應該提倡教師的交叉學科研究,積極鼓勵交叉學科研究項目的申報,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達到以科學研究帶動教學水平真實提高的效果。
(二)制約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客觀因素
盡管課下指導也是教學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還是依賴于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的主要戰(zhàn)場,而有限的課時量以及課時量在“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門課程之間分配的不均衡,是制約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客觀因素。
根據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有關《經濟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修訂稿2014)的文件,“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門課程被列為經濟類本科生的專業(yè)基礎課,只不過在課程的設置中,“西方經濟學”拆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個部分。致使理論經濟學的兩門主干課程被劃分為“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三門,在課時安排上這三門課平均各占48學時。這種安排已經造成了“西方經濟學”的課時量是“政治經濟學”課時量的兩倍這一結果,更何況近年來個別高校進行的教學改革,大大削減了“政治經濟學”的課時量,由原48學時削減到32學時、直至28學時,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理論經濟學教學陣地全部讓位于“西方經濟學”。[6]這種不均衡的課時分配以及對“政治經濟學”課時量的縮減,直接造成“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無法充分展開,理論魅力無法充分展現(xiàn),人為地造成教師與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的輕視、對“西方經濟學”的盲目崇拜,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政治經濟學沒有教好和學好,也影響了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與理解,更談不上比較分析方法在教學中運用、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等目標的實現(xiàn)。
眾所周知,現(xiàn)實經濟社會具有多樣化、復雜化和非靜態(tài)化發(fā)展的特征,人們不可能通過一種理論和一種方法就能把握其全部本質及運行規(guī)律。人們需要從動態(tài)和靜態(tài)、短期和長期、宏觀和微觀、歷史與現(xiàn)實等多個角度運用多種方法來研究和把握現(xiàn)實經濟社會的本質和運行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現(xiàn)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作為兩種范式的經濟學理論,各自具有其關注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以及所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罢谓洕鷮W”偏重于國家、社會“整體經濟關系”的考察以及對社會經濟本質的揭示,分析問題偏重于運用“歷史和現(xiàn)實動態(tài)傳承”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研究和探索經濟運行的長期規(guī)律,得出資本主義制度下充滿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關系的結論;“西方經濟學”偏重于“單個經濟要素”為主體的考察,研究短期經濟現(xiàn)象以及探索應對措施,分析問題偏重于運用自然科學的“靜態(tài)的數(shù)學方法”,得出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是和諧關系的結論??傊?,“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作為兩種范式的經濟學理論,從各自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出發(fā)對經濟社會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與研究,最終形成了各自的理論體系和理論主張。無論“政治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是我們認識現(xiàn)實經濟社會的理性手段,兩者不可偏廢或互相替代,都是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認識現(xiàn)實社會、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工具。把兩者作為經濟類本科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的這種設置是非常符合教學規(guī)律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對兩大范式理論進行比較研究,不僅僅是為了把比較研究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這一教學目標的完成,更是為了通過兩大范式理論的比較,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就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而言,雖然借鑒了當代西方經濟學的諸多理論,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勞動)人(民)為本”的階級立場、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諸多矛盾的揭示,關注經濟的長期發(fā)展、關注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理論側重點,對于解決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弊端,解決國內、國際經濟關系中的諸多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如果對理論經濟學同時開設的兩門專業(yè)基礎課“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認識不清,不能均衡的分配課時量甚至縮減或取消“政治經濟學”的課時量,不僅使“培養(yǎng)合格人才、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改革目標難以達到,而且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大業(yè)也是有害無益的。由此可見,只有理論經濟學兩門課程“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課時量的均衡分配,才能保證授課教師在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的發(fā)揮,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教學改革目標。
總之,理論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改革乃是內容改革和形式改革的統(tǒng)一,依托于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授課教師是這一改革的研究主體和實施主體,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受制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只有打破這種制約,才能最終完成教學改革的任務。
[1] 石晶瑩.再論馬克思利息理論和凱恩斯利息理論的不同點[J].當代經濟研究,2007,(2).
[2] 石晶瑩. 在“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J].教學與研究,2011,(9).
[3] 高鴻業(yè)主編.西方經濟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 丁堡駿主編.現(xiàn)代政治經濟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石晶瑩主編.政治經濟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6]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fā)展報告(2014)[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5,(2).
[7] 劉偉,洪銀興,逄錦聚等. 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專題)[J]. 政治經濟學評論, 2015,(1).
[責任編輯 陳翔云]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Shi Jing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theoretical econom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m and content;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For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western economics”, we should permeate 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paradigms of economic theory into the teaching cours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e should fully use and carry ou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inking to increase the classroom charm of the theoretical economics.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s necessary and meaningful.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realize that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is not only aimed at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form, but also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and the subject of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re the teachers.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eachers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s restricted by the two factors of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We must break these two restriction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比較研究成果在教學中的運用”(項目號:13YJA790097)和2014年天津市教委教學改革項目“理論經濟學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及實踐”(項目號:C04-0201)的階段性成果。
石晶瑩,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天津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