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外眼中的“中國式駕駛”
來自美國底特律的馬克在上海工作了3年,雖然公司離租住的小區(qū)挺遠,但他一直避免開車上班。馬克說,中國司機的駕駛技術總讓他心驚肉跳,司機在擁擠的車流中左沖右突,在斑馬線上不避讓行人、不打轉向燈隨意變線、逆向行駛、紅綠燈附近變道插隊……好像不違章就不能開車似的,太讓人害怕了。在老外眼中,中國人開車究竟有多可怕?
對于許多在中國的老外來說,若想在中國開車,必須持有中國政府頒發(fā)的駕照才能上路,因為中國不承認外國駕照。而這一關,真是有點難。
表面上看,持境外駕駛證的外國人申請中國駕照的門檻不高:只要是合法停留的身份,護照上簽注停留時間為90天以上,準備一些必要的資料,就可以到所在車管所提交申請。只要通過科目一的理論試,中國駕駛證就能到手。
然而,對于不諳中文的外國人來說,這實在是巨大的攔路虎。車管所受理申請,但不提供外文考試資料。金盾網(wǎng)上可輕松查找到英、法、西等8種語言的考試大綱,僅此而已,沒有外文版的考試題庫或道路交通法規(guī)。雖然駕照考試有英語版、俄語版、日語版、韓語版、意大利語版、德語版、法語版、西班牙語版和阿拉伯語版,但這無異于,畫了一個圈,讓你在圈里找內(nèi)容,但圈里什么都沒有。
“考100道題,題庫卻有1000道,太難背了!”一位外國友人感慨,一個外國人單憑自己的能力在中國考駕駛證,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參加了英語版的交規(guī)考試,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來自英國的亨利對記者說,“我不是唯一一個被交規(guī)考試折磨的外國人,其他外國人走出考試中心時就像被炮彈震懵了一樣。交規(guī)考試太變態(tài)了?!?/p>
亨利在中國留學,有一定的中文基礎。為了更好地應付考試,亨利硬著頭皮看了幾天題庫,一次、兩次、三次,直到第四次他才通過?!拔椰F(xiàn)在完全不記得考試內(nèi)容了,你現(xiàn)在問我一條交規(guī),我還是無法回答?!?/p>
比考試更難的,是如何應對不遵守規(guī)則的中國駕駛者們。
彼得·海勒斯,中文名何偉,曾經(jīng)的《紐約客》駐北京站記者,他在那本著名的《尋路中國》中對中國式駕駛有過精妙入微的描寫——
在北京的時候,總有外國人對我講,我真不敢相信,你能在這樣的地方開車。我這樣回答他們:我真不敢相信,中國駕校畢業(yè)出來的駕駛員們駕駛的出租車、公共汽車,你們也敢乘坐。一旦上了路,所有人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問題不在于交通流量——2001年,我在中國北方做自駕巡游的時候,中國的機動車數(shù)量僅相當于美國的五分之一。但是,惡性交通事故的數(shù)量卻是美國的兩倍多,政府報告的道路交通事故數(shù)量達到了75萬起。
如果比較熟悉周圍環(huán)境,駕駛員們駕車的狀態(tài)會好一些。在北京,駕駛員們在老城區(qū)開車一般很熟練。從傳統(tǒng)上來說,最早修建于13世紀的胡同社區(qū)和狹窄的磚墻小巷構成了北京的街區(qū)格局。每當我把車開進胡同的時候,看著那些磚墻如此近距離地迫近我,禁不住渾身冒汗,然而,其他駕駛員好像一點都不擔心。他們不但耐性好,駕駛技術也很好:在胡同里開車的北京駕駛員能夠避開迎面駛來的桑塔納轎車,在一群群小學生之間麻利穿行,緊挨著明代磚墻不到一厘米的地方把車停放妥當。
在中國,這個轉型期來得太快,很多駕駛員使用道路的方式直接沿用行人使用道路的方式——人們怎么走路,就怎么開車。他們喜歡扎堆前行,只要有可能,總是緊緊跟在別的車輛后面。他們不大使用轉向燈。相反,喜歡依賴汽車之間的身體語言:如果一輛車貼著左側行駛,那么你可以推測得出,它即將進行左轉彎。此外,他們還擅長即興發(fā)揮。他們可以把人行道作為超車道使用,如果能夠快那么一點點的話,他們可以在環(huán)島交叉路口逆向行駛。如果在高速公路上開過了出口,他們會直接開到路肩上,往后倒,然后立馬右轉下道。每當交通擁堵時,他們喜歡從邊上擠過去,跟他們排隊買票時的做法如出一轍。
收費站也可能十分危險,因為多年排隊的經(jīng)驗,使人們形成習慣,總在不斷地估量什么才是最佳選擇,并以此快速做出判斷。駛近收費站時,駕駛員們喜歡在最后一刻變換車道,因此事故頻發(fā)。駕駛員們很少查看后視鏡。擋風玻璃上的雨刮器則被視為妨礙視線,車燈亦然。幾乎沒有人會在雨天、霧天、雪天,或者光線暗淡的情況下使用燈光——其實,這是讓中國的駕駛員頗感煩心的少數(shù)幾種行為之一。人們不介意你是否在后面跟得太緊、從右側超車,或是把車開上人行道,就算你把車停在高速路出入口的匝道上,也沒有人會眨一下眼睛??墒?,如果你在滂沱大雨中開著車燈行駛,對面駛來的駕駛員會毫不例外地把他的車燈閃動幾下,以示不滿。
不過,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都能夠保持鎮(zhèn)定自若。很難想象得出還有別的地方,人們用這樣糟糕的方式開車,還能從中得到樂趣。在開闊的道路上,似乎每個駕駛員都剛剛從胡同里解放出來——突然加速,展開競賽,而最驚悚之處,莫過于超越其他車輛。在山坡上,他們要超車;在彎道處,他們要超車;在隧道里,他們要超車。如果被別人超了車,他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反超那輛車,就好像在比賽一樣。
何偉2001年拿到中國駕照,這本書出版于2011年。即使到了今天,這樣的描述依然鮮活、準確。
曾經(jīng)有評論指出,“中國式駕駛”與“中國式過馬路”一樣都是規(guī)則意識缺失的表現(xiàn)。中國人缺乏規(guī)則意識與文化傳統(tǒng)有關,與社會心理有關,也與現(xiàn)實中的很多困境與難題有關。
這種觀點得到來自法國的路易斯的認同。他相信,“中國式駕駛”并非獨立的存在,它與文化、社會風氣和性格有關?!盁o規(guī)則可言,浮躁,耍小聰明,凡事都想走捷徑?!甭芬姿拐f。
此外,路易斯還注意到,駕校教練從來不會教導學員要文明駕駛,“他們教學的唯一目的和責任是讓學員通過考試,文明駕駛不在教學范圍之內(nèi)”。
這一點在何偉的書中也有披露。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觀察中國的駕校培訓,發(fā)現(xiàn)教練從沒教學員打轉向燈,而是花最大力氣練習單邊橋。中午休息和教練一起吃飯,大家竟然都會喝點啤酒。
對于許多忍無可忍的老外而言,“入鄉(xiāng)隨俗”成了他們的選擇?!安尻牭能囋丛床唤^,我如果不搶,只能停在原地,永遠就過不了這個路口?!薄拔液芟胱袷匾?guī)則,但其他人都不遵守。只有我遵守,那只有我吃虧?!薄拔抑腊蠢仁遣粚Φ?,但是不這么做,更危險。”……
記者曾經(jīng)聽一位美國回來的朋友說,他的老婆在美國開了十幾年的車,愣是不知道車上的喇叭在哪里!而何偉在書中說,在中國的汽車上,喇叭從本質上說具有神經(jīng)學的意義——它負責傳導駕駛員的本能反應。一個簡單的喇叭聲,能夠表達多種不同的東西。
“一下短促的‘嗶’聲,用以引起注意。連續(xù)兩聲‘嗶-嗶’表示憤怒。如果是一陣特別悠長的‘嗶——’聲,那代表著駕駛員遇到交通擁堵了,他已經(jīng)沒有邊縫可鉆,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車統(tǒng)統(tǒng)消失。另有一種略帶口吃的‘嗶……嗶’聲,代表著駕駛員除了痛苦就再無別的感覺。還有一種事后才摁一下的‘——嗶’聲,這一般是新手們的做法,他們通常反應遲緩,還沒來得及摁喇叭,剛出現(xiàn)的狀況就已經(jīng)自行化解。也有一種基本的、短促的‘嗶’聲,這只不過是在告訴別人:我的手依舊放在方向盤上,因此這個喇叭可以繼續(xù)作為我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擴展?!?/p>
老外到了中國也被折騰成“路怒癥”患者,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