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
Li Zhu
2004~2011年,重慶建筑大學 (現(xiàn)重慶大學)建筑學碩士,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創(chuàng)作所主創(chuàng)建筑師。2011~2014年,江蘇省第二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綜合一所所長。
2014年至今,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術與藝術(ATA)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師,高級建筑師、一級注冊建筑師。
主要研究方向:
尋求建筑技術與建筑功能、空間之間的平衡,由此而觸發(fā)藝術感。
代表作品:
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牛首捌廁”
安徽銅陵濱江生態(tài)公園“碼頭書屋”
安徽銅陵板栗山兒童公園“蛇形書廊”
重慶大學城青年廣場303劇場
江蘇蘇州供電公司胥門服務中心
江蘇省國稅局數(shù)據(jù)處理中心
安徽淮南市政務中心
江蘇蘇州高新區(qū)科技大廈二期
江蘇鎮(zhèn)江老市政府改造項目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Chongqing University), Master of Architecture( M.Arch. 2001),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Architects & Engineers Co. , LTD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Senior Architect, 2004 - 2011. Jiangsu Second 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 LTD. Director of the 1st institute, 2011-2014.
ATA Studio, Artchitects & Engineers Co. , LTD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nciple designer, national 1st-class registered architect.
Research direction: The balance between building technology, function and space.
Representative works:
Eight Toilets on Niushou Mountain
Library on the Quay
A Snake-like Readingroom
The 303 Theatre
Jiangsu Power Supply Company Suzhou Xumen Service Center
Data Processing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ial Offce of SAT
Civic Center of Huainan City, Anhui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in Suzhou High-tech Zone
The Government Building Renovation Project
1,很多建筑師都在努力彰顯自己的設計,希望自己的作品鶴立雞群、標新立異,而在您的設計中,卻似乎在隱藏,一再地退后,游客如果不留意,甚至可能都不會注意到那里有建筑。這是您對待設計的基本態(tài)度嗎?為什么?
李竹:彰顯本身沒有問題,建筑設計就應該是注重表達的職業(yè),關鍵是看你彰顯的方式和你要彰顯的內容。這個社會鼓勵年輕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但是各個行業(yè)卻有所不同,當下有一種觀念就是把建筑設計行業(yè)和互聯(lián)網行業(yè)來類比,這容易誘發(fā)人指望通過一兩個標新立異的設計來紅,似乎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我認為建筑設計作為人做設計和為人做設計,不可避免的打上設計者的個人烙印,這就與建筑師的設計理念緊密相關,而這理念一定是基于長期實踐與思考的基礎上而逐漸形成的。所以回到剛才的問題,建筑師實際上應該彰顯的是自己的設計理念,這些理念有時候有幾乎程式化的風格來支撐,比如扎哈、蓋里、安藤,有時候則隱含在不同的建筑表情之后但依舊清晰可見,比如卒姆托、隈研吾、皮亞諾、西扎。現(xiàn)在很多建筑設計似乎不“扎哈”一下就不能彰顯,這其實是對建筑理念風格化的一種誤讀,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于不設定建筑風格但依舊清晰而堅定的表達理念的設計。就像“牛首捌廁”這幾個設計,形態(tài)各異,但都蘊含了應對自然和環(huán)境的相同理念,它們根據(jù)需要或半露、或隱、或藏,全然沒有“套路”。其中一個叫“隱匿”的廁所,因為在樹林深處又采用鏡面不銹鋼作為外表面材質,對周圍景致進行全反射,如果沒有景區(qū)標識系統(tǒng)的引導,游人通常不會注意到它。很多人覺得很奇妙,但其實你只要去到那個現(xiàn)場就明白了,在那個樹干林立的林下空間,沒有形象就是最好的形象。當然不同的人解讀出來的自然是不同的,這就是你自己的理念的彰顯。
2,在牛首山的幾個小建筑中,是在有意營造一種禪的意境嗎?如何在設計中賦予這個項目意義?
李竹:我們在沒有體會到場地與建筑的關系之前,通常不會去預定設計,盡管牛首山在江南牛首禪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先也被暗示要符合佛教風格的基調,但我們依舊堅持場地的感受應放在首位,好在決策者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與理解。如果要說項目的意義,作為一種典型的功能性建筑,牛首捌廁的首要目的是要解決景區(qū)游客如何便捷、舒適上廁所的問題,其他的想法都要服從這個目的。所以我們把項目功能歸類成“便捷”和“舒適”兩部分,“便捷”就是把廁所的基本功能模塊化,通過合理的功能分區(qū),規(guī)范化、人性化的設計來實現(xiàn),模塊內采用相同的產品和材料來打造,這叫好比是一個“果核”,8個廁所都大致相同,從而確保了模塊在工業(yè)化的條件下得以實施,可靠的工業(yè)產品保證了使用者的基本權利,方便了保潔人員的日常維護,也降低了工程造價。當然考慮到廁所的選址大多都地處山地,基本模塊的組合形式被設置成順應等高線的形式。另一方面,圍繞“舒適”,我們在“果肉”上做文章,結合游客休息的空間打造體驗感,當然這個體驗感目的并不是體驗建筑本身,而是借助建筑體驗自然環(huán)境。這時,前期體驗感受場地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不同的選址因為自然或人文環(huán)境的不同而給人的感受迥異,比如,竹吟這座公廁座落在一個靠近寺廟的竹林洼地里,所以圍繞“舒適”這個內容很自然就加入了竹的元素,形式也包含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個方面;而“眺望”這座公廁,也正是因為其所處的坡地正好能越過樹梢飽覽全景,而設置了多個開口的盒子。有時候景就在那里,建筑只需要提供給人看的位置;而另一些時候,建筑又得加進去成為景的一部分,在“埡口”公廁的設計時,那個山坳偶有幾棵松樹但平凡無奇,因為建筑的加入,引發(fā)了與樹、坡地之間的對話關系,最后游人體驗的是重組后的自然。所以,不能說有意在牛首捌廁的設計中營造一種禪的意境,禪是一種很唯心的東西,你感受到了,你心中就有禪。同樣,我們在設計時,考慮到了自然的一草一木,考慮到了山林土地,考慮到了游人的感受,因此我們的心中也有禪。
3,您的很多設計的切入點都很獨特,比如,通過大蟒蛇的軼事,找到蛇形書廊的設計想法。您通常如何捕捉這些想法的?
李竹:我的確在好幾個項目里講了故事、取了名字,比如蛇形書廊、碼頭書屋、牛首捌廁。我印象中小時候很多地名都反映出那個地方的地貌特征或人文典故,這是地名的一種“在地性”的表現(xiàn),那么我在想,建筑能不能把這種關系反過來呢?利用建筑設計來反映出場地的特征,而用建筑的名字把這種場所的體驗和記憶提煉、概括出來。
4,對您來說,通常是從哪些方面,又是怎樣著手考慮一個設計,直至落實的?有一套大致的方法嗎?
李竹:其實就是老方法,正常學校老師教的那些方法。比如從一開始勘踏地形、了解項目背景、聽取業(yè)主想法,然后結合專業(yè)知識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利用,同時提出自己的做法,手法和內容可能會過時,軟件可能會更新,但方法不會,建筑設計就是人做設計、為人設計,別指望電腦軟件替你承擔設計的部分,也別指望一蹴而就的掌握武林秘籍,做建筑設計必須經過經驗的積累、時間的沉淀和實踐的驗證。
5,您的設計作品的完成度都很高,是怎樣做到的?
李竹:完成度高與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要放在具體的施工環(huán)境、地區(qū)差異中去衡量。根據(jù)不同的環(huán)境制定不同的方案和策略,以實現(xiàn)相對可行的完成度。首先在方案階段,就要具備這個意識,開個玩笑,這就好比淘寶上的賣家秀,穿在模特身上的漂亮衣服不一定就合適你的身體。方案做的再好,如果施工條件達不到或者造價超出預算,那也是白搭。有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接下來第二步當然是細致的施工圖設計,注意我用的“設計”這個詞,施工圖階段同樣需要開創(chuàng)性的思維和縝密的設計來解決方案落地的問題,同時,設計師的語言是圖紙,面對施工隊,建筑師的設計意圖都通過圖紙清晰準確的表達出來。第三步,就是現(xiàn)場指導,有時候施工圖盡管設計得很詳盡,但施工隊理解不了,就會做不出來或做錯。尤其是小項目,往往因為投資低,施工隊素質不高,又或者因為交通原因,現(xiàn)場施工條件惡劣,都有可能使施工效果大打折扣,這時方案階段對實施條件的預判就凸顯其重要性了。通常來講,項目造價、地區(qū)差異、施工隊水平、現(xiàn)場指導的便捷度,這些都是直接影響項目完成度的重要因素。
6,在您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材料,耐候鋼、防腐竹格柵、張拉鋁網、U型玻璃,還有鋁板、防腐竹竿、毛石砌體等等,變化豐富、運用自如。能否結合具體案例,談談您對于材料運用的思考?
李竹:需要說明,這么多材料絕不會堆砌在一棟建筑上,在牛首捌廁的設計中,每個建筑都只說一兩句話,這一兩句話也是因為場地的有感而發(fā),8個廁所作為一個系列放在一起,才讓人有合曲的感覺。比如,牛首捌廁使用耐候鋼是考慮到山中濕度大,利用耐候鋼自然氧化的特點,以達到愈久彌新的效果,同時也減少人工的維護。事實證明這一點非常成功,在投入使用之后,耐候鋼的紅銹非常均勻,色也很正,效果非常好。防腐竹材是一種竹纖維經過碳化后的膠合材料,主要是從建筑地處戶外,經常風吹日曬的耐候性能角度考慮。碼頭書屋采用鋼、竹、毛石的搭配,是因為廢棄的工業(yè)碼頭就有毛石和鋼的元素,而當?shù)厣蕉嘀衩?,竹可以柔化石和鋼的堅毅與粗獷,使建筑具備一些人文的氣質。因此,我個人認為材料的運用就像一臺戲劇,有搭配、有沖突、有對比,這才有張力,才有看頭。
7,您的設計中,空間和造型既具有雕塑般的莊重感,又很靈動,這種形態(tài)是依據(jù)什么得到的?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美學形式的考量?
李竹:我的理解是,空間是建筑的骨,材料是建筑的肉??臻g的空與建筑的實是相對的,沒有空,實就無從談起。中國人說“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外國人說“建筑就在石頭里,我只是去掉了多余的部分”,都是這個道理。而建筑空間要做得簡潔有力,需由“骨”而發(fā),這個 “骨”就是建筑結構,由建筑結構本身散發(fā)出來的空間美感,是恒久且耐人尋味的。空間通過觸發(fā)人的感官,滿足人精神層面的需求,而結構選型又是理性的建立在對環(huán)境、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所以,空間究竟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恐怕兩者兼而有之吧。就像“碼頭書屋“這個案例,大家都驚嘆于它結構的大出挑和由此帶來的空間張力,這是感性的一面;但同時,出挑也切實解決了降低碼頭受破壞程度、避免江水襲擾的問題,這是理性的一面。
8,能否談談您對于設計創(chuàng)新的理解?
李竹:在設計領域有很多創(chuàng)新的點:人的行為方式改變、材料的改變、建造方式的改變、環(huán)境的改變、市場規(guī)則的改變……這些都會觸發(fā)設計的改變,能及時的發(fā)現(xiàn)并且在設計中應對這些改變,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當然會有人反過來先預設了行為、改變了設計,再引發(fā)后續(xù)產業(yè)的升級,比如很多IT行業(yè),但弄潮兒畢竟占少數(shù),在當下日新月異的中國,能做到及時準確的應對變化已屬不易。
9,在您的專業(yè)成長之路上,有哪些躍升的節(jié)點?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李竹:對我專業(yè)成長影響較大的節(jié)點,一個是研究生畢業(yè)后離開了重慶來到了南京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工作,這不只是城市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的變遷,從專業(yè)上講,學院派里面兩種不同的風格在我身上混合作用了,西部重鎮(zhèn)山城重慶,與山斗與水爭敢于突破的城市個性也影響著重建工的教學風格;而六朝古都南京的深厚歷史底蘊,也在東南大學建筑系嚴謹、理性、人文的教學風格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同時從“老八?!敝械膬伤+@益實乃幸事。而第二個重要的節(jié)點,是在大院創(chuàng)作所經過7年的方案錘煉之后,轉到另一所民營設計院當了三年綜合所的所長,這兩處經歷使我分別在建筑設計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上受益匪淺。第三個重要的節(jié)點,就是我重新在大院平臺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意味著在弄清楚“什么是自己擅長發(fā)揮的?”以及“發(fā)揮的空間在哪里?”這兩個問題之后,接近不惑之年的一次清晰的選擇。
10,作為一名實踐者,您如何看待建筑界的當下狀態(tài)和未來走向?
李竹:因為國家經濟放緩,再加上建筑設計產能過剩,近幾年來設計市場供過于求現(xiàn)象突出,但仔細回顧,國家經濟迅猛發(fā)展的這二十年,相當部分的產業(yè)是粗放型的爆發(fā)式發(fā)展,其中就包括建筑行業(yè),從設計到施工莫不如此。現(xiàn)在慢了、停了,反而有機會去反思和升級。建筑工程設計合同上通常會有一句“設計合理使用年限:50年”。但看看我們生活的城市,許多新建10年不到的建筑,就已經舊了、不合時宜了、使用不方便、不人性了。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面臨更新的壓力就越大。所以不是沒房子蓋了,而是好房子太少了,這就給建筑設計留出了巨大的空間,只是不能像以前那樣隨隨便便的畫個圖也能接到活了,你得敏銳地分析市場,貼近人們的需求,用更有價值的設計來滿足人們日益挑剔的目光,套一句網絡流行語:“這屆群眾不好忽悠了”。所以,只要人還有居住的需求,只要我們居住的條件還不夠好,建筑設計就有市場。當前,我們的建筑品質受到建造水平的很大制約,甚至也影響著我們設計方式,雖然我們自豪于國家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但是客觀地講,建筑的建造水平離發(fā)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作為建筑設計行業(yè),我們建筑師的當務之急不在于要去創(chuàng)世界影響力的大師作品,而是通過設計促進建筑產業(yè)的工業(yè)化升級,這樣才有利于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實現(xiàn)更長的建筑生命周期。我經常跟同事開玩笑,我們已經成功的讓建筑穿上了衣服,接下來的目標是讓建筑脫衣服。通俗講,“穿衣服”就是建筑幕墻體系,這是建筑建造行業(yè)里工業(yè)化程度較高的系統(tǒng),但“金玉其外”的同時也極易“敗絮其中”,經常有施工方很自信的對我說,“土建做錯了不要緊,做外裝時都能給你包回來”。近年來,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些耗巨資打造的建筑造型與內部功能和空間完全脫節(jié),這與倡導的節(jié)能型社會背道而馳,所以如何能自信地“脫掉衣服”,讓材料和空間說話,我認為正是當下建筑師的責任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