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學瑞
淺談冊頁的裝裱方式
□袁學瑞
裝裱形式多種多樣,而冊頁正是傳統(tǒng)的裝裱款式之一。本文作者分別介紹了開板式冊頁、散裝式冊頁、空白冊頁的裝裱方法和技術(shù)流程,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可操作性。
裝裱冊頁
中國書畫的裝裱形式多種多樣,需要根據(jù)書畫幅面的不同規(guī)格和形式,以及所能達到的藝術(shù)效果,分別采用不同的裝裱款式,以力求在審美上達到最佳的程度,而冊頁正是傳統(tǒng)的裝裱款式之一。
當然用冊頁裝裱的內(nèi)容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一些小幅面的書畫小品、書畫扇面、名人信札和古人留下來的各類“帖”、“柬”墨跡,也可以是各種拓片等等。以冊頁的款式裝裱起來,既便于隨手展閱欣賞,又利于長期保存和收藏。冊頁的內(nèi)容種類還有一些區(qū)別,如有的通套都是繪畫或書法,也有的是繪畫和書法混雜。
就冊頁的款式而言,可分為三種款式,即“開板式”、“散裝式”和“空白式”。下面逐一介紹。
在開板式冊頁中,由于書畫心的規(guī)格不同,其裝裱的形式也不一樣。如書畫心橫窄豎長,可裝裱成左右開板式,即左右翻閱的豎式冊頁,俗稱“蝴蝶式”。如規(guī)格恰恰相反,是橫長豎窄,可裝裱成上下翻閱的橫式冊頁,俗稱“推蓬式”。二者只有翻閱的方式有別,其裝裱的方法并無差異。而“經(jīng)折式”冊頁,則是通冊為一個整體,如同折扇。這種形式多用于法帖或者信札,其規(guī)格一般較小,背紙也較前兩種冊頁稍薄。在明清時期的朝廷中,大臣向皇帝進諫的文書就是這種形式,所謂的“奏折”也是這么來的。
開板式的冊頁每一開都是由對折的兩頁組成,可裝兩幅書畫心。常見的畫冊形式都是每開只裝一幅作品,留下一頁空白紙,供后人題跋之用。蝴蝶式冊頁留右邊的一頁為空白紙,推蓬式則是留上面的一頁。如果說書畫心數(shù)量較多,也不想留下空白供人題跋,可以直接將冊頁裝滿便是。當然,如果是裝裱法帖、名人信札之類的冊頁心,不論采用裝裱款式,直接裝滿即可。
開板式冊頁是由書畫心、鑲料、背紙和封面四部分組成。冊頁的開數(shù)一般取雙數(shù),少則8、10開成一冊,多則24開成一冊。開數(shù)太多,會沉重笨拙,不方便展閱,開數(shù)太少,則不足以成冊。常見的大都是12開成一冊,以方便裝裱展閱。
對于冊頁的鑲料可選用綾、絹或者料紙,錦綾亦可。鑲料的色調(diào)也有所講究,不可信手拈來。如是書法冊頁,當用淡青色、淡灰色、米黃色或者白色,忌用一些艷麗的色彩。如果是繪畫作品,要根據(jù)常識來選配顏色,也要力求鑲料的顏色與畫心主體的色調(diào)搭配和諧統(tǒng)一。
冊頁的鑲料是由天地、邊和隔心三部分組成,鑲料的規(guī)格要根據(jù)書畫心的大小來制定,其裝裱的方式可以用“挖投法”和“五鑲法”兩種方法。挖投法,顧名思義,是將鑲料整挖后鑲料與書畫心鑲接的一種裝裱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挖料的過程中,最好一張一張地進行,防止出現(xiàn)偏差。因為在挖料過程中,多挖或者少挖都會給下一步的投心工序帶來很大的麻煩。而五鑲法,則類似一般的書畫裱件的裱法。不過裱件的裱法是由兩條邊和天地四部分組成,故稱“四鑲”,而冊頁每開是由兩幅冊頁心鑲在一起的,其鑲料是由兩條邊、天地和隔心五部分組成,所以稱為“五鑲”。五鑲法相比于挖投法省工省料,但費工時,所以較為少見。
不過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都是一次性上覆背。所選的覆背紙未必是上好的宣紙,但也不要用粗糙不堪、厚薄不勻或者毫無拉力的次宣紙。覆背過后,還需要逐一進行擦蠟砑光,裁去背紙余邊,務(wù)必整齊方正,分毫不差。因為挖投法之前已經(jīng)覆背過一次,屬于二次覆背,所以五鑲法必須也要進行二次覆背。當然,挖投法也可以再次覆背。
在邊際整飾完后,就可以折連裝面了。先將每開冊頁量出對折線,并用針眼作記,以針眼為準,比著尺子用骨刀或竹起子畫出折痕,以利于對折。然后將冊頁一開一開對折起來,并將折出壓實。之后按前后順序,將整套冊頁逐一排列好,前后各加兩開或一開與冊頁相同的空白背紙。在每開冊頁的左邊或者右邊背面邊際以隔糊紙打?qū)捈s0.3厘米的漿口,將冊頁按順序一一連接起來。其形式是第一開的左邊與第二開的右邊相連,第二開的左邊又與第三開的右邊相連,以此類推。
冊頁在經(jīng)過折冊、連接后,還需要裝冊頁面,都為硬板式,但有木面和錦面之別,其規(guī)格要比冊頁稍大。木面可以用紅面、檀木、梧桐木以及樟木等上好的木料,并磨光上蠟,取其木質(zhì)原色,華貴雍容,又便于鐫刻。當然也可以采用一般質(zhì)地細密不易變形的木料制成,正面涂上漆料,也很雅致。至于錦面,是以木板做胎,用錦糊就。
裝面先將冊頁前后的一開空白背紙用幾層報紙隔起,分別打滿半流質(zhì)漿糊,將錦面裝于冊頁前后,并注意上下與冊頁取正。在板面里側(cè)襯墊幾層宣紙,以防潮氣浸入冊里,以平板壓于案頭幾日,待干后取出。
錦面冊頁都要加貼簽紙,可選用仿古色灑金宣紙或者自染的仿古宣紙,粘貼在錦面上。蝴蝶式冊頁,簽紙貼于錦面的左上部位,推蓬式則貼在中上部位。木面的冊頁不可貼簽紙,可請名人題好簽后,鐫刻于木面上,字口再涂以金粉或石綠,更顯高雅。
散裝式冊頁,也可以叫做“活冊頁”,無須折連和裝面,單幅裝裱成頁,集8頁、10頁或者更多頁數(shù)于一冊,以盒收藏。這種裝裱形式,既便于隨手進行展閱,又能單幅取出鑲于鏡框之內(nèi)欣賞,是一種賞閱與收藏兩便的書畫裱件。
散裝冊頁,實屬成套的小型書畫鏡心,所以裝裱方法也與之基本相同。冊頁心的規(guī)格分“橫式”、“豎式”和“斗方”三種形式。其下料的方法略有不同。散裝冊頁的鑲料,可根據(jù)需要選用料紙、綾絹、錦綾或者宋錦。鑲料的配色及規(guī)格要求與開板式冊頁相同。鑲活的方法可采用“四鑲”的方法,當然也可以直接采用挖投法。
散裝冊頁的邊際整飾,要因鑲料的質(zhì)地而異。紙鑲者,采用寬1厘米的絹綾條撞邊的方法;綾絹鑲者,宜采用回邊的方法;錦綾或宋錦鑲者,可采用包邊的方法。冊頁覆背后上掙子,待十日左右起下,進行擦蠟砑光,剔去背紙余邊,即為成品。
散裝冊頁裱就后,需根據(jù)整套冊頁的長寬度和厚度制作冊頁盒。一般散裝冊頁可配制畫夾式錦盒或普通木胎錦盒;如果系古舊書畫真品或者當代名人佳作,應(yīng)該配制高檔的木盒,方顯華貴。
空白冊頁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受到書畫家和書畫愛好者的歡迎。因為其便于書寫、欣賞和收藏,有時會用作簽名冊、留言簿或者題詞簿,是一種用途廣泛的空白裱件形式。
空白冊頁的形式,一般為左右開板的蝴蝶式。其規(guī)格亦有大有小,大的每開達三尺宣紙有余,小的猶如袖珍字典一般。冊頁的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既無冊頁心,又無鑲料,只由冊頁紙和冊頁板兩部分組成。而冊頁紙又是由背紙和面紙相托而成。一般規(guī)格的單面空白冊頁,其背紙采用普通單宣四層;較大規(guī)格的空白冊頁取六層。雙面冊頁的背紙一般取三四層。
空白冊頁因不加鑲料,故無脫絲和毛邊之憂,所以無須包邊處理。冊頁的連接,如果裝為單面冊頁,其連接方法與之前的開板式連接方法相同。如果是裝雙面冊頁,其方法是:先將冊頁紙按朝前一開、朝后一開的順序穿插排列在一起,再在每開之間相鄰的兩側(cè)邊際打?qū)捈s0.5厘米的漿口,將其一一連接起來。第一開左邊邊際與第二開折口相連,第一開折口與第二開右邊邊際相連;第二開折口與第三開右邊邊際相連,第二開左邊邊際又與第三開折口相連,依次類推。至于裝面,與前面開板式一樣。
當然,對于一個書畫裝裱的工作者而言,這些冊頁的制作工序僅僅只是理論。裝裱是一門藝術(shù),一門包裝的藝術(shù),那么藝術(shù)一定是需要付出實踐的,冊頁也是如此。既然是藝術(shù),那么一定包含著制作者的思想,而絕不單單只需要所謂的仔細與認真。就拿鑲料和書畫心的色調(diào)搭配來說,是冷色與暖色的對比,還是冷與冷、暖與暖的和諧,這都當然,我所說的藝術(shù)也絕不單單是指色調(diào)搭配這一點,只是說一個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內(nèi)容,如果往精細了說,還有一些在用紙上面,還有一些在用漿上面,當然不止這些。因為覆背時單宣與雙宣的選擇,還有用漿糊時的稀與稠,都會影響到最后冊頁呈現(xiàn)出來的欣賞效果以及冊頁以后的收藏價值,甚至是冊頁的壽命。
是在實踐中值得思考的問題。就如我曾經(jīng)裝裱過三、四部小行書的冊頁,都是較深的仿古色,我用米黃色作鑲料,讓書畫心與鑲料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審美的角度來說也是很舒適的。
所以說,冊頁的制作不僅僅需要制作的技巧和方法,同時也需要思考。祖宗留下的方法就那么多,我們需要不斷地思考、改進創(chuàng)新,力求在審美上幾近完美,這才會成為真正的一門包裝藝術(shù)。
(作者工作單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