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
張蓉
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很多古建筑被開發(fā)成旅游景區(qū),給古建筑增添了很多新的致火因素,再加上我國古建筑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我國古建筑火災形勢異常嚴峻,我國古代建筑通常被簡稱之為古建筑,其是我國歷史文物的重要的組成,其包含了歷史、藝術、科學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紀念意義以及教育意義。本文對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現(xiàn)狀及對策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參考。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現(xiàn)狀及對策
2003年1月19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武當山古建筑群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宮主殿突發(fā)大火,使得這座有600年歷史的古建筑在大火中付之一炬。2004年6月20日,具有300年歷史的北京護國寺14西殿發(fā)生的一場火災,造成187m2的佛殿全部燒毀?,F(xiàn)階段我國文物古建筑安全面臨的形勢非常的嚴峻,因此必須加大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
(一)古建筑的耐火等級不高
中國古建筑所運用的材料主要為土、木、石結構,支撐方面底子主要以木質構架,通過火災荷載狀況分析,與國家規(guī)定的火災負荷量的標準差異非常大,火災的危險性十分大,耐火的級別非常低。古建筑中所運用的木材,因為經(jīng)歷若干年的干燥,完全成為了“全干材”,其間所含水分非常少,非常容易引起火災,尤其是有一些木材已經(jīng)枯朽,質地相當?shù)氖杷?,如果遭受干燥的時節(jié),一點火星就能引發(fā)火災。古建筑中每一個木材構件,都是十分好的火焰?zhèn)鬟_路徑,易焚燒。古建筑如果著火,馬上就會迅速延伸,就像被架空的干柴,加上古建筑的房頂都是十分緊密的,就會在發(fā)生火災時,煙不能立刻散出,遇到房頂?shù)臒?,立刻就會使溫度快速上升,產(chǎn)生“轟燃”。古建筑的每一個構件的外表面積都很大,木材大部分以拼接的方法進行連接,其中縫隙非常多,通風條件有限,我區(qū)古建筑大部分建在高山之頂,如果出現(xiàn)火災,火勢會以最快的速度蔓延,很快就會構成立體焚燒。
(二)防火間距小,極容易出現(xiàn)“火燒連營”
中國的古建筑多為品種多樣的單體建筑,由此構成各種不同類型的院子。在院子規(guī)劃當中,都以“四合院”或“廊院”的方式呈現(xiàn)。此類格局方式在防火分隔以及安全空間上都對比缺乏,如果其中一處出現(xiàn)起火的狀況,操控不及時就會造成“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相連的木結構建筑很快就會構成大面積的焚燒,構成“火燒連營”的局勢。
(三)消防設施匱乏,火災撲救難度大
中國各個省市區(qū)域基本上都有古建筑的存在,許多古建筑距離鄉(xiāng)鎮(zhèn)較遠,一般建在環(huán)境幽靜的高山深谷當中。這些古建筑的自防自救能力非常低,缺少專業(yè)訓練的專職消防人員進行防護,也沒有相關的消防人員、管理裝備以及裝置,且大部分古建筑周圍由于歷史原因沒有預留消防通道,一旦有火災出現(xiàn),消防車很難及時抵達,只能任火勢延伸,直到燒盡為止。許多古建筑都沒有消防水源,其中高大的古建筑即便有水源也難以撲救,而古建筑周圍多是較為狹隘的道路,有的還設有門檻和臺階,消防車無法進入,這直接構成了火災撲救工作的困難。
(四)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不善,問題較多
有的古建筑的主管部門沒有清晰的分工、職責不清,大都為了經(jīng)濟利益的追逐,對于消防安全的管理疏于研討。不少地方為了經(jīng)濟利益,將古建筑投入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的運用,利用古建筑進行旅館、飯館、工廠、庫房使用,關于火源缺少嚴格的規(guī)范,亂拉亂接電線,隨意亂設線路開關。有的古建筑的周圍與其他民用建筑緊密相連,存在較大的火災危險。
近幾年來一些著名的文物古建筑不時的發(fā)生火災,令人惋惜。例如:2013年11月28日,重慶黔江濯水古鎮(zhèn),有“亞洲第一廊橋”之稱的濯水風雨廊橋被燒毀;2014年1月11日,云南香格里拉縣1300年歷史的獨克宗古城被燒毀;2014年1月25日,貴州省鎮(zhèn)遠縣,有300年歷史的侗族村寨被燒毀;2014年12月13日,貴州省劍河縣,有600多年歷史的久吉苗寨被燒毀;2015年1月3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南詔鎮(zhèn),有600多年歷史的拱辰樓被燒毀。這些沉重的案例在給我們敲響警鐘的同時,我們更應加強面火災危險性的預防工作。
(一)強化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評估
各地消防部門應結合本地古建筑的具體情況,定期對古建筑存在的火災風險與安全隱患做出評估,確定古建筑發(fā)生火災的危險程度,對重點建筑或者部位提出可靠有效的保護方法和措施,以減小火災風險性,將火災損失降到最小。要根據(jù)本地的實際情況,結合相關規(guī)范,確定一套適合本地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從而可以客觀地評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盡量把火災危險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從源頭上消除火災危險。
(二)健全完善消防硬件設施
要結合古建筑消防設施配置情況,合理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細水噴霧滅火系統(tǒng)等系統(tǒng),條件不成熟的配備滅火器,通過技防代替人防。對于殿堂、佛殿等大空間建筑,可選用紅外光束感煙探測器,纜式線型定溫探測器及火焰探測器等型式,對于文化價值較高的古建筑,特別是收藏陳列珍貴文物的重要場所,可選擇靈敏度較高的抽吸式早期煙霧報警系統(tǒng)或線型光纖感溫探測器等先進的無線或光學探測技術,達到早期探測、早期報警的目的,而對于空間較小的單體式古建筑可以使用點型感溫探測器。針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重點磚木或木結構建筑,應設置閉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尤其要大力推廣細水霧滅火技術,以達到控制、抑制和熄滅火焰的目的。要確保消防水源,增設消防水池,消防水池的儲水量應保證滅火持續(xù)時間不少于3小時,干旱缺水地區(qū)可以建筑消防水窖,利用雨水來儲水。滅火器宜選擇手提式和推車式、泡沫、磷酸銨鹽干粉、二氧化碳滅火器,其配置應符合《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guī)范》。
(三)加強消防安全管理教育
古建筑因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不同于普通建筑,無論大火小火都會給其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從古建筑火災原因統(tǒng)計來看,人為原因造成的古建筑火災約占總的古建筑火災數(shù)的64%,人為原因已成為古建筑火災的最主要原因。加強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重點在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嚴格制度管理,加強消防安全管理教育,要針對我國當前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現(xiàn)狀,督促社會單位從嚴落實消防責任制,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強化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全面消除火災危險源,將火災風險性降到最低,從而減小火災發(fā)生的概率。
(四)完善組織領導,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
由各級政府主導成立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機構,將公安、住建、規(guī)劃、城管、市政、文化、旅游、消防等部門歸入管理中,把消防安全管理目標進行分化,具體執(zhí)行到每一個部門、每個人,并定時舉行聯(lián)席會議,對存在問題詳細分析研究,及時著手處理。同時本地政府應安排制定出臺了相應的標準性文件,從職責主體、人員分工、經(jīng)費保證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要求,實在為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辦理工作供給應有的法規(guī)制度保證。文物古建筑單位本身應執(zhí)行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各項準則,并嚴格執(zhí)行準則的,標準內部工作人員,以及引導游客準確的消防安全做法。
總而言之,古代建筑一方面可以為我國現(xiàn)代化的建筑設計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同時對于世界建筑行業(yè)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已經(jīng)成為世界矚目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因此,對于古代建筑遺產(chǎn)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趙發(fā)軍.文物古建筑(區(qū)域)消防安全狀況與管理對策分析[J].水上消防,2014,04:23-26。
[2]薛奕.木結構古建筑防火改造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07。
[3]閆娜.淺談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現(xiàn)狀與對策[J].政府法制,2011,19:52-53。
【作者:張蓉,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
(責編:褚麗)
TU998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
;ISSN1004-6860(2016)04-0079-03